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专访财政部人事教育司原监察专员、巡视员杨政——清心为本廉洁律 直道身谋品正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3岁诞辰之际,我们在财政部老干部活动中心对财政部人事教育司原监察专员、巡视员杨政进行了专访。杨老是1949年生人,1987年从部队转业到财政部人事教育司,历任干部调配处副处长、处长,干部派出机构处处长,副监察专员、监察专员、巡视员。到2010年退休时,在人事教育司工作了23年。杨老对财政人的精神和品质,对财政部的文化和历史都有很深的体悟。
财政文化是一群人的时代精神
杨老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理解财政文化,在他看来,财政文化是指政府财政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财政特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具体来讲是财政领域一切活动的更高层次,体现在物质、精神、制度等各个方面。用形象通俗的词句来表述的话,是财政工作人员在财政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理财观念、理财精神、理财制度、理财作风、理财追求、理财形象等的综合体现。我们日常对财政的很多表述都是财政文化的体现,比如科学理财、依法理财、为民理财、阳光财政、透明财政、法治财政、有效率的财政等都是理财观念、理财制度、理财追求的表现,都属于财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比如开拓创新、敬业奉献、廉洁自律、节俭务实、精益求精等都是理财精神、理财作风、理财形象的体现,也都属于财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杨老看来,财政文化的内容、重点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既定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是适应时代和历史的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财政工作的重点不同,具体工作的内容不同,文化必定会有所差异,但无论如何发展,财政实践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好的传统、好的作风,没有多大的变化。代代财政人所形成的品质、精神、作风值得我们薪火相传,接力赓续。
财政人的品质和精神
是大环境里的必然
杨老认为,财政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崇高精神以及优良作风,是财政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在二十多年的财政工作经历里,耳闻目睹了老一辈财政人的风范,对他们身上卓越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务实认真的工作作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忠诚向党、不忘初心。杨老首先提起的是离世后将房产原封不动上缴国家的老部长吴波,老部长生活的点滴细节都令他印象深刻。如为了不给下边“添麻烦”,不给公家增负担,他离休几十年基本没有离开过北京,面对全国各地甚至家乡财政部门的邀请,一律婉言回绝。吴波老部长在他们那代财政人的眼里,是丰碑,也是榜样。
杨老又说到曾代理过财政部部长的戎子和,戎老是山西人,喜欢吃家乡晋北朔州产的小米,每次都是付款托人购买。一年春节,当地财政局的同志登门慰问,特地带了十几斤小米送到戎老家中,他当场就掏钱要付款,那小米本来就不贵,来人不肯收钱,他当即表示钱不收米即退,最后硬是让送米人收了米钱。老一辈的财政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贯彻始终的。
接着杨老提起今年五月病逝的张佑才副部长,与癌症抗争二十余年,无论在京内还是京外就诊治疗,吃、住、行都是自掏腰包。张部长衣着简朴、待人和善,在部里也会骑着自行车或者步行上班,从没一点领导架子,更没有所谓“特权”思想,他分管农口时,每年抽出三分之一时间下乡调研,详细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意见,不少人都称其为“农民的部长”。
(二)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杨老认为,财政工作者热爱自己的职业,更热衷每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具有很强的职业操守——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如此才能在理财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我们历任财政部部长对财政数字非常敏感,财政收支的各项数据都印在脑子里,重要的数字都能脱口而出。在部领导的带领下,财政部的司、处长们对数字也异常重视,每个小数点都要反复核对,绝不许出现任何纰漏。例如王丙乾老部长对数字都是一个一个核实,非常严谨。
杨老回忆起刚入职人事司的时候,时任司长朱希安,副司长张庆荫都是“老财政”。朱司长曾多次强调,公文写作要力求简要精准,可有可无的字词一律弃之,能一句话说明白绝不讲两句。张司长曾经手把手地教他们写干部考察报告,反复强调干部考察报告要真实全面,不隐不瞒,难下定语的情况要如实叙述,供领导全面参考,不能因为一两个人的只言片语就毁了一个干部。杨老说自己之所以在后来的工作中文字水平得到较快的提升,全得益于两位老领导的言传身教。
