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夯实粮食安全“四个能力” 端牢“中国饭碗”底气更足

作者: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4期 2025/03/13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多次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财政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心怀“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优化政策供给、强化资金保障,支持提升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进口“四个能力”,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促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以我为主

支持巩固粮食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主产区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着眼保护和调动两个积极性,不断完善粮食支持政策。一是保障好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优化完善直接补贴政策,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根据形势变化优化补贴政策安排,引导种植结构调整,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在稻谷主产区稳定实施稻谷补贴政策,稳定种粮预期。坚持完善价格支持政策,在小麦和稻谷主产区支持实施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价格水平,鼓励市场化收购,促进优质优价,守牢“种粮卖得出”底线,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二是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重要内容。自2005年起,中央财政出台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通过不断完善奖励办法,目前形成了包含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超级产粮大县奖励、产油大县奖励、商品粮大省奖励、制种大县奖励等在内的奖励政策体系,资金规模实现“十九连增”,保障产粮大县得实惠、有发展。
在各项补贴政策支持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稻谷、小麦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玉米产量多年处于世界前列,大豆产量近年明显提升,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二十一连丰”,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2025年新年贺词时向全国人民郑重宣告,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中国碗装了更多中国粮。

坚持底线思维

支持提升粮食储备能力

做好吞吐调节和应急保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地域广阔,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多储一点、多花一点钱,安全系数高一点是必要的。丰收来之不易,积蓄坚实底气,设立常平仓是我国的传统,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保供稳市和应急处突能力。一是稳步夯实储备家底。中央财政支持建立中央粮食储备制度、实施最低收购价及临储政策,及时足额拨付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支持做好储备粮收储、保管和轮换工作。通过储备吞吐,调节年度丰欠、季节余缺,平抑粮食市场波动。二是支持“大国粮仓”建设。“大国储备”离不开“大国粮仓”。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增加仓储设施规模,有效满足粮食收储需要。同时支持推广绿色储粮技术,提升仓房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实现粮食储备保质、减损、降耗、增效。三是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当前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频发,对粮食应急保障提出更高要求。通过指导地方统筹使用财政资金,支持推进粮食储备、加工、配送、供应能力集成的省、市、县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有效衔接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确保区域粮食应急供应稳定高效。
在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粮食储备实力进一步提升,收储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1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截至2023年底,我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其中低温准低温仓容2亿吨,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的合理预期范围内。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储运企业5100余家、应急加工企业6900余家、应急供应网点5.9万余个,完全可以满足应急保供需要。

坚持高质量发展

支持增强粮食流通能力

促进“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为发展优质粮油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自2017年起,中央财政支持启动实施首轮优质粮食工程,累计安排资金约215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600多亿元,支持地方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等。2021年,财政部联合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聚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协同”,实施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和健康消费等“六大提升行动”,积极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自新一轮政策实施以来,共统筹财政资金350多亿元,积极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增加优质粮油供给、满足百姓消费升级需求。
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优质粮食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各地积极打造粮油区域公共品牌近40个,“美豫粮油”、“齐鲁粮油”、“皖美粮油”、“荆楚粮油”等品牌知名度迅速上升,推动“好粮”、“好油”卖“好价”。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500多个,扶持好粮油示范县389个、示范企业1200多家,全国产粮大县优质粮食增加量超过5000多万吨,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的粮油产品进入百姓餐桌,让百姓吃得好、吃得放心。

坚持统筹两种资源

支持拓展粮食进口能力

满足国内短缺品种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国内粮食生产满足不了或为土地等资源休养生息不得不进口的短缺粮食品种,要掌握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把握适当比例,积极利用国外资源。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粮食进口量持续波动上升,从2002年的1417万吨增至2023年的1.62亿吨、增长10倍多,约占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20%,相当于9亿亩耕地的产量,其中大豆、玉米等饲料粮占大多数,对实现国内粮食供需总体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粮食进口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为增强进口主动权、稳定海外供应链,中央财政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粮油进口来源渠道,打造我们自己的大粮商。持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粮食合作,促进国家粮食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更多全球优质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不断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
近年来,国家支持持续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提升海外粮源掌控能力,取得积极成效。中化集团并购先正达,成为全球领先的种子企业;中信集团联合隆平高科并购巴西陶氏,在巴西玉米种子份额已超过20%,为今后增强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大豆、玉米进口来源地从高度集中于美国发展到巴西、美国、阿根廷在内的多个国家。粮食进口品种也不断丰富,除了大豆、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等原粮外,还包括油脂油料、麦片酒糟、啤酒麦芽等粮油制成品,百姓的“购物车”有了更多的选择。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