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和田:从边陲荒漠到国家能源战略保障基地
在祖国西北角的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这片曾因“丝绸之路南道明珠”而闻名的土地,多年来得益于中央和自治区各级财政的有力支持,地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从边陲荒漠到国家能源战略保障基地的蜕变,为国家能源安全大局持续贡献和田力量。
地区财政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护航边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七十年来,和田地区财政努力做好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推动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地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达到57亿元,与1958年的922万元相比增长618倍;财政支出规模2024年稳定在460亿元,相比1958年的1260万元增长3650倍。 一是坚持保障第一产业,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与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大力保障第一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基础持续夯实,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2024年,和田地区农、林、水支出101.92亿元,占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2.1%,比1958年的129万元增加101.90亿元,年均增长14.6%。 二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长期以来,和田地区财政工作重心逐年向科教文体事业倾斜,通过充实科教力量,助力大学新建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文化润疆”理念。2024年,和田地区教育支出127.46亿元、科学技术支出8212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40亿元,共计132.6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8.8%,比1958年的18万元增加132.68亿元,年均增长18.5%。 三是坚持优化医疗保障,助力卫生事业良性发展。地区财政部门通过积极筹措资金,合理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改变了县医院、乡卫生院和少数民族医院的卫生落后状况,基层卫生医疗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024年,和田地区用于卫生健康支出44.66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7%,比1958年的112万元增加44.65亿元,年均增长13.4%。 四是坚持做到财政为民,支持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地区财政部门通过加强养老、失业、低保和医疗保险、抚恤及社会救济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保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支持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和田地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43.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4%,比1958年的42万元增加43.12亿元,年均增长15.0%。 支持打造国家能源战略保障基地 为国家能源安全大局贡献和田力量 七十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大型国企央企在和田地区能源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形成了“中央资金引导、央企投资主力、援疆资金补充、地方协调配套”的成功模式,成为国家支持边疆发展、改善民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田能源基础设施几乎为零,广大农村处于“无电时代”,主要依靠油灯和柴薪解决居民基本需求。60—70年代中期,电源建设经历了由蒸汽发电机组与柴油发电机组并网发电运行,向汽轮发电机组和水轮发电机组并网发电迈进的过程。进入80年代,按照国家能源战略趋势,和田地区电源建设向“大机组、大容量、低耗能”方向发展。进入90年代,和田能源开发进入快车道。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田被纳入新疆能源基地建设整体规划,能源开发从零散布局转向体系化推进,形成了“水电为主、火电补充、新能源试水”的多元格局。90年代末,由新疆电力公司控股的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投入7.4亿元用于全区城网建设与农网改造工程项目,以后每年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了和田电力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10年末,和田电网总装机容量为37万千瓦。 党的十八大以来,和田能源开发迎来历史性转折。和田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将“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和田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一是油气资源开发实现突破。2013年,中国石油勘探队在和田地区南部昆仑山前构造带取得重大发现,探明大型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达500亿立方米。为开发这一资源,国家启动“西气东输”南疆支线工程,建设从和田河气田到喀什的480公里输气管道,年输气能力达10亿立方米。2018年,该项目正式投产,不仅满足了南疆四地州的民生用气需求,还通过主干管网接入全国天然气输送体系,成为保障我国西部能源安全的重要支点。自投产以来,该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45亿立方米,为造福南疆民众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十四五”以来,和田充分利用富集的太阳能、“沙戈荒”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新能源及新型储能建设,着力提升清洁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历史性解决了电力短缺问题。截至目前,和田电源总装机规模为753.08万千瓦,储能总装机规模为118万千瓦。 三是新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融合发展。坚持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布局光伏治沙项目。光伏治沙是荒漠化防治与新能源开发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吸引了中广核、华润电力、中煤、中铁建等一大批有实力的央企参与建设,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植”的立体发展模式,推动和田地区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四是能源基础设施跨越式升级。2025年南疆环塔750千伏超高压输电环网和田—民丰段成功送电投运,年内将实现环塔合环;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预计2026年初开工。同时,和田地区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完成,供电可靠率99.8%,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户户通稳定电”。2024年全地区天然气用户已达27.03万户,较2012年增加21.33万户,农村天然气覆盖30个乡镇161个村,惠及5.6万余农户,越来越多的群众用上了清洁高效天然气,生活品质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