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记者手记:涓流润天山 七秩生新绿
今年夏天,我初抵新疆,浓郁的西域风情迎面撞入心怀。奇妙的是,比初见的新鲜更强烈的,竟是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之感。细细回想才发觉,关于新疆的印象,早已刻印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是小学课文《葡萄沟》中累累垂垂、甜蜜诱人的各色葡萄,是动画片里阿凡提与巴依老爷周旋的幽默机智,也是《西游记》里西域古国驼铃悠悠、商旅络绎的繁华盛景……
而今,当我真正走进新疆,那些斑斓的童年想象终于落地生根,但我所见远不止于此——从荒漠旧影到沃野田畴,从驼铃声声到火车嗡鸣,从低矮土房到广厦林立……七十载的发展长卷,不仅书写于山河变迁的宏图之中,更藏在普通人鲜活温暖的日常里。
井渠清流映古今:从千年智慧到普惠万家
在吐鲁番的葡萄架下采访时,一名穿着五彩裙的小姑娘蹦跳着将一串刚摘下的葡萄塞进我手里,随即害羞地跑开,躲到不远处的姐姐身后看着我们笑。那一刻,《葡萄沟》中“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突然有了温度和画面。这抹甜,沁人心脾,而孕育这份甜的,是一段与水交织、绵延千年的故事。
吐鲁番的葡萄种植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然而真正让这份甜蜜成为百姓共同财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深刻变革。水,是这一切故事的命脉。在这片年降水量仅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的土地上,每一株葡萄的存活都是奇迹,这离不开坎儿井传承千年的润泽,更离不开背后坎儿井修建者的智慧和汗水。
来到新疆前,只从书本中了解到坎儿井作为千年水利工程蕴含的伟大智慧,而来到这里才体会到古时修筑坎儿井时劳动人民的无尽艰辛。“掏挖坎儿井,那可是难得很!”参观时,当地人指着低矮的暗渠说:“你们看,以前匠人只能在这么狭窄的洞里蹲跪甚至趴着掏挖,戈壁下的岩层十分坚硬,有时几个人一天只能挖一两米。”当地人告诉我们,挖掘坎儿井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旧时多由巴依老爷出资组织修建,农民则要以生命为代价下井劳作,井下寒冷潮湿,塌方危险如影随形。更让人无奈的是,即便用血汗换来了水,用水仍须向巴依老爷交钱。“巴依老爷”勾起我幼时看《阿凡提》动画的回忆,那时只觉阿凡提智斗权贵痛快淋漓。如今站在坎儿井旁,才真正理解那幽默机智背后,是劳动人民面对压迫的无奈与坚韧。
改变始于新中国的成立,吐鲁番农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土地和水源的主人。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步的产业化发展,更让葡萄真正成为群众的甜蜜事业和幸福产业。
在现代化的种植园,老乡指着藏在葡萄架下的滴灌系统笑着说:“这都是政府出资建设的,我们不用掏钱。”除了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还支持技术培训和良种繁育,让吐鲁番葡萄品质越来越好,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目前吐鲁番葡萄种植面积达63万亩,“甜蜜产业”正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源泉。
水还是千年前的水,智慧还是古老的智慧。但从巴依老爷的私有财产到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从压迫工具到幸福源泉,坎儿井的故事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千年古井终于流淌出了属于人民的清冽甘甜。
语言架桥通世界:从传统乡音到时代和鸣
在喀什英吉沙县土陶村,我们走进了非遗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的工作室,老匠人围着土陶默默工作了60多年,看到我们到访十分热情,主动跟我们谈起村中近年来的变化和政府对非遗传承的支持,但老人不会讲国通语,我们之间的交流只能靠村干部逐句翻译。就在这时,他的小儿子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年轻人国通语流利,笑容自信,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古老技艺,更为古老技艺的传承插上了时代的翅膀。“政府一直很支持非遗传承,出资支持我们去外面学习培训,我去过景德镇陶瓷大学、上海大学,和许多国家级非遗大师交流工作、相互学习。”他说道。通过电商平台,他把英吉沙土陶卖到了全国各地。在他身上,我看见了国通语如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家乡与世界的桥梁。
