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新闻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美丽的贫困”绽放新颜

2021/01/25

这里因水而美,九百年前苏东坡曾赋诗赞叹:“长河流水碧潺潺,一百湾兮少一湾。造化自知太元巧,不留足数与人看”。

这里因水而穷,全县14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依水而生,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加之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低下,老百姓捧着“金饭碗”却过着穷日子,一度被叫作“美丽的贫困”。

生态兴,产业旺,则百姓富。江西省上犹县以“山水”为笔,以“生态”为墨,画出了治水、治穷、致富完美融合的漂亮画卷。


保一江清水 护两岸青翠

地处上犹江中游的阳明湖,水域面积31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4.8倍。刚刚被雨水冲洗过的阳明湖,湖水如绸如缎、恬静无痕,偶尔风生斜波、涟漪万顷,抬眼处群山环绕,满目青翠欲滴。

然而,将时针回拨到上世纪90年代,阳明湖湖面上遍布的不是渔民随意搭建的水上渔棚、水上餐馆,就是为捕鱼而投放的围网网箱,处处污水横流,库区的渔业资源及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破坏。是保渔民一时的饭碗,还是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上犹江是赣江的源头,上犹是赣州的后花园,保住‘一江清水’是我们上犹最大的政治,这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上犹县财政局局长刘明和对记者说。为保住“一江清水”,上犹县举全县之力开展清河整治行动,县财政投入3亿余元资金对阳明湖、南河湖等主要库区连续实施渔业整治,全面取缔网箱养鱼,渔民、鱼棚餐馆全部上岸。全县综合治理河道86公里,共清理拆除2万多只网箱网具,搬迁水上餐馆30多家,560多户渔民全部转产转业上岸,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水上漂”生活。

渔民上岸是治水的第一步,治本之策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为此,上犹县实行“河(湖)长制”,建立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河(湖)长责任体系,在全县28座大小水库、35条主要河流上设立县乡村河(湖)长275名,深入实施清河、护岸、净水、保水等行动。终于,一江清水,还原本色。上犹全县出入境界河断面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评价均为II类,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评价达标率100%。上犹县也于2019年获评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

治水的同时不忘治穷。上犹县结合县情实际,将水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发展通盘考虑,除了设立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岗位外,还开发了河道水库协管员公益岗位,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岗位的方式,聘请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责任意识较强的贫困群众,负责河道水库巡查、卫生监督保洁等日常工作,实现治水与治贫“双赢”。

在风景如画的阳明湖畔,记者见到了身穿红白相间马甲、胸前配戴河道水库协管员上岗证的刘传贵,他告诉记者,由于其父亲患病瘫痪在床,需要长期服药导致家庭陷入贫困。“2014年时,我家一年的收入连3000元都不到。现在好了,我在阳明湖上做协管员每个月有上千元的稳定收入,加上闲暇时间打打零工、搞点儿种植养殖,一年下来也有将近6万元的收入了。日子好过了,我的任务就是守好这一湖清水,不能辜负了政府的关心!”49岁的刘传贵动情地说。

上犹县还在全县范围内开发生态扶贫就业专岗,用于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因突发情况导致家庭贫困的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2020年疫情期间,每个行政村又增设两个公益性岗位,专门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从2018年开发公益性扶贫岗位以来,全县已累计开发生态扶贫就业专岗5535个,财政累计投入补贴资金3055万元。


绿水青山在 金山银山来

上犹县按照“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的理念,精心打造“一条鱼、一幅画、一杯茶、一块石、一列小火车”生态旅游五张名片,让绿水青山为上犹代言。

离上犹县城14公里有一个四面环山成圆锅状的山村,名曰园村,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春天采茶制茶、夏天漂流嬉水、秋天采摘秋游、冬天赏菊品美食……一年四季,园村变着法儿推出不同款式的“旅游套餐”,像磁铁似地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前来,仅2019年一年园村就接待游客77.32万人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人数达351人,村民通过旅游业人均获得年收入约2837元。

