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发挥财政职能 集聚资源力量 奋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作者: 山东省财政厅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24期 2025/02/18

发挥财政职能 集聚资源力量

奋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山东省财政厅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使命,为山东省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宝贵历史机遇。山东省财政厅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关于支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财政政策措施》,从政策、资金、体制等方面入手,研究提出46方面政策措施,聚焦重大战略、重点产业、民生实事和体制机制,积极创新政策、统筹资金、集聚资源,奋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聚焦重大战略

聚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支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是深入推进省级科技资金整合。建立健全“五统一”(统一集中、统一决策、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资金项目管理新模式和分层次的决策议事工作机制,实现资金、项目、管理等创新要素的全面整合和系统集成,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省级科技资金连续6年保持高强度投入,2024年达到145.2亿元,是2018年的4.5倍,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支持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承接国家“氢进万家”、“北斗星动能”科技示范工程,引导行业领航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实施项目攻关;加快构建“1313”(1家国家实验室、3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省实验室、300家省重点实验室)四级实验室体系,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厚植科技资源根基。三是强化财金协同。推出“科技财金20条”政策举措,着力完善服务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1套体系”,创新“科技增信+投贷保担育”6项措施,打造“鲁科贷”、“鲁科担”、“鲁科保”、“鲁科投”、“鲁科融”5个品牌,引导各类金融资本向产业链、创新链聚集,加速形成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有效协同的投入新格局,带动全省研发投入达到2386亿元、增长9.4%,投入强度提高0.1个百分点,实现总量、占比“双提升”。

 (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安排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资金786亿元,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保障。完善“政银担保投”机制,启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贷款贴息和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保险两项试点,为乡村振兴引入更多“金融活水”。二是守牢底线任务。全面推广惠民惠农财政补贴社保卡“一卡统发”,精准落实种粮农民补贴政策,将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亩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至2800元、2300元,取消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402万亩,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筹集资金47.18亿元,带动全省投入87.59亿元,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补齐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短板,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是提升发展质效。强化系统思维,支持全省16市围绕深远海养殖、粮食、设施蔬菜、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省水利建设投资完成700亿元,有效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着力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机制、新路径。

 (三)支持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落实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38条财政政策,健全支持政策体系。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实施新一轮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补偿,支持沿黄地区开展省级以上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加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围绕黄河流域产业发展,下达沿黄9市专项债券资金1831亿元,联合济南市、起步区设立百亿元规模的黄河流域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黄河流域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整合。围绕黄河文化传承发展,加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支持力度,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在实施“两项奖惩、五个补偿”的基础上(节能和减排奖惩,空气、地表水、海洋、森林、自然保护区省市间纵向补偿),将碳排放指标纳入补偿范围,调动各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深化纵横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指导督促各地落实省内流域横向补偿机制,推动全省 296 个跨县际断面全部签订第二轮补偿协议,累计兑付补偿资金 14.2亿元。三是落实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按照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降碳情况,对财政涉企资金实施正负面清单管理,并启用“绿色门槛”信息查询平台,实现企业节能环保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共享网上“一个端口”查询,确保“绿色门槛”制度发挥实效,引导企业主动落实节能减排主体责任。

聚焦重点产业方向

聚力支持新旧动能转换


 (一)支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着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每年安排资金6亿元左右,健全完善高水平技术改造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加快设备更新,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二是着力推动数实融合发展。每年安排资金2亿元左右,聚焦新基建、新产业、新动能,着力实施工业互联网、产业集成电路、数字化转型发展引导区等一揽子财政支持政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融合互促,高效发展。三是着力布局未来产业。健全完善未来产业加速园、元宇宙、“产业大脑”等财政激励政策,努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数据治理试点奖补政策,深化数据要素价值化探索,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开辟数据产业化发展新赛道。

 (二)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发挥财政基建投资引导作用,2024年累计筹集落实发改基建投资210亿元,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与安全、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资金要素保障,并建立省发改基建投资与财政专项资金协同支持省级重点项目的长效机制,带动重大项目总投资超2500亿元。截至10月底,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774亿元,集中用于2600多个打基础、利长远、调结构的重点项目建设;管好用好353亿元增发国债资金,支持333个农田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建设。