(三)清正廉洁,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地位。在杨老看来,财政工作者都具有较强的定力,不为金钱、名利所污染,淡泊名利地位。许多老一辈的财政人终其一生只做到科、处级,但依旧不影响他们的心境坦然,每天仍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在那个年代,财政部有很多老干部都是如此。但同时,财政干部很讲原则性,任何事从不徇私迎合。杨老说有一次某市长的女儿想进财政部,朱希安司长了解到她专业不符合要求,当即拒绝了。还有一次他们出差中南财经大学,住在校招待所,自行去餐厅就餐,没有人接待陪餐。当时餐厅的米饭又硬又干,张庆萌副司长牙口不好,每吃一口米饭都要咀嚼十几下才能下咽。他们想给后厨说一下,熬点稀饭,张司长坚决不同意,表示不能给地方添麻烦。
(四)遵纪守法、勤奋学习,追求不断进步。杨老认为,财政工作者都是透明人,一切行动都要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各级规章制度,时时刻刻接受监督。一代又一代的财政人形成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追求卓越、不断向上的良好风尚和深厚的学习氛围。他们注重调查研究,各项规章制度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财政实际情况起草出台的。他们注重学习,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老一辈财政人学习。杨老亲见许多非财政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入职几年后,通过这个大熔炉的学习锻造,在大家积极学习的影响之下,都快速成为了行家里手。财政战线这种勤奋好学、遵纪守法,积极向上的好传统,即使是在财政干部退休后,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老同志们坚持学习,“不为名显世,唯求悦赏时”,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财政文化对财政工作者是激励也是约束
杨老认为,财政文化主要有三种作用:一是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作用。财政文化把所有财政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综合在一起,使广大财政干部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思想指挥行动,理论指导实践。当目标一致,信仰一致,制度一致,爱憎一致,必定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创造出惊人的成就。二是团队的凝聚激励作用。财政文化所涵盖的高效规范、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自我激励、善恶分明、团结互助、集体荣誉等内容,能够为促进财政干部队伍步调一致、齐心向党起到非常重要的激励凝聚作用。财政干部队伍将在财政文化的旗帜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奋勇向前。三是法治和道德的约束作用。财政文化蕴含的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踏实肯干、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敏而好学、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等众多精神,对每一位财政人都是行为的准则、道德的标杆,具有较强的约束规范作用。长期坚持和发扬下去,必将形成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杨老认为环境对于干部,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在一个风清气正好的环境下,年轻干部耳闻目睹前辈们的风范,自然会好好成长,但如果前人都走歪门邪道、溜须拍马,单位的选人用人制度也不公正,那就会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加强和传承财政文化:
先继承、后发扬,先做人、后做事
杨老认为,加强和传承财政文化,重要的是赓续和发扬老一辈财政人的优秀品质、良好作风和崇高精神。他用自己诗句里的两句话,向我们讲述了对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如何加强和传承财政文化的理解。
(一)“清心为本廉洁律,直道身谋品正端”。这句诗是针对广大在职干部的,特别是年轻干部。这句诗脱胎于北宋包拯的诗句,原诗为“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意思是治理世事要以清廉无私为根本,为人处世要以刚直不阿为准则。“清心”是为官之德,“直道”是为官之基。清心寡欲是治世的根本,正直公正是做人的原则。
首先要学会做人。讲政治、守规矩,处事公道正派,待人谦和厚道。堂堂正正,不走歪门邪道,不搞阿谀奉承,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砺。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
其次要打造过硬的作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注重细节,把细节做实做透,在琐碎的工作中锻炼自己。精心服务,谨言慎行,遇事多请示,勤汇报,不自作主张。勤于学习,不耻下问,专业上精益求精,文笔上不断提高,争做高水平的写作能手。
最后要有“甘做人梯扶后上”的精神境界。不求做大官,只为干成事干好事。不管职务升降,只为事业添彩,“名利飘浮云卷过,回眸笑对浪波澜”。
(二)“余生白首精神在,再绘夕阳锦绣天”。对于退休老同志,要做到“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心”,不忘初心志,策马再前行。要继续践行财政人的精神、作风和传统,活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真正为财政文化的薪火相传、赓续前行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