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湖北:向“新”前行 撑起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作者: 《中国财政》记者 廖朝明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期 2025/01/17
湖北承启东西,连接南北,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是在中部地区崛起进程中,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湖北考察调研,强调湖北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湖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湖北财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勇担使命、笃行实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加强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策撬动引导作用,为湖北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助推中部地区崛起贡献财政力量。
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湖北省的经济增速一直在中部六省中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产业优势明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成长迅猛。湖北的光电子产业、存储芯片、显示面板等领域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地位,并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5000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为骨干的“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近3年年均增长18.8%。 
据介绍,湖北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现代产业集群,厚植产业发展新优势。目前,湖北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6个,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5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营收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0%。统筹推动“三线并进”,增强转型升级新动能。钢铁产业转向高端化、化工产业转向精细化、汽车产业转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算力与大数据、北斗等9个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构建现代供应链物流体系,加速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等重点领域搭建7个供应链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海内外一体发展,搭建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2023年全省“新三样”出口增长91%,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五。
激发科技创新澎湃活力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湖北财政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政策支持,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财政力量。
整合设立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科研人员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具有前瞻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工作。除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外,还设立湖北——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争取国家和社会资金投入,共同资助基础科学研究。上述基金“育苗”效果显著,为高标准推进科技创新发挥了基础支撑和人才储备的重要作用。2023年,全省科研单位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08项,资助总经费16.15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五。
2021年以来,湖北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组建10家湖北实验室。湖北省财政部门对湖北实验室实行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运行保障政策。2024年,省、市、区三级财政合计安排运行补助经费5亿元,支持10家湖北实验室聚焦核心方向,有效组织科研力量协同攻关。目前,10家实验室已全部进入实体化运行,形成了“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整合设立科技专项资金,通过“接榜挂帅”、“赛马择优”等方式,支持企业研发创新,促进“科技势能”转化为“新发展动能”。2023年新增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资金4亿元,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年度增量部分给予补助。每年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7亿元,支持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每年安排科技创新券专项资金1亿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研发服务、检测服务、仪器共享等方面提供补助支持,有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统筹推动“三线并进”
如何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夯实新质生产力产业根基,是湖北财政部门瞄准的第二个发力点。
在这方面,湖北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2023年新增设立5亿元数字经济专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从15亿元增加至20亿元,综合采取财政奖补、揭榜挂帅等方式,重点支持企业技改升级、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2.3个百分点,41个大类行业中30个实现增长。
健全“链长+链主+链创”机制,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引领“51020”现代化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安排供应链体系建设专项资金3亿元,采取一链一策方式,赋能推进物流“地网”、数字化“天网”、供应链“金网”、服务贸易“商网”建设。目前,已建成供应链物流、供应链金融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和楚象、国控、长江汽车、九州医药等重点产业供应链平台9家,带动10余万家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累计交易规模超过1400亿元。
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积极研究制定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以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能源和未来空间为主攻方向,布局实施重大工程。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科技专项等资金,优化资金支持方向,加大向人形机器人、6G创新发展工程、高端芯片等重点产业倾斜力度,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实现“从0到1”的突破。支持未来产业领域更多产品纳入省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推动首台(套)重大装备的首购首用,加快成果应用。
此外,湖北财政通过加强财政金融联动,有效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的协同效应,构建政策叠加发力、主体协同联动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效,引导撬动各类资金、资源加速向科创领域聚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汽车产业和化工产业是湖北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发挥着工业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在培育新动能的同时,湖北加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新旧动能。
襄阳曾是全国第九大汽车工业城市,汽车产业产值一度超过2000亿元。近年来,面临较大的转型发展压力。襄阳市在稳住传统燃油车生产的同时,加快产线设备升级,盘活闲置资源,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汉江智行湖北(襄阳)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秉承“以民为本,以用为先”的理念,通过打造“智能的路”,辅助“聪明的车”,服务“智慧的城”,实现治堵降碳、绿色出行的目标。该项目分期对中心城区全部448个交通路口开展智能化改造,建设“可感知、全覆盖”的民生工程,围绕智慧交管、智慧物流、智慧公交,落地车联网深度应用场景,打造全国首个车联网深度应用城市。汉江智行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将紧紧抓住襄阳大力发展汽车主导产业的机遇,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以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并助力襄阳打造“无堵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目前,襄阳市不断壮大整车规模和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链升级、重构,集聚核心总成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已聚集新能源汽车企业近百家,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60多家,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湖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4年1—9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5%,占汽车产量比重由2023年的13.9%提升至22.5%。
襄阳只是湖北推进汽车产业强链补链、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湖北围绕5G、无人驾驶、车路协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汽车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目前湖北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省份之一。2025年,湖北将开放测试道路2000公里以上,建设智慧高速公路180公里,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基本满足车路协同、智慧交通、智慧出行应用需求;仅武汉已拥有常态化运行的自动驾驶车辆近570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近120万单,服务150万人次,成为全球最大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区。
与汽车一样,化工也是湖北的重要产业支柱。沿着二广高速驱车向南三个半小时,从襄阳来到宜昌。襄阳和宜昌,“襄阳都市圈”和“宜荆荆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湖北省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正以自身的“破茧”带动全域的“蝶变”。
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总部坐落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境内,是一家以磷化工系列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拥有28家控股子公司,总资产83.37亿元。
走进位于宜昌市猇亭区的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段话:“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首先定个规矩,就是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搞大的发展,而是要科学的发展、有序的发展。对于长江来讲,第一位的是要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4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宜昌是全国著名的磷化工产业基地,化工产值一度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全省三分之一的化工产值。不过,作出贡献的同时,因无序发展,化工产业也带来生态环境恶化、水质超标等问题,一度陷入“化工围江”的困局。
为了不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兴发集团加快园区绿色转型升级,从2016年开始拆迁,关了32套设备,涉及投资12亿元。原来临江建设的生产设施和码头全部搬迁和拆除,腾出岸线950米,退让用地800多亩,全部栽上树木和花草,全面进行绿化。除了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兴发集团也开始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低级的磷化工,做到高级的磷化工,从主业单一的磷化工,到磷、硅、硫、氟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了高端有机硅材料研发与生产的投入,例如光伏胶、特种硅油。“基于近年来环保无公害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双碳’战略持续推进,兴发集团将特种有机硅化学品作为未来有机硅业务的重点发展方向,依托公司打造的湖北三峡实验室硅基化学品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开展特种有机硅化学品研发及产业化推广,摸索出一条走绿色化、精细化、国际化的创新发展路子。”兴发集团相关负责人踌躇满志地向记者介绍道。
善谋全局者,必先谋一域;善谋一世者,方能谋一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下,湖北创新活力持续释放,科创能级实现跃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绽放光彩,支撑湖北主要经济指标中部领先、全国靠前,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更加行稳致远。湖北以强劲的发展韧性和发展潜能,在新时代中部崛起的画卷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