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2025年宣传报道要点

作者: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2期 2025/01/21

《中国财政》2025年宣传报道要点



2025年是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一年,做好财政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中国财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在财政部党组的领导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全媒体思维,守正创新做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持续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党和国家财经工作大局、财政中心工作及重点改革任务开展宣传报道,稳定预期、增强信心、凝聚共识。要点如下: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财政工作重要论述精神
1.宣传报道各级财政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各项战略部署在财政系统落地生根的实践和成效。
2.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财政工作规律性认识,加强对必须统筹好“五个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有力有效服务保障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和成效。
3.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4.持之以恒推进财政部门党的建设,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
二、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5.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
6.扩大政府债券规模,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
7.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8.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
9.进一步增加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10.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政策整体效能。
11.统筹推进财政政策实施在稳定社会预期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的作用,唱响主旋律,回应舆论关切,推动形成持续向好的社会预期和不断增强的信心共识。
12.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13.支持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精准施策扩大内需,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消费,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推进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提升行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合理安排债券发行,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注重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和杠杆作用,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更多社会投资。
14.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依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支持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纾困支持,坚决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15.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完善民生政策,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改善民生与激发内需潜力结合起来。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支持教育强国建设,健全人口发展支持政策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
16.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整准确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和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7.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财政资环政策体系,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18.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入参与多双边财经议题讨论,完善关税等进出口税收政策,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
19.全面报道“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果,为“十五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
四、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20.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水平的实践与探索。
21.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快财政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实践和探索。
22.加快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健全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的研究和探索。
23.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高市县财政保障能力,健全地方税体系建设,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的实践和探索。
24.标本兼治,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力落实存量和增量财政政策,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快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的做法和成效。
25.健全财政运行监测机制,加强基层“三保”风险防范化解的做法和成效。
26.加大财会监督力度,推进财会监督体系机制建设,加强财税和会计评估监督,切实严肃财经纪律,提高监督精准度、震慑力、实效性的做法和成效。推进预算绩效评价,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内控内审,防范业务和廉政风险的经验做法。
27.围绕“加强、聚焦、优化”,不断提升财政监管能力的做法和成效。
28.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落实坚持过紧日子要求的实践与探索。
29.财政部和各级财政部门加强建议提案办理和代表委员服务的做法和成效。
30.扎实做好新时代财政人才工作,加快推进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弘扬财政文化,展现财政人风采,以优良作风推动财政改革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31.基层财政部门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实施情况及地方财政改革发展成果。
32.财政制度和思想史的回顾与展望。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