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安徽:扛牢粮食安全财政责任 加力赋能江淮粮仓建设

作者: 安徽省财政厅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4期 2025/03/18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安徽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和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之一,2024年粮食产量达836.9亿斤,以全国4.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9%的粮食,每年净调出优质粮200亿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粮食安全对安徽省作出重要指示。安徽省始终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这一根本遵循,把稳定粮食产能、提高质量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给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真金白银加大投入,总体呈现出粮食面积稳定、产量增加、效益提升、产业兴旺的良好局面。安徽财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重点保障领域,建立健全“三农”投入保障制度,持续提供坚实财政支撑。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加大粮食安全保障力度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既不能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也不能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的嘱托,以零基预算改革为契机,强化财政支撑保障能力。一是突出整合提效。系统整合重塑涉粮领域资金,2023年起省财政新增整合资金11亿元重点用于粮食生产,支持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创新实施“牵头+配合”的财政资金专班运作模式,组建农田建设和管护资金工作专班,以财政资金整合推动工作与政策整合,形成跨部门跨层级协同。二是突出市场导向。改变财政资金单打独斗局面,对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事项,更多通过政府性引导基金、贴息、担保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投入。省财政支持设立安徽省绿色食品产业(暨安徽省乡村振兴)主题基金母基金,总规模83.4亿元,聚焦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三是突出财政金融协同。2024年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省全覆盖。通过资金整合,全年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51.1亿元,为902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125亿元,资金放大倍数近42倍。持续推进“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计划试点,已在全省85个县推广实施六大专项行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提升行动、“农业保险+担保+信贷”融资行动、“农业保险+基金”增效行动、“农业保险+期货”保价行动、“农业保险+绿色农业”拓展行动、“农业保  险+林长制改革”对接行动),有效整合各类金融资源,为农民提供全面、快捷的金融服务。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安徽农担公司累计为17.4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723.6亿元。

加力农田建设管护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的嘱托,持之以恒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一是提升高标准农田投资补助水平。2024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的亩均投入标准由2500元提高至3000元,落实取消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4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7.3%。二是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坚守耕地红线,2021年以来省级下达耕地保护补偿激励专项资金4.09亿元,奖励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乡(镇、街道)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是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资金106亿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安排专项资金推进粮食生产精耕细作,支持25个省市县三级共建的优质专用粮油指挥田和125个精耕细作示范点建设,着力推动粮油单产提升。

聚力科技创新

加速推进种业振兴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的嘱托,支持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企业扶优、创新攻关、基地提升、市场净化”种业振兴五大行动。一是在研发环节,每年安排资金支持开展小麦、水稻、玉米等良种联合攻关;设立5亿元“种业之都”建设基金,支持建设“种粮一体化”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和生物育种创新平台,打造合肥“种业之都”。目前,全省2家企业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前10强,3家企业进入全国商品种子销售20强,4家企业进入全国单品种子销售10强,连续5年成为全国水稻种子出口第一大省。二是在攻关环节,设立10亿元省科技攻坚创新计划资金,紧盯“卡脖子”难题,坚持“科创+产业”融合,支持“超高产多抗杂交稻新品种研发及应用”等7个项目,体系化推进粮食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在推广转化环节,对推广面积大、单产水平高、优质专用性好的大豆、水稻、小麦品种予以适当补助,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推动粮油产业蓬勃发展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嘱托,全面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一是深化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安排“优质粮食工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质量追溯提升、机械装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二是做大做强皖粮品牌。综合运用以奖代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多重方式,支持扩大“皖字号”优质粮油产品影响力。2023年,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9%,全省拥有40个“中国好粮油”产品、居全国第二位。三是探索推进粮食省际产销合作。积极与浙江、上海、福建、海南、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等19个省(市)签订粮食产销合作协议,落实浙江、上海等粮食销区在皖粮油异地储备。

推进“三项管理”

构建粮食资金监督问效机制


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严肃财经纪律,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的要求,立足财会监督主责,健全监督问效机制,确保支农支粮资金闭环管理。一是加强涉粮财政资金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绩效管理。认真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事前突出绩效导向,对新增涉粮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全覆盖;事中注重绩效监控,对粮食部门支出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事后强化绩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加强涉粮领域财会监督穿透性管理。2022年,开展“粮食系统资金管理”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对省级储备粮库的资金管理实施重点检查。2023年,选择部分市开展国有粮食企业财会监督检查试点。2024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国有粮食企业财会监督行动,对省属粮食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三是加强粮食流通监管能力提升。优化政策性粮油储备布局,建立政策性粮油储备规模和库点动态管理机制,实现适度集中、精准管理。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