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专访财政部机关党委原常务副书记赵桂良:不弃微末 久久为功
不弃微末 久久为功
—— 专访财政部机关党委原常务副书记赵桂良
从“三多”中体会老一辈财政机关文化的独特魅力
赵桂良回忆说,自己从武警部队转业至财政部,心中充满了从事财政工作的敬畏与自豪。初入财政部时,他面对的是一个“三多”的环境:人多,办公室拥挤,人与人面对面办公的场景随处可见;加班多,晚上加班频繁,各办公室“长明灯”现象随处可见;“静”多“动”少,文化活动相对单一,受场地限制,打牌、下象棋成为主要的休闲方式。面对这种情况,部党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办公条件,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改善文化娱乐设施,极大地丰富了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活跃了财政干部的身心。他说,“三多”折射了老一辈财政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岗位上的朴素精神。积极投身工作,是财政部的老传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自愿加班加点,为了完成任务而牺牲休息时间,确保任务高效完成,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是财政人的默契。对“三多”环境的关注和改善,体现了另一种财政文化,就是关怀和关爱,彰显了部党组的人文关怀,财政部一直是有爱的大家庭。
以党建推动财政机关文化建设
基层财政文化是财政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赵桂良退休之后,按照组织安排,在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继续工作,与财政文化息息相关。如组织各省农研会组成调研组,围绕“三农”问题进行全面调研,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农村财政实践的深入探索,更是对基层财政文化的深刻体验。调研中发现,基层财政干部虽然文化素质、学历背景相对有限,但他们勤奋好学,对财政工作充满热情。在编撰《中国农村财政》一书的过程中,他也深刻感受到了基层财政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从各地的财政实践中,看到了基层财政干部理财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他们在工作中所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智慧。他认为,在未来的日子里,基层财政文化是财政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将继续引领基层财政事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弘扬财政精神
更好地服务财政工作
关于财政人共有的精神特质,赵桂良结合自己多年在财政部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在他眼中,财政干部的形象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这些品质虽看似简单,但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难能可贵。在他看来,财政文化包括勤奋、奉献、无畏、廉洁。正是勤奋精神、奉献精神、无畏精神的支撑,让财政干部能够在工作中攻坚克难,不断前行。财政人始终将国家赋予的任务视为己任,一丝不苟地完成,从不敷衍塞责。爱岗敬业,因为对岗位的热爱,所以充满热情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清正廉洁也是财政人不可或缺的品质。财政干部必须始终谨慎用权,为民用财。他感慨地说,财政精神朴实无华,但正是这些普通中的伟大、光彩和影响力,才构成了财政文化的独特魅力。
取长补短 加强财政机关文化建设
赵桂良对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提了几点建议:一是总结、传承、保护好财政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对于财政文化,同样要义不容辞地加以保护、传承和发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爱护财政文化,因为这是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体现。二是讲好财政故事,传播财政声音。财政部文化底蕴深厚,为国家作出了诸多历史性贡献,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应该将这些先进事迹总结起来,提升号召力,通过编写故事、传播故事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支持财政发展。三是重视网络发展,占领互联网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在网络时代,要明确网络建设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方面,要认清负面声音对现实、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影响,要提高用网水平和能力,增加网络知识和应对能力。
充满希望
寄语财政青年
对于财政青年,赵桂良寄予了厚望。他认为,青年财政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做好财政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要将自己的才华和学识用于实际工作、用于财政建设,不断推动财政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善学、守法、遵纪、爱民,牢记奉献精神,为财政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