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青岛:聚“绿”成势 提“质”向好 全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作者: 青岛市财政局 党组书记、局长 鞠立果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24期 2025/02/18

青岛:聚“绿”成势 提“质”向好

全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青岛市财政局

党组书记、局长 鞠立果

 青岛市财政局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将2023年作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年”,持续提高财税管理改革战略高度、财政资源配置倾斜力度、财税支持政策供给强度,为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注入财政强劲动能。

产业扶持靶向发力,筑牢绿色

低碳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

 推动先进制造业培育“新优势”。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导向,统筹资金20.9亿元,增长10%,支持智能家电、轨道交通、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其中,安排技术改造奖补资金超12亿元,增长27.3%,拉动全市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岛市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7位,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8个,国家级绿色工厂5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

支持新兴产业竞逐“新赛道”。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对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重点新兴产业园区每年各投入1亿元以上,从园区建设、项目引进、算力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已落地重点项目217个,全年产值突破1200亿元。建立“基金+园区”协同发展模式,立足园区产业发展特点和项目储备情况,设立孵化类、龙头企业类、产业投资类三类园区基金,“量体裁衣”支持园区发展,已配套设立20只基金,总规模172.6亿元,实缴117.8亿元,完成投资106.8亿元。

助力数字经济跑出“加速度”。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制定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政策22条,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超5亿元,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积极争取入选首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统筹中央、市级资金4亿元,支持四个细分行业6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推动海洋经济释放“新动能”。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积极争取青岛港作为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实施,带动青岛港支线集装箱量同比增长110%,内支线承运艘次同比增长49.3%,助力打造东北亚航运枢纽。制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性产业政策15条、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和海洋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政策,形成产业、平台、人才深度耦合的发展格局。集聚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55家、海洋人才超37万人,支持海洋智能装备、海洋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56项,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502家,同比增长26.8%。

生态保护持续加码,厚植绿色

低碳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打好“资源集聚”牌。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统筹中央、省、市生态文明建设资金33.6亿元,支持开展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克老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2023年青岛市首次入选全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前十名。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参股设立21只主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基金,认缴规模168亿元,投资项目210余个,投资额76.6亿元,支持相关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组织开展采购人落实绿色采购政策情况专项检查,全市政府绿色采购额占同类产品采购额的85%。

 打好“政策集成”牌。密集推出支持黄河国家战略财政政策32条、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财政政策45条,完善生态补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等政策,构建有利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落实和完善税收政策组合,对电力、钢铁、化工等“两高”行业企业降低能耗落实减税降费缓税政策,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用好环保税“多排多缴、少排少缴、不排不缴”正向激励机制,引导企业降碳、减污、扩绿。

 打好“试点叠加”牌。稳步推进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关停43台燃煤锅炉,新建28台燃气锅炉,已完成城区(县城)清洁取暖改造面积8336万平方米,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33.16万户;积极争取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高质量完成海岸线保护修复和生态化改造,有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施全市水资源税远程在线监控管理改革,开展“亩产效益”改革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改革试点,激励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土地、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科技投入聚力增效,激活绿色

低碳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

 支持重大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坚持以科技引领破解绿色发展难题,统筹资金10.8亿元,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崂山实验室高质量入轨运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总控数据中心主体封顶;推动构建“金字塔”型重点实验室体系,分别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12家、55家、279家;支持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山东能源研究院建成投用,全省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获批,4家海洋生物医药细分领域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运行。

 支持加快科技企业梯度培育。统筹资金12.8亿元,支持“海创计划”、“沃土计划”、“硕果计划”等科技战略计划实施,持续打造科技企业发展梯队,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9300家、8000家、44家。首创“云端研发”模式,对使用云上研发中心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给予奖补,助力企业链接创新资源、解决难题1800余项。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85%。

 探索创新科技资金支持方式。创设“硕果金”、“人才金”、“种子金”、“场景金”等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新模式,以2亿元财政资金撬动10亿元社会资本支持创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试点,赋予科研机构更多自主权,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首设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50项。印发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设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24个项目获得中国专利奖,80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分别占全省的50%和40%。

城乡建设提质增绿,强化绿色
低碳高质量发展“民生导向”

 集中发力城市更新建设。深化运用“政府投资+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模式,统筹市级财政资金68亿元、专项债408亿元,有力支持老城区医院基础设施提升、停车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出台低效片区开发建设、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等扶持政策,通过体制倾斜、“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区(市)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韧性。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通过“综合考评+财政奖补”,激励区(市)提高城市管理经费保障水平。

 支持打造绿色城市。稳步推进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范围,搭建“绿建云”建筑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已入驻供应商645家,入库绿色建材产品1221个,交易金额达47.5亿元。采用“先干后奖”市场化机制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能效提升,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93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能效提升333万平方米。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累计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2家。安排近5亿元支持公园城市建设,太平山中央公园、浮山森林公园全面开放,新建口袋公园83处、城市绿道100公里,绿色城市生态基底更加牢固。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安排资金超23亿元精准投向美丽村居建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等领域,完成78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1469个,建设养护“四好农村路”1182公里,高质量打造具有乡土味、生态美、齐鲁风、青岛韵的乡村场景,截至目前,累计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00个,支持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1万多个。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