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财务研究 | 曹玉珊 万梦书:员工跟投、创新投入要素与企业竞争力
引用本文请复制此条目:曹玉珊,万梦书.员工跟投、创新投入要素与企业竞争[J].财务研究,2025,(4):37-5
摘要:本文以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员工跟投、创新投入要素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实施员工跟投有利于提升其竞争力,且一定程度上,跟投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机制检验发现,创新投入要素在员工跟投与企业竞争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员工跟投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在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企业和高科技行业企业中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员工跟投的微观作用机理,为其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员工跟投;企业竞争力;创新投入要素
曹玉珊,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GMA)学术会员。兼(曾)任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中国资金管理智库协同创新中心特聘专家;《财务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财务管理研究》杂志编委。近年来在《会计研究》《经济管理》《当代财经》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20余项,独著出版专著、译著4部,曾获教育部教学成果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江西财经大学“十佳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万梦书,通讯作者,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讲师。近年来主持并完成多项省级课题,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曾获江西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点击可看大图) 精彩内容摘编 引言 2016年9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探索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核心团队持股和跟投。2019年4月印发的《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强调,支持国有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类企业的核心团队持股和跟投。与此同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也提出,支持探索超额利润分享机制、骨干员工跟投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机制,员工跟投能有效推动企业尤其是新产业类等企业健康发展,从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限于相关理念出现及其实践应用的时间较短,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理论解释及证据支持。 员工跟投具有三个层面的特征:一是空间维度上,员工跟投的通常是其所属公司领投的创新项目或子公司,往往是创业性质的投资。二是时间维度上,只要企业不断地开展创新业务,那么员工跟投行为就会不断地发生,具有持续性①。三是质量维度上,跟投员工所投的资本不仅包括财务资本还包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亦即跟投员工会参与跟投项目的具体管理与运营),跟投员工会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推进项目的健康发展。这有助于企业持续地提升竞争力。 资源配置理论认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首先将“看似闲置、没有价值的资源”②转化为“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复制的资源”(赵玲等,2020),然后通常依靠团队工作和跨部门协作来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出一系列新产品,从而向客户创造与传递价值(丁红玲,2000)。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在获得竞争优势过程中较为关键、难以替代的资源,员工跟投可以将企业的财务资本以及跟投员工的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重组为若干个核心团队,形成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复制的“特定资源组合”。“特定资源组合”会以创新要素为载体投入到特定的细分项目中去,生产出创新的产品。只要特定项目中的创新产品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就可以认为该项目为整体贡献了属于自己那部分竞争力。多个项目的竞争力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企业整体的竞争力。虽然某一个项目的特定竞争力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消逝,但从整体来看,只要跟投项目源源不断地更新迭代,那么,企业的竞争力就可长久地保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员工跟投、创新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以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康威视)为例,该公司自2016年开始实施员工跟投机制以来,先后成立了八家创新业务子公司,推动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首先,海康威视以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员工强制跟投、普通员工自愿跟投的方式将企业的财务资本以及跟投员工的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组合成一个个核心团队。其次,海康威视依托资源优化配置后的一个个核心团队,有序地向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数据存储、医疗器械等领域延伸发展。最后,各个核心团队在其各自所处的跟投项目中以创新技术为依托、用户需求为落脚点,不断地开拓创新产品。海康威视通过员工跟投,把企业本身以及员工的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进一步分解与重组,形成“特定资源组合”,这些“特定资源组合”就是海康威视的创新投入要素。