然而多年前,园村因耕地资源紧张、人均不足三分地而成为贫困村,全村有贫困人口170户、571人。由于人多地少,村民靠山吃山,森林过度采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面对“穷山恶水”村民无奈只能外出“讨生活”。为此,上犹县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推进以生态修复、水土资源保护、防治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高标准打造秀美乡村建设点和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守得住乡愁”的水土保持生态新村。园村在全县率先探索实施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和治山保水、疏河理水、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五水共建”,12.32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经过多年的修复得到有效治理,“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2016年,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为了帮助园村强基固本,2016年以来,上犹县财政累计投入1369万元支持园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硬化村内道路11.8公里,改善人居环境14处,建设安全饮水工程10个,修建农田灌溉水渠2.6千米。园村因种茶历史久远,素有“赣南茶叶第一村”的美誉,全村有4900多亩茶园,建有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为充分发挥茶产业对贫困户的带贫减贫效应,县财政结合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全县发展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施方案》和《上犹县“6+1”模式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相关扶贫政策,充分发挥好创业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对村里的带贫减贫茶叶企业及时兑现多项激励政策:一是对在企业上班的贫困户每个月奖励最高不超过300元工资补贴,直接增加贫困户工资收入;二是对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每个月奖励最高不超过150元工资补贴,减少企业用工成本;三是对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每月工资达3000元以上的,可获得基础设施建设补贴5000元/人,并可获得5万元/人的贴息贷款;四是对企业吸纳贫困户发展茶产业,可获得每人每亩2000元的奖补资金。近三年来,县财政兑现了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吸纳贫困户用工补贴资金4.86万元;新植茶叶面积奖补11.67万元;2019年度安排犹江绿月茶叶基地水利设施修复项目15万元。财政助力,园村很快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园村人把山当作田来耕,把茶当作稻来种。行走在园村茶山上,可以看到一块块依山而造错落有致的茶园地头上都立着一块小木牌,上面清楚写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制人”信息。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威丞告诉记者,近年来,园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互联网+私人订制茶园”的发展模式,客户一年花16800元就可以在这里选中一亩专属自己的茶园,由公司培育管理,茶园的全部产出归客户所有。通过茶园的摄像,客户能24小时在手机端查看茶园的实时画面。公司聘用贫困户在订制茶园里务工并每月支付1600元—2400元的务工费。同时,公司还免费为贫困户自家的茶园提供茶苗和技术指导,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统一收购茶叶,形成了育苗、种茶、制茶、销售一条龙产业链,让茶叶产业成为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富民产业。

在森林小火车站旁,记者见到正在卖手工茶的张可树夫妻俩。“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七、八百元,最少的时候,一天也有一两百元收入。这样算下来一年四、五万元收入不成问题。这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张可树说。他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政策帮扶下,夫妻俩不但把自家的茶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从公司领种了5亩茶园,茶园面积增至17亩,按照产业扶贫政策获得10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同时,还申请办理了贴息贷款,盖起了一间70多平米的制茶车间。茶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张可树家不但脱了贫,还走上了致富路,住上了两层小楼房。 


“母鸡带小鸡” 小车间带动大扶贫

“生态红线就是我们的‘高压线’,为了守住这条‘高压线’,我们下大力气把工业变‘绿’,坚决不要带着污染味儿的GDP和财政收入。”刘明和告诉记者。

近年来,上犹县关闭和搬迁了137家污染企业,拒绝了160多个对环境有破坏或污染的产业项目落户,与此同时引进了香港亿芯节日用品、东莞汉晖电子和深圳德维斯等灯饰、电子产业企业。生态工业的引进,不但无损上犹的绿水青山,还成为上犹高质量脱贫摘帽的重要依托。

在探索如何把贫困户链接进生态工业这个问题上,上犹县创新发展“母鸡”企业,建设“小鸡”车间,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方式,将灯饰、电子产业中后端产品分发到乡村及千家万户进行手工制作,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为了鼓励贫困户兴办“小鸡”式扶贫车间,上犹县财政局主动作为,对贫困人口自主兴办的扶贫车间给予50万元以内的创业担保无息贷款,并给予5000元以内的创业补贴。对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人口,县财政给予月工资50%的补助……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项项惠民利民政策的出台,催生出了一幅百花齐放竞争春的生动画面。短短几年间,县财政累计安排补贴资金1273万元,全县先后兴办了186个成效明显、生命力强的“母鸡带小鸡”式乡村工业扶贫车间,分布在131个行政村,链接1385名贫困户就业创业,成为了上犹县最具带动性、引领性的产业项目。 

有活干,有收入,脱贫就有了希望。在上犹县社溪镇荣达电子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进行高低频变压器的第一道工序制作。来自社溪村的贫困户何冬莲之前在外地打工,听说镇里开设了扶贫车间,可以帮助贫困户就业,就把外地的工作辞了,回到家里做事。“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里上班,一个月也能收入两三千,既能挣钱养家,又能照顾到家,比起去广东打工那是好太多了。”

“无论是扶贫车间,还是生态扶贫就业专岗,抑或是加入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发展,一条条致富门路铺在贫困户面前,他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就地就近凭借自己的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江西省财政厅扶贫处三级调研员胡培芳说。

截至2019年底,上犹县5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未摘帽贫困人口减少至41户110人,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4.59%下降至2019年底的0.039%。

九十九曲犹江蜿蜒不改,一江两岸山峦起伏依旧。曾经“美丽的贫困”绽放出“绿水青山”新容颜。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