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谭静: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

作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谭静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5期 2025/08/14

作为新兴资产形态,数据资产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2024年12月26日,财政部印发《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从2025年初至2026年底,组织开展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试点方案的发布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重大决策部署,充分释放数据资产潜能,有效防范数据资产价值应用风险,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数据资产,既有传统资产的共性,又有新兴资产的特性,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经验,通过试点总结规律、丰富理论、健全制度、创新机制,进而全面提升数据资产管理质效,释放数据资产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更大价值。

图片
图片来源:包图网

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的内在逻辑

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辩证改革逻辑、风险治理逻辑和价值管理逻辑,在数据资产科学管理体系和制度标准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一)以探索式创新推动制度共识的辩证改革逻辑

数据资产管理需要在探索式创新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形成科学制度体系建设的有效共识。2023年以来,财政部先后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等,为数据资产管理改革实践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和原则。如何把改革的总体要求、思路方向和基本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改革实践和管理成效,需要更加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支撑。此次试点工作本质上是把改革方向和原则通过试点实践转化为更为科学具体的工作指引和管理制度的过程,是推动数据资产科学管理的重要“破冰”之举。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7个中央部门、6家中央企业以及16个地方财政部门开展试点,这一做法反映了试点工作对数据资产价值运行规律和管理实践的充分尊重,旨在通过“试点—反馈—迭代”逐步实现制度供给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配,其中蕴含的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改革发展逻辑。

(二)以试点试验降低不确定性的风险治理逻辑

相较其他传统资产类型,数据资产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场景依附性、权属复杂性、价值波动性、非标准化以及无形性、时效性等属性,由此导致其价值不确定性较高,准确评估与核定其价值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加强数据资产管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既要积极,更要稳慎,要严防“盲目入表”、“虚假入表”、“虚假评估”、“管理失范”等不合规行为可能带来的数据资产价值应用风险。试点方案要求试点单位应秉持谨慎原则开展授权运营的可行性论证和尽职调查。相关单位对外授权使用或运营数据资产要严格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价值评估,坚决防止数据资产价值应用风险及其传导。行政事业单位不得利用数据资产对外担保,借授权有偿使用名义变相虚增财政收入,新增政府隐性债务。此外,行政事业单位推进公共数据资产有条件有偿使用过程中,坚决不能向社会公众转嫁不合理成本。开展全过程管理试点,采取可控的试错容错手段,旨在推动破解数据资产的“非标性风险”与管理中的“制度摩擦”,不断矫正和优化管理方式,压实数据资产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风控应急预案,进而降低改革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成本,提升数据资产管理的“成本—综合效益”。

(三)以系统思维强化生态培育的价值管理逻辑

数据资产管理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多环节以及复杂产权和分配关系的系统工程,不宜陷入单一化、碎片化、短期化的管理局限。从试点方案发布到试点工作推进,需要把“以系统观念强化数据资产价值管理生态培育”作为核心的方法论。一是立足数据资产的属性特点,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过程管理。数据资产的可复用性、场景依附性等属性特点决定了其“生命周期”的不确定性和难度量性。为此,试点工作把数据资产从形成、利用、管理到退出的全过程视为一个动态调整的生态系统,跳出单一环节的碎片化管控,聚焦数据资产台账编制、登记、授权运营、收益分配、交易流通等重点环节进行试点探索,着力推动形成数据资产动态优化配置和风险防控的闭环体系,为持续完善数据资产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提供实践支撑。二是着眼价值管理的长期性,强化数据资产价值运营生态的培育。数据资源的资产化、价值化过程,需要着眼财政资源统筹和价值释放的长期目标,以风险防范为底线,推动数据资产管理全过程全链条上的各相关主体协同配合,合力培育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权责清晰、运转有序、多方共治”的数据资产价值运营生态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场景牵引、技术支撑、产业培育相结合,以市场化、专业化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推动数据资产价值的充分释放和价值持续放大。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构建数据资产价值运营的长效机制。

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此次试点工作的周期从2025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相关试点单位按照“编制试点方案—开展试点探索—总结试点经验—完善制度标准和运行体系”的要求推进相关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笔者持续高度关注,收集整理了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做法。

(一)积极研究制定数据资产管理的制度标准

制度标准是开展数据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纳入试点范围的中央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相关要求,以及财政部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文件,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推进制度制定和标准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所探索构建了一套从总体规范到执行细则的制度体系。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加强本市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从制度层面引导规范数据资产管理工作,稳妥有序探索数据资产化管理的有效路径。浙江省发布了国内首个关于数据资产确认的省级地方性标准《数据资产确认工作指南》,制定了《资产管理 数据资产登记导则》。安徽省出台全国首个地方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制度。福建省财政厅印发《福建省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方案》,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7家省直部门、4家省属企业和4家地市财政部门开展试点。

