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石英华 刘天琦:以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 支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作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石英华 刘天琦
来源: 2025/09/15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2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国经济的独特优势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十四五”时期,财政部门认真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推动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更好发挥内需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作用,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十四五”以来,立足财政职能,财政部门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综合运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债券、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筑牢民生保障根基,保障居民收入,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大力提振消费,发挥政府投资带动引导作用,扩大社会有效投资,以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支持全方位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一、坚持惠民生、优供给相结合,大力提振消费

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也是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作用。“十四五”以来,财政部门坚持惠民生与促消费相结合,持续落实完善财税政策措施,优化消费环境,多措并举大力提振消费。

一是坚持惠民生与促消费相结合。为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更好地促进居民消费,“十四五”以来,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减少居民在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层分类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加大对失能老年人照护保障的统筹力度,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中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投入力度,提标扩面大学生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向特困人员、孤儿等生活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助,提高困难群众收入,增强各类居民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二是持续优化提振消费政策支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持续优化财税支持消费政策。一方面,持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截至今年8月底,国家财政共安排约42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范围从传统家电、汽车拓展至手机、智能家居等十二大类产品,覆盖消费场景更加多元,补贴机制引导消费结构向高端化跃升,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此外,持续优化财税支持消费政策。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支持地方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打造更多消费新热点。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对新能源乘用车减免车辆购置税设定减免限额,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政策联动。2025年,对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相关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贴息,拓展消费空间。

二、发挥政府投资带动引导作用,扩大社会有效投资

“十四五”以来,财政部门紧扣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等政府债券资金,持续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带动扩大社会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

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十四五”以来,为应对经济形势,促进经济增长,加大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力度,“十四五”时期,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用于支持扩大政府投资,并优先支持成熟和在建项目的投资;同时,适当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持续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万亿元,支持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更好补短板、增后劲。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十四五”以来,持续加大对医疗、教育、房地产等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的经费保障力度。

二是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和加力扩围支持设备更新。2025年安排8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安排5000亿元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其中,设备更新的支持范围从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等进一步扩展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持续完善设备更新补贴标准,提高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标准,完善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方式,扩围支持老旧营运货车和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大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淘汰力度。

三是持续优化供给,加快形成消费与投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县域市场扩容升级,更好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十四五”以来,持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用于深入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健全商业基础设施;启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实施定额补助政策,引导各地以县乡村商业网络体系和农村物流配送“三点一线”为重点,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改造升级商贸基础设施,增强农村产品“上行”动能;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助力打造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体系,使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更加畅通,更好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深入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推动完善商业配套设施和服务网络的政策支持,加快补齐县域公共充换电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激发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积极培育新技术新模式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