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临沂:综合施策 精准赋能 扛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财政担当

作者: 山东省临沂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厉建梅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24期 2025/01/10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使命,也是临沂实现“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机遇。临沂市财政局牢牢把握先行区建设目标要求,统筹财政资金,集聚财政资源,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加大对先行区重大战略、重点项目的财力保障,切实扛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财政担当。

以动力换乘为牵引,政策协同

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助力产业发展。2023年,市财政落实工业高质量发展资金3亿元,同比增长13.6%,全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业设计能力提升、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和优势产业培优筑强。全市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392个,技改投资增长9.4%,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推手作用有力彰显,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增长9.4%、居全省第1位,其中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完成产值6339.1亿元、增长11.4%,工业税收完成118.8亿元、增长18.4%,工业对GDP贡献率、税收占比分别达到39%和3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第一动力。
(二)优化创新生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深化市级科技资金整合,健全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机制,加力支持中试基地、研发机构和人才飞地建设,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引进转化和科技应用示范。全市科技支出10亿元、增长10.5%,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129.6亿元、增长14.9%,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3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撬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8亿元,帮助28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三)激发人才活力。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持续优化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市级落实“1+ N”人才政策资金1.65亿元、增长14.6%,为人才“引育留用”提供坚实保障,以人才集聚助推创新链、产业链迈向高层次。不断创新扶持方式,新设创投基金4只、规模8亿元,引导撬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为人才创新创业增信赋能。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把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市职业教育投入17.9亿元,助力培养更多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形成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以生态环保为引领,靶向发力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支持精准降碳。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全力支持光伏、氢能等产业发展,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能源体系。严格落实工业副产氢生产“燃料电池用氢”和“纯氢、高纯氢和超纯氢”增值税即征即退70%以及氢能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船税、减免车辆购置税等各类税费优惠政策,促进氢能源市场化应用。设立20亿元双碳基金,通过让渡相应额度超额收益、给予投资额的1%作为奖励等举措,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氢能、光伏等产业领域。2023年,全市光伏装机突破546.2万千瓦、居全省第2位,光伏产业链入选全省标志性产业链,光储氢一体化集群入选全省未来产业集群。
(二)支持系统减污。统筹财政资金14.2亿元,支持开展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各类环保措施落实落地、见到成效。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将河流守护与“真金白银”挂钩,推动流域上下游共抓共治、左右岸联防联护,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严格执行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率先完成第一笔排污权交易,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7,改善幅度全省第4;水环境质量指数5.20,省控以上断面水体优良率超省定目标17.3个百分点;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土壤安全保持总体稳定。
(三)支持有序扩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支持生态建设和治理修复,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筑牢绿色生态发展屏障。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扎实推进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3.3亿元,完成生态修复面积4300平方公里,被评为“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和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零和”激励机制经验做法在全国山水项目会议上被作为典型予以推广。创新林长制资金奖补方式,落实林业改革发展资金8008万元,加大“绿满沂蒙”绿化攻坚行动支持力度,全市新增造林1.95万亩,完成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1%。

以民生福祉为根本,用心用情

擦亮幸福温暖民生底色
(一)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加大对农村清洁取暖建设的支持力度,筹集补助资金1亿元,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的原则,分类施策、综合推进,支持全市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10.2万户。筹集补助资金6601万元,按照“一户一改一补”的原则,灵活采取据实后补、实物先补、现金直补等多种方式,按照每户不低于200元的标准对农村清洁取暖用户给予运行补贴,有效减轻群众冬季取暖负担,调动群众清洁取暖改造的积极性。
(二)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全力支持城区绿化建设,拨付资金9.2亿元,支持全市新建绿地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560处,开放沿河绿地500多万平方米,市民“开窗见绿、漫步入园”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投入资金3.6亿元,支持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及资源化利用,推动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完成雨污管网分流改造288公里,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筹集资金12.7亿元,支持实施“百千工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全市290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人居环境短板加快补齐。
(三)方便居民绿色出行。加大公交补贴力度,落实公交运营补助资金1.5亿元,支持更新新能源公交车440辆,推出助学公交、敬老爱老巴士等特色线路36条,公交线路更加优化,班次更加紧密,线路覆盖盲区逐步消除,更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实施法定节假日、双休日、早晚高峰、重污染天气期间免费乘车等惠民政策,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市区通勤高峰期年度平均拥堵指数下降5.2%,居民出行满意度不断提升。

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精准施策

释放财税改革活力动能
(一)健全生态文明奖补机制。修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实施方案,完善“1+6”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发挥财政政策激励约束的双重作用,把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成效与财政资金分配挂钩,下达生态文明奖补资金3亿元,激励引导县区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降低能耗强度,走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的绿色发展之路,蒙阴县、沂水县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强县。
(二)持续深化水资源税改革。巩固水资源税远程监控改革成效,建立健全征管高效的水资源税制度,通过“在线监控、精准计量、信息共享、联合共治”的信息化管水治水新路子,有效提高税收征管质效,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2023年,全市实现水资源税2.7亿元、同比增长17.5%,万元GDP用水量29.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立方米,较2020年分别下降10.6%、13.2%,实现了节水与增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三)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持续深化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体系,对列入国家政府采购节能产品品目清单、环境标志产品品目清单的绿色产品予以优先采购,不断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提高政府采购绿色节能环保产品评审优惠标准,全方位、多维度落实绿色采购政策。2023年,全市政府采购节能产品采购额6388.9万元,占同类产品比例80.4%;环保产品采购额1.8亿元,占同类产品比例75.4%。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