(二)以需求为导向持续创新数据资产应用场景

水利、农业、文旅、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气象、通讯通信、交通运输、航空、电力电网等多个领域或行业都具有典型的数据密集型特点。这些海量数据不论是对内赋能治理,还是对外创造价值,都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现实需求。近年来,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业积极探索创新本行业本领域数据资产化的价值应用场景,多措并举推进数实融合。中国气象局积极推进“气象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聚焦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探索打造18类数据资产化落地应用场景,推动气象领域数据资产价值持续释放。相关主体积极探索数据资产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形式,创新探索了一系列指数化的产品和服务。山东省积极构建“数据资产化—应用场景化—资产金融化—创新常态化”的价值转化链条并取得积极成效。湖南博物院以“数字马王堆”为突破口,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在保护修复、阐释传播等场景加大应用力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启动了包括供应链风险防控、芯查查等场景在内的首批7个试点场景建设,显著提升了业务效率与服务精准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大模型产品开发与应用、数据产品应用创新。其开发的九天通用大模型目前已服务全国29个省份的亿级用户,覆盖能源、政务、医疗等40多个关键领域。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中央企业首个土木工程大模型“蓝翼”大模型。

(三)探索公共数据资产授权运营机制,推动数据资产在高效流通使用中实现价值创造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公共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继2024年9月印发《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之后,2025年5月发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并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各地方公共数据资产授权运营探索也持续推进,逐渐形成了整体授权、分领域授权、依场景授权等多种授权模式。福建省在授权运营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全领域授权、安全可控、场景驱动”的数据开发原则,以数据安全为底线,以应用场景需求为导向,精准释放数据价值。同步推行“一场景一审批”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对每个数据开发应用场景进行独立评估与审批,实现全流程风险管控。大连市采取“央地合作”模式,积极引入央企参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积极培育本地数商生态,推动成立大连数据协会,吸纳本地区数据企业56家,参与数据产品开发、设计、场景挖掘等工作。

积极稳慎、守正创新

提升数据资产专业化运营能力

为充分释放数据资产价值,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数据要素资产化、价值化过程中存在的思想认识误区、基础制度有待健全、市场化价值运营能力亟待提升、前瞻性场景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专业化综合服务能力亟待加强等问题,把握发展趋势,守正创新、务实求效,建立健全基础制度标准,持续创新价值运营机制、强化风险评估预警。 

(一)凝聚价值创造共识,健全基础制度标准

数据资产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并释放数据资产价值,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跳出短期思维、部门局限、区域壁垒,以新需求为牵引,凝聚“数据共治、跨域流通、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高质量发展共识,推动形成既有“全国一盘棋”的资源统筹,又有区域及产业行业特色,相互协调、高度协同的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新格局。坚持边试点、边总结,研究完善数据资产会计核算、资产评估等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指引。积极推动技术、安全、质量、分类分级、价值评估、管理运营、信息披露等数据标准建设,逐步构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多层次标准体系。积极参与数据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制定。鼓励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相关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数据资产标准制定。注重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保障数据资产管理制度与数据基础制度的统筹衔接。

(二)丰富价值应用场景,打造价值运营生态

以数据质量为基础,强化技术创新、场景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数据要素价值运营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入表的技术层面上,要从深层次、可持续角度,推动数据资产价值运营与产业转型发展协同联动,坚持数据资产应用场景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要着眼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积极探索跨区域产业链创新与跨区域数据要素协作整合运营和利益分配新机制。以数据产权为纽带,创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竞争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和多层次监督,打造既能“放得活”又能“管得住”的公共数据高质量授权运营生态。坚持“管运分离”,用好用足已有专业化数据资产交易平台、数据资产运营平台,适时打造跨级次跨区域的数据资产专业化运营综合服务平台和价值运营生态。着力打造高质量数据供给链和生态链,创新数据资产应用场景,探索建设高质量数据应用场景开发体系。围绕数据资产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充分激发经营主体、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数据资产治理的积极性。强化正向激励,激发价值创造内生动力,建立健全数据资产价值运营各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优化和政策合力支持机制,激励相关主体“愿共享、能共享、会共享”。建立健全专业化数据资产管理人才多层次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并创新数商培育、人才培养等机制,着力打造一批跨专业复合型数据资产管理专业人才队伍。 

(三)强化源头质量治理,筑牢安全合规底座

高质量的数据供给是数据资产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要高度重视数据的安全性、合规性和质量治理,确保有高质量的数据可供给能流通。要坚持“谁生产、谁治理、谁供给、谁负责”的数据资产管理全链条责任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公共数据治理机制、质量评估与核查反馈机制,形成“可溯源”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数据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建立涵盖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传输、使用和销毁等各相关环节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数据保护技术手段和数据资产运营安全监测、风险预警、决策响应机制,切实防范数据资产安全风险和价值应用风险。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