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财金联动 蓝绿融合
争创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山东省威海市财政局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国家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嘱托,积极融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按照“边申报创建、边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财金联动、蓝绿融合,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扎实推动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实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把党的领导贯穿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将“支持威海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事项纳入省、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工作合力,从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专班,开展集中办公,建立周部署、月总结、季调度工作制度,统筹推进全市试验区创建工作。强化智力支持,赴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交流试验区创建思路,赴重庆考察学习“长江绿融通”平台建设等先进做法,并邀请专家教授围绕试验区建设进行磋商交流和授课。
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对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支撑作用,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构建符合威海实际的绿色信贷道路。一是用好政策工具,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组建全市碳金融重点项目库、环保金融项目库,推行“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5张融资主体清单,实现金融机构与融资主体之间的有效对接,引导金融机构为27个碳金融重点项目授信220.3亿元。大力发展“绿色+信用”,金融机构依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取企业绿色信息,精准绘制企业绿色画像,形成企业绿色信用评价结果,创新推出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24年9月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049.1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18.16%,同比增长43.3%,连续5年增速超过40%。二是鼓励机制创新,支持打造绿色银行。引入118项国家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为金融机构精准识别绿色主体提供技术支持。在全省率先制定《威海市银行业绿色支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机制创新,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首批12家绿色支行挂牌,威海市商业银行成为全省首家“赤道银行”,10家地方法人银行全部完成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编制和发布工作,率先在全省地市中实现法人机构全覆盖;恒丰银行威海分行“碳中和”网点挂牌。三是创新服务手段,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全市21家银行机构发布108款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农业银行为国核示范电站办理全省农行系统首笔“简单融”绿色供应链融资5亿元。聚焦绿色产业领域强化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坚持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加快绿色产业领域上市进程,2023年指导2家绿色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21.03亿元。全市2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中,绿色企业占比超过70%,通过首发、增发等方式累计从资本市场融资超过300亿元。
推动绿色金融增量化发展
威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海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通过思路创新、扩面增量,把得天独厚的蓝碳资源条件转化为绿色发展新优势,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一是首创蓝色标准体系。制定全国首个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威海市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围绕海洋节能降碳产业、海上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利用等蓝色金融支持领域,研究制定符合威海特色的蓝色金融标准,为金融机构支持蓝色产业发展提供标准和支持依据,目前已发放3.71亿元蓝色标准贷款。二是打通碳汇交易路径。依托现有海洋碳汇资源,落地全国首笔省级碳普惠平台海洋碳汇交易,将荣成市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海草床碳汇项目作为威海首个海洋碳汇开发项目,在山东省碳普惠综合管理系统中完成项目备案、平台交易,打通省级碳普惠海洋碳汇项目交易路径,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荣成农商行以海带养殖产生的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为质押,发放全国首笔“海洋碳汇贷”;立足海洋经济特色,在全国首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保处联动”威海模式在全国推广。三是拓展国际合作空间。聚焦乳山市牡蛎产业,推动乳山市获批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国内首个合作示范区,探索创新“数字+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在国内首次引入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发起设立山东绿色发展基金威海平行基金,首期规模5亿元,首批项目已经成功投出。推动成立2只QFLP基金,合计资本折合人民币9.17亿元,服务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探索创新实现共赢
(一)强化顶层设计,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扎实推进绿色金融数字化建设、标准建设、环境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搭平台,依托威海市“信财银保”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威海市绿色金融数智化综合服务平台——“绿e融”,集成绿色信贷认定、融资需求对接、环境效益测算等功能,提升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水平。建标准,加强绿色金融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广应用,结合威海实际,优化绿色投融资主体认定办法。继续探索开展蓝碳项目交易,创新碳汇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蓝碳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强信用,推动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环境信用信息在金融领域共享应用,加快建设绿色项目库,促进产融对接。 (二)聚焦重点领域,打出财金联动组合拳。用好“碳减排政策工具”,发挥再贷款和财政贴息叠加效应,引导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一是支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鼓励金融机构突出海洋特色,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智能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海洋牧场融资“闭环管理”模式,推动水产绿色集约养殖,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二是支持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支持核电、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有序发展,拓展供热、海水淡化等核能综合利用,打造集成风能开发、氢能利用及海洋牧场建设等的海上“能源岛”,加快建成“零碳城市”。三是支持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拓展投贷联动、合同能源管理、碳资产管理等服务模式,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强化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金融支持,打造更多生态工业园区。四是支持精致城市加快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对接无废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和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实现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三)加快产品创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结合威海产业特点、海洋特色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势,深化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科创金融、蓝色金融融合发展。一是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以及基于碳排放权、海洋碳汇收益权等环境权益的新型融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碳普惠试点建设,依托个人碳账户创新绿色消费金融产品。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建筑性能保险、海洋巨灾保险等产品创新,优化升级“保处联动”工作机制,拓展融资服务功能。三是拓宽绿色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挂牌,发行碳中和债券、蓝色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探索推动清洁低碳能源项目和5A级景区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四是探索拓宽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加大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合作力度,在碳汇方法学研究、绿色金融融资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领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