海康威视将包括研发投资、人力资源、专用设备以及差异化产品等创新投入要素与八家创新创业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带动了八家创新创业子公司的竞争力,同时助推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基于此,本文使用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考察员工跟投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实施员工跟投有利于提升其竞争力,且一定程度上,跟投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机制检验发现,创新投入要素在员工跟投与企业竞争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员工跟投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在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企业和高科技行业企业中更显著。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三点:第一,丰富了员工跟投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既往文献侧重于对员工跟投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仍相对有限。本文系统验证了员工跟投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有益地补充了这一领域相关文献。第二,拓展了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范畴。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宏观经济、环境管制以及企业特性等方面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本文将研究视角延伸至公司治理机制层面,通过考察员工跟投的影响,深化了企业竞争力驱动因素的研究。第三,通过对影响机制的深入分析,发现员工跟投可以通过创新投入要素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厘清了员工跟投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具体作用路径,为更加有效地实施员工跟投这一新兴治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余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进一步分析;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和启示。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企业竞争力是反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企业竞争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规制以及企业特性因素(盛明泉等,2017)。宏观经济因素方面,稳定的经济增长走势可以为企业提供有利的经营环境(Levy 和 Hennessy,2007;金碚和龚健健,2014)。环境规制因素方面,积极的环境规制可以在环保层面增强企业竞争力(许士春,2007;张红凤,2008;李创,2016)。企业特性因素方面,企业资源对其竞争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Wemerfel,1984;胡平等,2013),并且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实施的企业战略行为也是影响其竞争力的一大要素(Porter,1991)。 除上述影响因素以外,良好的公司治理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李维安和武立东,2002),但是从公司治理角度讨论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并不多。少数文献主要基于公司治理中的一些分散性元素(多为企业内部个体特征)出发来探究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例如,高水平的治理结构(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能增强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卞琳琳和王怀明,2008);当管理层规模越大、平均年龄越大、学历水平越高时,管理层竞争优势越明显,企业竞争力越强(盛明泉等,2017)等。鲜有文献从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机制)③的立场上探讨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二)员工跟投与企业竞争力 一般而言,新设创新项目、创新业务子公司时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往往承担着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企业有时为了使其创新创业成功,即使新产品等替代方案存在更高的不确定性或风险也要积极探索以抢占市场先机;有时为了获得较高回报,难免会承担大量债务、投入大量公司资源以便向新市场快速地推出新产品或者投资于未开发的技术。无论是产品的研究开发还是项目的投资新设都存在潜在的风险。从这一方面来说,实施创新创业活动的企业可能会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不同于传统创新创业投资形式,员工跟投通常是通过跟投平台(通常是跟投者团队事先组建的控股公司性质的“合伙企业”)持股来完成(曹玉珊和万梦书,2024),是一种尝试通过各类资本(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等)的重新分解和再融合,以进一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的治理机制。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日益成为重要资源禀赋参与到财富的创造过程中(高闯和李俊华,2017)。在企业的股东—高管—职工委托代理链条中,职工是代理链条的最底层,是公司治理中权益主体最重要的公司内部组成部分,其努力程度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当赋予人才一定的权利让其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时,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有益于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水平。例如,海康威视员工跟投的激励对象,上至企业管理人员、核心骨干成员,下至其他员工,这使得员工不再是被动的“打工者”而成为主动进取的“事业合伙人”,让更多的人力资本参与到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激发员工的创新创业激情,通过创造公司的业绩获得个人的长期回报,使业务长远发展与人才持续成长相辅相成从而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 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李维安和武立东,2002)。从内部治理来看,员工跟投可以使员工与股东通过一个个分散化、颗粒化、模块化的创新业务,清楚地感受、触摸各自利益目标的实现过程,有助于化解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之权责分明、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以努力工作来创造个人财富与企业价值。从外部治理来看,员工跟投依托企业新设的创新业务,能够拓展供应商和客户,在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供应商与客户以及其他资源的注入。员工跟投遵循的并不只是“资本雇佣劳动”这一传统的利益分配方式,而是化被动索取为协同共创,真正达到多方合作共赢的治理目的,为保持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注入持续的动力。