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内蒙古:为“中国碗”添好“塞外粮”

作者: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赵大军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4期 2025/03/19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生产、储备、加工、流通全过程各环节抓好粮食生产。各级财政持续加大农业领域投入力度,用真金白银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力促粮食丰收、农民增收,不断夯实“粮仓”根基,构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中国饭碗多添内蒙古好粮。


春播前

全方位做强生产要素

兴修农田水利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支撑粮食生产的重要资源,保护耕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自治区财政厅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分类施策,充分调动保护耕地积极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奠定基础。
(一)建好一块田。2024年,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270多亿元,支持新建和改建高标准农田1000多万亩,建设任务面积同比大幅提升。自治区政府研究决定,除中央补助资金外,高标准农田建设所需地方配套资金,全部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为高质量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自治区本级足额配套20亿元,支持基层鼓足干劲多建、快建、建好高标准农田,有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施。针对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数字配套”、“挤占挪用”、“应付慢付”等问题,精准破题、靶向出击、创新举措、多维发力,护航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4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820.1亿斤,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其中,已建成的6005万亩高标准农田,有效支撑粮食产能600亿斤左右,用不到45%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产出全区近73%的粮食,成为促进全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因素。
(二)守护两块地。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盐碱地是耕地资源的“后备力量”,守护好这两块地,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全区黑土耕地总面积4455万亩,居全国第三位。近年来,自治区财政厅持续支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作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抓手,一手抓投入促生产、一手抓治理提质量,保证黑土地多产粮的同时能够“休养生息”、“用保并重”,确保自然禀赋好的地区持续产好粮。在建设时序、指标任务和资金安排上对黑土旗县予以倾斜,率先支持黑土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分配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时,一次性分配黑土旗县544万亩指标任务,占总任务量的76%以上,分配资金120余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配套资金超6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下达自治区黑土地保护利用资金1.2亿元,增长20%,继续在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和扎赉特旗5个典型黑土旗县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推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黑土质量。统筹下达中央和自治区水利发展专项资金12.6亿元,用于治理2800多条黑土地侵蚀沟,防止黑土流失。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耕地建设与利用试点项目,支持实施轻中度盐碱耕地开展改造提升工程6万多亩,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自治区本级预算配套安排资金3000万元,用于奖补成功获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的旗县,确保试点资金足额用在关键点、紧要处,打造能够立得住、叫得响、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样板项目。
(三)多修灌排渠。2024年,共下达13.62亿元支持河套、纳斯台灌区等13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其中,下达中央资金10.47亿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3.15亿元。改善灌溉面积142.52万亩,新增节水能力9664.35万立方米,新增粮食产量1.75亿公斤,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2024年底,已基本完成“十四五”规划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任务。

耕种时

全流程保障生产环节

增加粮食产能


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自治区财政厅聚焦“藏粮于技”战略,为良种、良机、良技、良制、良险做好资金保障。
(一)育良种。2024年,下达种业振兴资金2.2亿元,积极支持推广优新品种,推进种业科技攻关。连续3年下达专项资金,支持“看禾选种”平台项目,优选出9类147个适宜自治区土壤和气候的好品种。下达重大品种推广补助试点资金6000万元,重点支持选育群众关注度高、单产能力强、优质专用性好、推广潜力大的玉米、大豆品种。2024年底,全区良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越来越多的良种在广袤的良田扎根,让内蒙古连年丰收的底气更足。
(二)用良机。2024年,下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17.64亿元,实行盟市级财政提级发放,有效保障农民购机后及时足额拿到补贴款。将19大类97个品目农业机械纳入补贴范围,重点支持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大型精密播种机、履带式拖拉机、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智能高端联合收获机等高性能、现代化机械,努力让春播、夏忙、秋收各环节、全流程都有“铁牛”帮忙按下“快进键”。
(三)推良技。2024年,下达基层农技推广经费1.5亿元,支持基层实施农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下达农作物单产提升行动项目资金2.5亿元、粮油等重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项目资金2.3亿元,推广玉米密植滴灌、大豆大垄高台、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等高产高效技术,努力建设一批粮油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一批“吨粮田”优势区,千方百计支持“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四)施良制。为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合理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截至2024年底,通过“一卡通”系统及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惠农惠牧补贴242.05亿元,资金直接发放给广大农户,释放了重农抓粮的积极信号。2024年,下达农业社会化服务6.23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资金4.8亿元,下达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8700万元,安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资金1700余万元,支持种粮农民长知识、强本领,支持农民合作社、新型家庭农场强化服务带动能力,培育粮食生产的龙头骨干,发挥带动引领和示范作用。
(五)保良险。继续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截至2024年底,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签单保费70.25亿元,累计为184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856.82亿元。三大粮食作物投保面积达到6890.94万亩,累计安排农业保险费补贴资金62.72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补贴资金24.07亿元,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已达11个,农户受益面不断扩大。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力度,调动生产积极性,解除农民种地后顾之忧,形成确保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安全网”。

丰收后

高效率转化生产成果

提高农民收入


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厅多管齐下,做好粮食储备、流通、加工方面的保障,实现粮食安全各环节、全过程的覆盖,及时足额将田间丰收的硕果,转化为农民群众“落袋为安”的喜悦,转化为扩大再生产“良性循环”的动力。
(一)改善收储能力,增加效能广积粮。努力提升收储环节粮食品质保障能力,自治区级储备粮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库点遴选和退出全部公开透明,统筹做好粮油调度、产销衔接、加工配送,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充足。2024年安排优质粮食工程专项资金2000万元,全链条推动粮食绿色仓储,着力抓好粮食购储销各环节节粮减损,推动粮食企业使用低温烘干、节能环保等工艺及装备,提升粮食企业现代化加工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大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粮油加工技术改造,以及粮食应急和物流体系升级改造,进一步实现粮食生产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大力提升企业产能和效率。
(二)促进粮食流通,加快粮食品牌打造。通过央视播广告、区域建品牌、促销进展会、网红引流量等方式,广泛宣传推广“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支持开展新媒体宣传、品牌推广、品牌调研、标准体系建设、品牌营销渠道拓展、品牌智库建设及品牌管理人才培养等工作。推广建立“中国好粮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的粮油品牌体系,打造“天赋河套”、“赤峰小米”、“兴安盟大米”等“内蒙古好粮油”品牌和特色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主导产品品牌化、名牌产品规模化。完善市场化产销协作,积极支持参加粮洽会、粮油产品展销会,展出全区200多个系列的500余种优质粮油产品,现场签订各类粮油意向性协议300余万吨。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