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湖北省十堰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小平:以财政创新赋能湖北支点建设 市县联动激活全域发展新动能

作者: 湖北省十堰市财政局 党组书记、局长 王小平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6期 2025/09/17

十堰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紧扣省委“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战略部署,以深化财政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市县联动、财源建设和政策创新,构建起服务湖北中部崛起的立体化支撑体系。2024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4.55亿元,同比增长10.9%,增幅位于全省前列。全市财政系统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和系统思维的战略眼光,探索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财政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市县联动:构建全域协同的“大财政”格局

以“全市一盘棋”思维构建“市级统筹+县域特色”财政协同体系。市级成立财源建设领导小组,整合28个部门数据建成智慧分析平台,通过“部门联席+数据共享+直通服务”机制实现税源动态监管,2024年查补税款2.7亿元。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增收路径:丹江口市打造500亿级水产业集群,农夫山泉等链主企业带动水资源税收超6亿元;郧西县首创“砂石+光 伏+林权”模式,河道砂石融资18.4亿元、屋顶光伏创税5422万元、国家储备林质押融资10亿元;竹山县双包寨矿区绿松石矿出让收入9306万元;张湾区打造“东风故里”文化街区,盘活阳光书院等国有“三资”挂牌获资4.85亿元,并改造阳光实验中学破解教育难题。

财源建设:从“传统依赖”到“新质驱动”

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始终将培植优质财源,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打造“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在传统产业领域,张湾区找准“服务东风谋发展”的破题思路,汽车相关产业全年营收实现270.84亿元,全口径税收完成6.92亿元,同比增长4%。新兴产业方面,低空经济、数字经济、文旅康养等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竹溪县无人机(二期)低空经济产业园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创税600万元以上;武当山打造“太极之夜”IP,试运营期间带动全域游客增长100%,预估新增产值5000万元、利税400万元,带动就业1000人。2024年,全市通过狠抓财源建设净增税费收入46.37亿元,增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87亿元,财源建设工作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度达21.9%。

政策创新:从“输血兜底”到“造血赋能”

以财政金融协同为抓手,通过创新“财政+金融”组合拳,突破发展瓶颈,为区域发展注入资金活水。在政银担合作方面,市级财政统筹资金建立风险补偿金资金池,与银行建立8:2风险分担机制,并对企业新增信用贷款按年化利率1%标准贴息补助,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产品。2024年,市融资担保集团通过“科技创新贷”“专用车发展贷”等6款专项产品累计带动金融机构投放专项贷款2005笔共31.54亿元;在创新投融资方面,创新“基金+资本、基金+产业”组合机制,市县联动设立40亿元规模的武当产业引导基金,逐步打造两百亿产业投资基金群,通过政府性基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推动十大千亿产业发展,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债务风险防控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市场化转型等方式,推动隐性债务清零,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债务管理体系,改变对政府债券资金的过度依赖。

挑战未来:在改革深水区蹚出“十堰路径”

2025年,面对产业转型约束、新兴税源不足、财政自给率偏低等挑战,全市财政系统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着眼当前“稳增长”和“谋长远”的双重需要,通过“五大攻坚行动”,持续巩固现有成果,纵深推进财政改革。一是深化市县一体治税机制。依托财源建设平台动态监测增值税、契税等重点税种,强化税收统筹与风险防控;二是起底式清查国有“三资”。运用国有“三变”管控平台动态确认确权确值,重点破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确权难题,推广“平台盘活+改造开发+市场化运作”等七类模式,推动资产盘活率提升至40%以上;三是把握节流与开源平衡。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同步抢抓政策窗口期,全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倾斜,赋能地方发展;四是聚焦提升能力作风。实施“三位一体”提能工程,以“政策讲堂+业务实 训+改革攻坚”为载体,推动干部专业能力、统筹水平、改革魄力全面提升;五是强化资本联动效能。构建“百亿基金群+政银担协同”机制,持续优化债券融资,全面落实“四补”机制,力争全市2025年在保余额突破70亿元。统筹资金培育七大农业产业链,以政府采购预付款等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收入增长、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打造产业跃升、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十堰以财政改革为节点,积聚全域发展动能,为湖北建设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了“十堰样本”。从丹江口的碧波荡漾到武当山的太极生辉,从竹山绿松石的文化赋能到张湾汽车城的智能转型,财政力量正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关键变量”。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十堰将继续以改革创新破题,以实干担当作答,书写服务全省战略的新篇章,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更多十堰力量。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