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江门:向“科技高峰”与“产业蓝海”迈进
江门市作为广东省百年工业名城、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城市,是省战略性产业布局的重点城市。江门市财政局积极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实体经济为本,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深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江门向着“科技高峰”与“产业蓝海”迈进。
财政引擎持续加力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夯实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发挥重点平台载体支撑作用,积极利用省支持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各项政策,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筹资建设全国唯一、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微子主题科普馆。支持建设江门双碳实验室,2024年安排6000万元用于推动江门双碳实验室成为首个“双碳”领域的粤港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科普教育基地,获国家级、省级、国际合作等项目39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孵化企业4家。支持建设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2024年安排1250万元用于支持建设“1+6+N”服务体系,与企业共建64家协同创新中心,引进75名博士科技特派员与江门企业结对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引进孵化科技企业121家,帮助企业解决200多个技术难题。支持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024年安排53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对获批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分别给予最高3000万元、1000万元的资助。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支持创新主体联合港澳高校申报粤港、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项目,2024年安排160万元用于鼓励企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合作,积极融入大湾区科创生态圈,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孵化载体提质增效,2024年安排100万元兑现相关奖补,目前全市已有国家孵化器4家,孵化器总数达34家,在孵企业超1000家,其中1家孵化器首次获得国家运营A级(优秀)评价。支持建设科技信贷政策体系,统筹省、市资金261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扩大科技金融的覆盖面,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实施“邑科贷”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效益。
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支持办好“科技杯”双创大赛、“无限创新”江门科学技术奖,培养发掘更多“金种子”企业,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来江门创新创业。支持江门双碳实验室、农科所等科研院所不断优化内部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持续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进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持续举办“邑科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运用“邑科贷”纯信用无抵押贷款等方式多途径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财政资金精准发力 推动制造业“技改+数转+绿造”提速升级
大力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省、市级财政资金的错位互补与杠杆撬动效能,激励工业企业扩大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投资规模,优化生产条件。出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及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办法》,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2024年,共落实省、市级技术改造资金2.36亿元,推动崇达电路等541家优质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全市全年完成技改投资425.81亿元,同比增长9.9%。成功举办2024年江门“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助力欣龙隧道、广东科杰成功入选2024年广东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功跻身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行列,获省级首批奖补资金4000万元。积极引入166家优秀服务商加入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组织对500余家企业开展免费数字化诊断,为60家次工业企业提供工控及相关网络、数据安全现场和线上诊断服务,推动485家规上企业迈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阶段。荣获2024年地方政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
着力提升工业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5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绿色工厂,其中2家企业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认定。助力17家企业荣获2024年度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标志企业称号。积极培育智能制造融合创新生态,推动新增3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11家企业16个产品列入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
财政赋能多维联动 推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迈向新高度
聚焦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落实财政资金1.95亿元,支持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新增3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10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落实省普惠性制造业投资奖励政策,安排资金0.33亿元,对先进制造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事后奖励。出台《市促进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认定18家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助推64家企业入选广东省制造业500强。新增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省级“单项冠军”、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新增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推动海鸿电气成功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企业入选2024年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聚焦市场主体发展,增强中小企业发展动能。落实省市两级“小升规”政策奖补资金0.69亿元,促进工业企业上规模发展,累计推动432家工业企业实现“小升规”,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超3700家。组织超过700家中小企业和采购商参展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新增720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累计达1247家。出台《推动工业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奖励申报指南》,对“个转企”、“小升规”扶上马、送一程。
聚焦优化服务体系,积极回应企业需求。组建工业200强企业服务专班,2024年收集企业诉求事项193项,办结178项。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累计办结诉求35972宗,满意度达99.47%。支持工业企业服务中心开展30场政策解读和活动,参与企业达1200家次。大力推进“政银保”融资项目,争取省级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0.53亿元,进一步扩大“政银保”资金池规模至2亿元,2024年累计发放贷款4378笔,贷款金额达77.65亿元。将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扶企资金纳入市级直达资金管理,有效提高财政资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