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江西:努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跑出“加速度”

作者: 本刊记者 雷艳 特约通讯员 陈良
来源:《中国财政》2025年第1期 2025/01/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赴江西省考察,为江西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特别是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的目标要求,赋予江西发展新定位、新使命,为推动新时代江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江西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不断夯实经济增长‘基本盘’、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跑出绿色转型‘加速度’,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越来越足。”江西省财政厅有关负责同志说。
数字赋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坐落在南昌市红谷滩区的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是我国虚拟现实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据介绍,这里集聚了全国70%以上的国家级虚拟现实领域创新平台,以及VR产业链各环节代表企业,助力南昌加快步伐迈向“世界级VR中心”。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VR产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江西抢抓重点产业赛道,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主攻链主企业落地,统筹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VR产业链链长制等工作推进中取得了扎实成效。
“知道这批铜箔有多薄吗?”九江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一张薄如蝉翼的铜箔向记者一行介绍,这个厚度4.5微米的高抗拉锂电铜箔,仅相当于头发丝的1/10,但承受的压力可达7500公斤,大幅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和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助力国产锂电铜箔高质量发展。如今,德福科技从年产1万吨电解铜箔发展到年产10万吨,企业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已位于内资铜箔行业第一梯队。
电子信息产业是江西省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是江西着力打造的两个万亿级重点产业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建设制造业强省目标,江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运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聚焦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12条重点产业链和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首位来打造。”江西省财政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2023年,江西工业增加值达1.1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3%左右,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已经突破了1.8万家。其中,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1.08万亿元,连续两年站稳万亿台阶。
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发展势头强劲,传统产业加速提质升级。九江石化是目前江西省唯一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2023年底,成功获评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是石油化工行业唯一入选的企业。走进九江石化生产管控中心控制大厅内,近200块显示屏整齐排列,这里是全厂的“神经中枢”,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全厂装置进行优化控制,各生产区域的技术参数、环境检测数据一目了然。“近年来,九江石化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目前设备自动化控制率和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率超过95%,软硬件国产化率95%,有效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九江石化总工程师蔡智告诉记者,九江石化传统产业由“旧”转新,向优而行。2022年建设投产的89万吨/年芳烃项目,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芳烃生产技术的国家,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链完整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九江石化已成为全国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首批绿色工厂示范企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数字车间、智能产线……从行业龙头企业到众多中小企业,从石油化工传统工业到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江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乘“数”而上、向“新”发力,加速迈进现代工业大省步伐。
努力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格局
日渐增多的班列鸣笛启航,一列列“钢铁驼队”从赣州国际陆港出发,跨山越海。作为内陆城市的赣州,把“出海口”搬到了“家门口”。
依托赣州国际陆港平台和区位优势,南康家具行业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由“单一内贸”向“买全球、卖全球”的历史转变,成为目前赣州市最具特色、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2700亿元,品牌价值超700亿元。赣州国际陆港是全国革命老区唯一的内陆开放口岸。截至2024年7月,已有2000多列火车从这里进出,覆盖20多个国家和100多个城市。
物流畅则贸易通,贸易通则产业兴。为扩开放促改革,江西深入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复制推广263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国际贸易“单一贸易”实现省内全覆盖。据了解,试验区获批3年来,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3%,增速居内陆地区前列,外贸出口实现3年翻番,招商引资总量突破万亿元。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因瓷而生、因瓷而兴、因瓷而立的景德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城市和重要货源地。近年来,江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为重大历史机遇,加快转型升级,继续巩固扩大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储备、文旅融合和国际交流的良好发展势头,加快补齐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建设等方面短板,全面推动千年陶瓷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今天的景德镇是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和国际友好城市旅游联盟成员,和全球72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建立了多层次的友好合作关系,设立了17个海外仓,有力提升了景德镇陶瓷贸易能级。
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多年来,江西北接长江中游城市群、东进长三角一体化、西融长株潭城市群、南通粤港澳大湾区,深入挖掘区域合作潜力,推动资源要素自由高效流动,加快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提升赣州国际陆港、南昌国际陆港、九江区域航运中心等口岸能级,恢复南昌至列日国际全货机航班,加强与沿海重点港口合作,增强通江达海能力。加快构建以省会城市为引领、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带动的“一主一副、两翼联动、多点支撑”区域发展新格局。支持南昌打造“一枢纽四中心”,加快提升发展首位度和综合竞争力,发挥以南昌为核心的南昌都市圈在全省改革开放中的“领头羊”作用。支持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促外贸拓市场优结构,深入推进“千企百展”工程,在东盟、欧盟、RCEP成员国布局建设128个海外仓,扩大生产型企业出口,生产型企业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比重达69.1%、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助力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
守好绿色生态“最大财富”,发挥绿色生态“最大优势”,擦亮绿色生态“最大品牌”。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经济发展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
记者一行来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数千米的堤岸仿佛一条蜿蜒的长龙卧在长江岸边,守护一方安澜。作为长江入赣门户,独拥152公里的长江岸线,这里过去滩窄流急,岸坡水土流失严重,崩岸险情时有发生。为了还长江一江清水、一岸翠绿,江西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以系统思维打造最美长江岸线,聚焦“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绘就了长江岸线新画卷。
“不让一滴油和一滴污水流入长江”,是九江石化对母亲河的郑重承诺。坐落长江之滨,不见一片油污,难闻一丝异味。在“环境在线监测实时数据”电子显示屏上,记者看到每20秒更新一次,大气、水、土壤等实际排放情况,均远优于国家标准。目前,通过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减排,九江石化外排废水、有控废气达标率100%,固废合规处置率100%,2022年成为全国首家“无废集团”试点。
为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江西深入推进20个省级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大力推进沿江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培育绿色增长的新动能。通过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新购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升级。实施好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等税费支持政策,鼓励制造企业降碳减污增绿,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时代推动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如何让绿水青山的“高颜值”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高价值”,江西的一些探索成为全国样板。“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修订,42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生态创建示范数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江西省财政厅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全省始终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全国率先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形成覆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面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确保“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截至2023年底,财政累计下达资金246.3亿元,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立足财政职能,全域探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制度,搭建全国性生态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平台,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市场化交易。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多平台支撑,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意向出资,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江西省生态修复基金,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同时,全力做好绿色金融工作,强化绿色保险,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发挥财政金融政策效能,推动实现生态资源“点绿成金”,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在推动中部崛起上勇争先,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江西省财政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下一步,江西财政部门将继续抢抓战略机遇,聚焦自身比较优势,真抓实干、积极作为,强化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内陆开发、绿色低碳等重大战略财力保障,为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贡献更多财政力量、展现更大作为。”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