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员工跟投与企业竞争力显著正相关。 (三)创新投入要素的中介作用 依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竞争力的持续加强源于创新驱动的“创造性破坏”(熊彼特,1990)。这是因为创新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基础,更是组织变革和市场适应的核心,对资源整合、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通过创新形成技术壁垒并生产差异化产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在此过程中,企业不断地获取与整合其所拥有的各项资源,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占据竞争优势。因此,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然而,企业创新不仅包括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还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开辟新的市场,甚至是利用新的原材料。在此过程中,企业所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技术等是不可或缺的创新投入要素,具体包括企业用于创新投入的研发投资、人力资源、专用设备以及差异化产品等要素(钟田丽等,2014)。 研发投资方面,员工跟投的目的之一是发展创新项目,当员工以自有资本注入创新项目时,其角色定位便从传统雇佣关系中的固定薪酬获得者转变为剩余索取权所有者(股东),进而构建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契约纽带。这种激励相容性能够促使跟投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确定研发方向等以及提高研发资本配置强度,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也会因所有者监督而提升。 人力资源方面,跟投的核心技术人员通过跟投获得项目剩余索取权,这种制度安排契合智力资本化的内在要求。当技术骨干成为创新项目的实际股东时,其掌握的专有技术和工艺诀窍等隐性知识将加速显性化,从而实现组织知识库的持续积累与系统化更新。可以认为,员工跟投提供了知识型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制度通道,从而激活了人力资本的价值转化效率。 专用设备方面,虽然高精度仪器、定制化生产线等专用资产能提升创新效率,但存在的沉没成本也使之易于交易时被“敲竹杠”(谢盛纹和刘杨晖,2015)。跟投员工作为风险共担者,在专业设备的选择上往往会更加审慎,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最优的配置方案以避免过度投资,并且为保障自身投资回报,员工会更加积极主动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项目间模块化协作有利于实现设备资源共享,能够将专用设备从潜在沉没成本转化为持续创造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产。 差异化产品方面,作为将创新投入要素有机整合的具象化体现,差异化产品反映了整个企业基于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效果。从实践中来看,员工跟投的若干个创新创业项目实际上是为企业布局上下游产业链而设立的,有助于企业实现差异化产品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仍以海康威视为例,依托员工跟投孵化的八个创新业务中,海康微影、海康存储布局上游产业链,而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汽车电子、海康慧影布局下游终端应用市场,这些项目或者有技术方面的合作,或者有客户资源方面的协作,或者能在上下游产生协同作用。依托员工跟投孵化的八个创新项目不仅为海康威视开拓了上下游产业链,还在技术协作与客户资源整合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协同效应。 因此,员工跟投可以通过提升研发资本配置强度、释放人力资本潜能、优化专用设备使用效率以及强化差异化产品开发能力四个方面系统性地增强企业的创新要素投入水平。研发投资为技术创新提供物质基础,人力资源激活了知识创造的独特性,专用设备使用效率的提升则为研发活动与人力资本价值转化提供了必要的物理载体。这三者的有机整合构成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基础性支撑,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推动差异化产品这一创新产出的持续迭代。在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背景下,产品差异化能摆脱低层次的同质竞争(陈叶婷等,2015),在目标市场形成局部优势地位,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何慧爽,2010)。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员工跟投通过创新投入要素促进企业竞争力。 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我国2010~202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了员工跟投、创新投入要素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员工跟投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员工跟投通过创新投入要素增强了企业竞争力。(3)异质性检验发现,员工跟投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在内部控制水平更高的企业和高科技行业企业中更显著。 本文具有如下启示: 企业应当重视员工跟投的作用,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实施员工跟投,并系统构建员工跟投实施框架。第一,在参与主体选择上,需要建立科学的筛选机制,重点覆盖研发、技术等核心创新岗位人员,确保激励对象的精准性。第二,在跟投额度设计上应当实施差异化配置,依据岗位创新贡献度建立阶梯式跟投比例体系,实现激励力度与价值创造的动态匹配。第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健全配套保障机制。构建常态化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跟投员工披露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状况;完善退出机制,明确退出条件、程序及权益保障条款;将跟投全过程纳入企业内部控制范围,确保运作规范性和风险可控性。 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应当完善员工跟投的制度环境与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建立分类指导机制,重点引导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企业规范实施员工跟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的差异化特征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二是出台具有操作性的跟投实施指引,明确跟投的资金来源、比例限制、信息披露等关键内容。三是建立对员工跟投的跟踪评估机制,定期总结典型案例经验,为企业实践提供参考。 (以上为部分节选,阅读全文欢迎订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