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孟祥会:聚合财力加固“稳”的根基 精准投放培厚“进”的动能

作者: 全国人大代表  黑龙江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孟祥会
来源: 2025/03/07

图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谋划的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关键一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黑龙江财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聚财、精准用财、科学理财,深入推进“六型”财政建设,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科学管理,稳妥管控财政风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障。


图片

深谋聚财之道

综合施策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突出内外并举,积极研究拓展收入增长来源,更加注重在培育稳定财源、提高收入质量、引导市场资金上下功夫,不断增强重大决策落实的财力保障。
一是加力强基固本,培育壮大财源税源。深入实施财源税源建设三年行动,聚焦工业转型升级、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创新开展十个专项行动,有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做好企业要素和服务保障,支持驻省央企、重点国企发挥龙头作用,打造支柱税源,巩固优质税源,挖掘潜力税源,力争推动地市打造更多的亿元以上税收贡献企业、县市培育更多的千万元以上税收贡献企业。锚定全年收入预算目标,加强趋势性分析研判,做实做细财税结构监测,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动态跟踪,加大税收保障力度,稳妥组织非税收入,推动财政收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抢抓政策机遇,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积极抢抓用好国家政策机遇,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立足全省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战略定位,结合建设“六个龙江”、推进“八个振兴”发展需求,深入细致做好项目谋划储备,主动靠前发力,各项工作能早则早、能快则快,把基础工作做扎实,把准备工作做充分,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支持范围,切实将国家政策红利转化为推动龙江发展的真金白银。
三是突出聚合增效,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健全完善财政收支统一管理、存量增量协同发力、资产资源充分利用的大统筹机制,做到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加强财政收入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面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强化各单位非财政拨款收入统筹管理,推动优先使用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非财政拨款收入安排部门支出预算。加强财政支出统筹,对投入方向类似、分配方式相近的支出统筹考虑、整合安排,避免重复安排支出和固化投向。加强存量资金统筹,在安排支出时优先考虑存量资金,及时盘活沉淀闲置、效益不高等资金。加强资产资源统筹,将新增资产预算与存量资产挂钩,对需要支持的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综合运用资产划拨、股权投入等方式予以支持。
四是放大引导作用,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更好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上下功夫,加强与金融、产业、就业等政策协同,针对性优化完善政策体系、资金投向和制度设计,组合运用贴息、项目配套、投资基金、“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等政策工具,更多引入市场机制、资本力量稳投资促消费、兴产业上项目,做到以多渠引水促发展。


图片

强化用财之效

聚焦发力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


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认真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发挥财政职能,优化财政资金政策供给,保障国家和省各项重点工作部署加快落地见效。
一是聚焦促消费稳投资,加力支持扩大内需。大力支持提振消费,用足用好国家“两新”扩围政策,足额匹配资金,保障政策兑现资金需求,加强督导调度,优化审核流程,大幅压减申领周期,精准快速核拨资金,同时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加大重点领域消费券发放力度,促进消费加快复苏回暖、扩容升级。推动政府投资扩量提质,制定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支持政策,引导市县加强项目谋划储备,更多采取专项债券项目市场化融资模式,力争“专项债券+市场化融资”项目大幅增长、实现突破。优化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激励各地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提高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投资完成率、竣工投产率,打造“投资龙江”品牌。
二是聚焦促创新兴产业,加力培育发展动能。落实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部署,省级科技专项资金预算继续保持增长,大力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建立企业科研项目与R&D经费挂钩机制,加力支持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省级产业发展领域资金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研究制定航空航天、智能农机等专项扶持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推动抢占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支持建强用好省融资信用征信服务平台,完善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提升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水平,财金联动助力现代产业发展。
三是聚焦农业强农民富,加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支持巩固粮食产能,着眼稳面积、提单产,突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统筹资金投放,综合施策提高耕地质量,深入推进种植业保险扩面提质,及时精准发放惠农补贴资金,推动粮食持续稳产丰产。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效,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持续推进“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农业品牌宣传,大力发展定制农业,不断提升龙江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美誉度和竞争力。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善落实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落实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年工作要求,增加县域经济投入规模,支持县域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边贸旺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聚焦保基本兜底线,加力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提高部分民生政策保障标准,进一步增强群众消费能力和意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努力把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一老一小”、公共文化等民生实事办得更有成色。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新时代绿色龙江建设60条政策措施,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充分发挥优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建好建强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图片

创新理财之策

系统集成推进财政科学管理


抓住开展财政科学管理试点机遇,主动谋划、积极探索,向改革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全覆盖推进零基预算。坚持“破基数、促统筹、保重点”的改革方向,谋深落细零基预算任务,打破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以清单制明确保障重点,全面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健全大事要事分类保障清单,分清轻重缓急,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以项目库夯实管理根基,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建立能进能出、动态优化的项目库管理机制,实行预算项目谋划、评审、储备、编制、执行等全流程管理。以标准化加强源头管控,建立支出标准与预算管理相融合的管理机制,结合政策和物价等变化情况,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加快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层级、分类分档的预算项目支出标准体系。
二是全链条加强绩效管理。绩效目标突出“准”,聚焦产业、科技、项目建设等涉及经济发展类资金,完善反映关键要素、体现产出效果、便于操作考评的绩效指标体系,将可量化、可衡量、可定性的绩效目标作为安排预算和分配资金的前置要件,形成有力的刚性约束。运行监控突出“严”,健全资金主管部门“既管项目又管绩效”机制,对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双监控”,对监控发现的管理漏洞和绩效目标偏差,及时纠偏止损。绩效评价突出“实”,充分运用“政策+资金”绩效双评机制,优化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改进管理和完善政策的挂钩机制,切实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落到实处。
三是全方位践行过紧日子。研究建立全口径“三公”经费支出审核和预算管理机制,改进经费限额管理方式,实现由一刀切向精准化转变;继续严控一般性支出,从严管控委托业务经费、规划编制经费及信息化项目运维经费;严格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展会活动管理办法》、《论坛活动管理办法》,从严从紧控制展会活动支持范围和开支标准,推动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成为习惯和常态。
四是全场景深化数字赋能。着眼服务财政科学管理目标,编制数字财政建设总体规划,有序推进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为核心的数字财政建设,逐步实现对政府、企业等所有财政资金的全链条信息化管理;加快财政数字化转型,研究建立财政数据中心,稳步推进财政数据集中汇聚和跨部门数据共享共用,加强数据资产管理;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研究丰富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场景。加强财政网络安全建设,提升网络信息风险应急处置能力。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