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福建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林中麟:数字财政赋能新福建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各行各业。财政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先行省份,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便高瞻远瞩地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部署。建设数字财政,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财政领域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福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紧跟数字化转型趋势
锚定数字财政建设方向
(一)战略引领:从“数字福建”到“数字财政”的一脉相承
福建省财政厅立足财政改革发展需求,于2023年提出“数字财政”理念,明确了以“数”聚“财”、以“数”理“财”、以“数”助“管”、以“数”辅“政”的改革路径,2024年进一步明确构建“1234”财政综合管理平台的重点任务——“1”是以预算管理一体化为依托强化系统综合管理功能;“2”是完善一般公共预算和地方政府债券两大项目库管理;“3”是优化惠民、惠企、事业单位三类资金监管平台;“4”是实现绩效事前、事中、事后和整体评价四个方面全覆盖。这一战略布局既承接了数字福建的建设基因,又契合了新时代财政治理的内在要求,为全省数字财政建设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
(二)时代必然:从“传统财政”到“数字财政”的现实意义
数字财政建设是适应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财政改革、推动财政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政府职能转变看,顺应了“放管服”改革方向,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部门壁垒、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福建省财政厅印发《福建省数字财政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数字财政建设提供指引,将数字化管理要求融入具体财政业务、数据安全管理等领域的制度设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数字财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为数字财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核心驱动:从“效能提升”到“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彰显
财政治理现代化涵盖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资源配置、严格的风险防控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等多个维度。在决策机制方面,数字财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对海量财政数据进行精准采集、高效整合与深度分析,为财政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从而显著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在资源配置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清晰洞察财政资金在各领域、各项目间的流动轨迹与使用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风险防范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实时监测财政运行中的潜在风险点,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为风险防控赢得时间,增强财政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数字财政能打破传统政务服务中的信息壁垒,简化办事流程,为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财政服务,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聚焦四“数”目标
夯实数字财政建设根基
(一)以“数”聚“财”,构建全口径收入管理体系
财政收入是财政运行的基础,以“数”聚“财”的核心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政府各类收入的全面精准管理。福建省财政厅着力打造全省税源监测分析平台,完善非税管理系统,动态监测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推动财力资源高效统筹。全省税源系统对税收收入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监测,通过对税源结构、分布及趋势的深入分析,为培育优质税源、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完善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有效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完善非税管理系统,统一全省非税项目编码、收费标准与缴款流程,构建起全程无纸化、渠道多元化、入账电子化的收缴管理体系,实时动态监管非税收入,提高了非税收入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细化水平。
(二)以“数”理“财”,推进预算管理数字化转型
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环节,以“数”理“财”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实现资金运行精准、安全、高效。福建省依托全国统一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解决了传统预算编制中存在的标准不统一、数据传递不及时、上下级预算脱节等问题。通过将财政业务全面纳入统一平台,确保预算信息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间顺畅传递,实时记录操作和变化,实现数据可追溯,为精准科学编制预算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将部门所有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有效提升了财政统筹能力。此外,强化部门决算等各类平台数据与绩效管理数据的共享与结果共用,实现了绩效评价对预算管理全流程的覆盖,显著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构建“数据筛查—— 线索追踪—— 问题核查—— 改进管理”的闭环链条,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了以“数”理“财”目标的实现。
(三)以“数”助“管”,构建现代化财政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
财政监管和风险防控是财政治理的重要保障,以“数”助“管”通过对财政运行的全景式动态监测和数字化监管,增强财会监督效能和风险防控能力。福建省财政厅积极打造特色化监测监控体系,设定涵盖预算调整调剂、财政收支、转移支付、库款余额等多方面的监测指标,对财政资金从源头到末端全流程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和风险隐患。例如,在探索优化基层保障能力中,通过制度与技术双向赋能,协同应用“三保”专户制度、暂付款提级审批制度和数字预警控制管理制度,实现了对“三保”、暂付款和重点专项资金的监测预警和支付控制,将“三保”优先原则转化为刚性约束,有力保障了基层财政的良性运行,提升了以 “数”助“管”的能力。
(四)以“数”辅“政”,提升财政决策支撑与宏观调控能力
以“数”辅“政”的核心是通过深化数字化分析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宏观政策协调的科学性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福建省财政厅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开发了多维度“数据看板”,能够实时查看财政收支、国有资产、地方债务、绩效评价等关键数据,深入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趋势,为财政决策提供数据参考。未来,福建还将结合省情和人工智能政务应用的发展,积极推动个性化功能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探索生成式 BI、智能助手、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财政业务场景中的试点落地,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智能化水平,增强财政宏观政策协调的科学性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以“数”辅“政”的作用。
助力新福建高质量发展
彰显数字财政赋能实效
(一)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激活产业动能
数字财政通过构建精准化资金配置机制,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与相关部门数据共享联动,分析识别产业发展痛点与需求,引导财政资金向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升级等关键环节倾斜。例如,通过数字平台对产业项目资金进行全流程跟踪监管,确保资金高效使用;同时运用大数据评估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动态优化产业扶持策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为新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二)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水平
数字财政通过搭建惠民资金监管平台,实现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资金的全流程数字化监控,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精准识别受益对象,确保资金直达基层、惠及群众,有效防范挪用、虚报等问题。同时,推动财政服务线上化、便捷化,简化社保补贴申领、医保报销等流程,缩短办理周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与公平性,增强群众获得感,助力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
(三)赋能营商环境优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创造力
数字财政通过打破部门信息壁垒,整合涉企数据资源,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在线申报”、“快速兑现”,如积极打造“一站式”省级惠企政策申享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自动匹配企业资质与政策条件,缩短财政补贴发放周期。同时,推进政府采购、税费缴纳等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提高透明度与效率,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借助数据分析构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守信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赋能区域协调发展,强化财政调控与资源统筹能力
数字财政通过整合全省各地经济运行、财政收支等数据,动态监测区域发展差异,为制定差异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例如,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精准配置帮扶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同时,依托“数字财政”平台统筹跨区域重大项目资金,强化省域内资源协同利用,推动形成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服务新福建整体发展战略。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福建省财政厅以数字财政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财政治理现代化之路。展望未来,随着数字赋能的持续深化,福建财政将继续通过数字赋能,助力宏观经济调控,促进政府治理改革,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财政治理体系将更加智能、高效、透明,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