语言是钥匙,教育是道路。在土陶村旁的非遗特色传承村小刀村,我结识了大学毕业仅3年的青年阿卜杜萨塔尔·毛拉木。年仅25岁的他已被推举为英吉沙县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协会副会长,带领村民传承创新传统技艺,以英吉沙小刀为钥,开辟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问及从小村庄走出去读大学的成长之路,他提得最多的是:“我们从小到大,没交过学费。”他跟我们历数上学时的补贴:幼儿园到初中的早餐午餐都免费;高中每学期每人1000元助学金;英吉沙县的孩子考上乌鲁木齐的大学,每年补助4000元,考到内地读书能拿到6000元……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教育补贴,托举起了无数像他一样的边疆孩子,让他们安心读书、大步向前。
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取得体面的学历,更在于让原本只能靠天吃饭的农牧民拥有学习的干劲、有接触更广阔世界的勇气。在英吉沙县蓝遍天智能织造有限公司,我遇见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女工帕提古丽·阿吉,她向我细数自己和妹妹上学时的变化:“当年我上学时全是泥土路,下雨得提着裤脚走。现在妹妹她们上学都是走柏油路、有路灯,教室里还有电视这些多媒体,上课比我们那时有意思多了。”帕提古丽初中毕业后就留在家里务农,直到半年前进入这家工厂。“以前种地只够吃饱,现在我自己挣钱,能买喜欢的衣服,还能存钱。”最让我动容的是她最后那句话:“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努力、愿意学习,就会有收获。”
从这些土生土长的新疆年轻人身上,我清晰地看到国家持续的教育投入与语言普及如何悄然改变一代人的命运:他们仍然热爱这片土地,却不再被这片土地所局限;他们会做祖辈传承的土陶、小刀,也能借助电商把它们卖向世界;他们可能学历不高,却愿意学习、愿意走出家门,能凭借努力获得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一切的背后,是财政支持下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国家助学金精准落地、技能培训走进乡村的扎实支撑。
心安之处是故乡:从八方援疆到扎根边疆
在新疆采访时,我遇到许多从五湖四海而来的人,他们携着不同的口音与过往,却都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不再是短暂“援疆”,而是真正把身心交付于这片土地,成为“新新疆人”。
在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与北京来的心外科专家童峰医生交流时,我问起他当初为什么来援疆,他先是顿了一下微笑着说“我现在不能算援疆了,就是在这里工作”,他提起早些年因会诊手术初接触新疆病人时的情形,那时新疆医疗水平和发达地区无法相比,产前筛查和诊断水平相对薄弱,先心病发病率高,而且新疆地域辽阔,病人有时无法及时转运到外地医院,可能会在路上去世。童医生说道:“所以我觉得这里的病人需要我,加上有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契机,就来新疆了。”
为了让孩子不出疆就能享受到和内地同质的医疗服务,2025年6月,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共同支持下,北京儿童医院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启用,有效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现在新疆整体的医疗水平提升很大,正在逐步实现‘大病不出疆’”,童医生告诉我,“我们一直致力于强化本地人才梯队培养,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新疆大学,我听到相似的故事。问及一位女教师是哪里人时,她笑着说,自己早已是“新疆人”:“寒暑假回江苏老家,孩子都不是特别愿意跟我们回去,他说新疆什么都有,朋友在这里,家也在这里。”她所在的化工学院,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财政资金的强力支持下,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引进高层次人才、潜心开展面向新疆资源禀赋的应用基础研究,已成为汇聚创新要素、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学者扎根于此。
七十载春风度玉门,财政精准施策,吹绿天山南北。从医院到高校,我感受到财政资金如何化作改变人心的力量:它们如春风化雨,悄然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找到归属、安放梦想,更让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孕育出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