 (三)支持扩内需促消费。抢抓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积极统筹资金140多亿元,围绕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8个领域持续促消费、扩内需,以“真金白银”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支持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以乡镇商贸中心项目、县级物流配送体系项目和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项目建设为重心,推动补齐县域商业基础设施短板。聚焦构建新型消费场景,推动实施城市智慧商圈改造提升,以奖代补引导各地打造一批特色商圈、特色街区,提升购物体验和消费品质。

聚焦重点民生实事

聚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一)支持教育事业优质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两个只增不减”投入要求,全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12年保持在20%以上,多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省级统筹安排教育发展资金539.24亿元,聚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重点领域,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政策,支持“一流学科”建设,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等一系列政策,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支持文化事业繁荣兴盛。一是增强全省文化“软实力”。统筹资金9.82亿元,支持开展“书香山东•数字阅读”共享工程、城市书房建设、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文化活动,推动文体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2024年安排资金2.58亿元,支持开展“走在前、开新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宣传推介等重大宣传活动,推动“正能量产生大流量”。三是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制定出台《财金协同联动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支持开展“百亿惠千企”金融专项行动,聚力打造“政银担保企”联动模式,引导文旅产业拓展新业态、新空间。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山东子基金注册成立,成功争取中央资金3亿元,强力“输血”助推优质文化产业项目提质增效。

 (三)支持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一是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深化扩大三级疾控机构改革试点,加强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提升公共卫生水平。积极支持争取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端优质医疗资源等落户山东,集中力量打造高水平、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持续优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二是推动养老事业优化提升。安排养老服务发展补助资金8.65亿元,支持各地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三是推动稳定就业岗位。将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延长至2025年底,加大降费力度助企纾困,全年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约91亿元。加大就业兜底帮扶力度,全省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4万个,安置上岗人员14.03万人。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

聚力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体系,保障基层财政稳定运行、助力高质量发展。一是在促均衡、兜底线上发力。省级全面加大财力下沉力度,2024年1—10月,省级下达市县税收返还及各类转移支付3563亿元,同口径增长9.0%,增强基层保障能力。二是在减压力、提质效上发力。建立重大民生政策支出责任分担机制,在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居民基本养老、居民基本医疗等重大民生政策方面,根据市县财力状况,分40%—90%六档比例给予补助减轻困难地区民生压力。2024年1—10月,省级安排教育、医疗、社保等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1580亿元,支撑市县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三是在强激励、促发展上发力。2023年,安排财政困难县激励性转移支付8.11亿元,激发财政困难县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创新绿色金融支持体系。从“银、担、保、基”四方发力,实施多层次改革创新,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碳减排政策工具”。联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每年安排再贷款减碳引导专项额度100亿元,省财政给予25BP贴息。二是推出“绿色产业贷”担保产品。对节能环保等6类产业融资提供担保增信,分档实施优惠担保费率,带动金融机构执行优惠贷款利率。三是发展碳汇农业保险。支持农业保险机构开展海洋、森林等碳汇保险,符合条件的纳入省级奖补范围。现已推动海水养殖碳汇指数保险等8个险种落地实施,累计提供风险保障2.6亿元,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持保障。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截至10月底,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累计投资绿色低碳相关产业项目352个,投资金额39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融资1824亿元。

 (三)推进绿色政府采购改革。一是优化“绿色布局”,丰富绿色采购应用场景。落实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政策,对获得国家节能产品或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实施优先采购或强制采购。2024年1—10月全省政府采购节能、节水及环保等绿色产品总额达20.7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额的76.2%。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指导高校、医院、集中办公机构等采购合同能源管理服务6.68亿元。二是突出“绿色重点”,创新绿色建材齐鲁样板。制定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推进方案,推进全省绿色建材采购平台建设,组织开展绿色建材批量集中采购试点。目前,全省已开工试点项目181个,投资规模1926亿元,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采购绿色建材79亿元。三是打造“绿色净土”,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数字采购“一网通办”、采购各环节“一件事”全流程网办,实现营业执照“一照通办”,评审专家“一脸辨识”,电子签章“一签直联”,电子档案“一键归档”。2024年1—10月,已立项的30万个采购标包中,98%使用电子交易系统开展采购组织活动,为供应商节约报名费、工本费、交通费、住宿费、专家评审费超1亿元。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