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抓住新产业革命机遇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东北考察调研,为东北振兴发展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明确了东北地区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当前,新产业革命深刻改变产业形态、生产方式,全球智能革命、能源革命、健康革命、农业革命正在孕育,我国正处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这些都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战略机遇。
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
当前,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加速孕育,将深刻改变产业形态、生产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生物、制造、环境等技术交叉融合,不断催生颠覆性技术,促进新工业革命。新产业革命已经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新一轮工业革命建立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农业、工业、服务业作为传统的产业形式,其边界越来越模糊,生产过程也逐步趋同,融合特征愈发明显。在生产过程中,消费者有机会直接参与产品设计和制造流程,甚至已成为重要的生产环节。个性化的柔性生产成为趋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及布局发生根本变化。
第二,人机共融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成为显著特征。人工智能、4D打印、智能材料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制造成为人机共融的有效模式,智能机器人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智能工厂、智能装备将引领制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如,AR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将使设备维修维护变得更便利,精准便捷地指导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波音公司生产线上的工人们使用具有AR技术的谷歌眼镜来完成飞机线束的组装,组装线束的错误率降低50%,时间缩短了25%。
第三,智能革命、能源革命、健康革命、农业革命正在孕育,塑造产业新形态,造就新的经济繁荣。智能革命围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工业的自动化、服务的个性化、智能装备的便利性、认知能力开展创造性工作;能源革命关注可持续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存储、智能电网、电动交通、能源效率提升;健康革命聚焦于提供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精准医疗、远程医疗、基因治疗、个性化治疗、智能医疗设备、新生物技术的应用;农业革命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可持续性,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传感器、卫星和人工智能用于农作物种植、灌溉和施肥,人工合成淀粉、蛋白,植物工厂,基因编辑技术改良作物,农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是形成“三大业态”。其中,第一个业态是传统产业高端化。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注入和原有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可以有效促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第二个业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第三个业态是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源自基础研究突破和颠覆性创新,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新产业、新业态。
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与挑战
东北地区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亿多人口,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在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形成一定优势,在维护我国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当前,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伴随着诸多挑战。从机遇方面看,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以及《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发布实施,为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二是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良好基础。2023年,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十年来最好水平,走出低速徘徊局面。从2024年上半年各省区市的GDP数据来看,辽宁增长5.0%、吉林增长5.7%、黑龙江增长1.5%、内蒙古增长6.2%。三是东北地区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比如,辽宁省目前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00多家,推动工业项目2000余个,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从历史看,东北地区曾为建设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作出重大贡献,若能加快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传统制造业将会孕育出更多新质生产力。四是东北地区的教育科技较发达。集中了一批国内优秀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包括3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涌现出许多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
同时还要看到,与经济发达区域相比,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仍存在规模增速不快、产业布局有待优化、门类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科技创新资源仍然薄弱,创新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尚未有效建立,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仍然比较小,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缺乏新的强劲动力。产业结构方面,目前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东北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7.2:40.3:52.5,与全国平均水平6.2:38.7:55.1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略低。同时,东北地区产业链条不够完整、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有待加强。研发投入方面,东北地区的R&D经费规模偏小,2022年的R&D经费约占全国规模的4%左右,R&D经费投入强度约为1.73%,低于2.54%的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受到多重因素制约,东北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度还有待提升。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导致其对外贸易总额偏低。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东北三省一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约为19.1%,远低于34.8%的同期全国水平,能否通过产业结构的高质量转型升级支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意义重大。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方向指南。一是在东北地区三省一区政府层面成立高规格的新质生产力推进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督察考核等,强化三省一区间的协同配合。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引领重大科技攻关;发挥有效市场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东北地区三省一区应加快出台相关鼓励性支持引导政策,建立精准的新质生产力产业分类指导目录。四是建设若干新质生产力发展示范区,对示范区提供“一区一策”的支持政策。五是从整个东北地区的视角统筹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防止资源浪费、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一是加强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联合攻关。东北地区三省一区应结合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部署一批科技计划项目,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先进制造、未来生物等方面实现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的突破。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出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二是构建支撑新质生产力平台体系。东北地区三省一区应积极争创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强化前沿领域科技研究,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三是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实验技术的二次开发和中试熟化等研发设计外包服务及中试验证服务。强化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支持力度。
(三)充分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等比较优势,拓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供给的发展空间。紧抓产业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重大机遇,加快塑造东北地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比较新优势。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大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技改力度,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充分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基础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基础能力,建立“雁阵型”创新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强科技资源对接,促进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加快东北地区三省一区的资源集聚,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推动跨产业、跨地域研发合作。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牵引,以集群方式加强产业链环节协作配套能力,构建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融通发展机制,形成重点产业链式集聚。
(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产业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高质量供给体系。当前,东北地区存在产业集群化发展薄弱、同质化严重、新领域新赛道布局不充分等问题,但在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方面虽不是国内领先,但也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建议:一是推进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三省一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更多能够引领产业升级的支柱型产业。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发展,支持企业跨领域、跨产业成立新型实体,强化新技术融合创新和应用示范。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创新示范园,遴选发布一批产业融合发展成功案例,实施前沿新兴技术应用场景融合试点工程。三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化发展,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各地方应加大省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四是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在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领域布局,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
(五)抓紧培育体验经济等新的消费形态和场景,创造新质生产力的高品质有效需求。近年来,以提供体验价值为商品的体验经济成为全球消费新趋势。体验经济蕴含巨大的经济潜力,研究表明,自然性的初级产品经过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加工环节,将分别增值5倍、20倍和100倍。调研发现,东北地区三省一区在冰雪经济、生态康养旅游、红色文化等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和教育资源富集,已具备发展体验经济的良好基础。建议:一是鼓励各地发展非遗旅游体验经济。通过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动画制作、网络游戏开发、艺术表演、数字转化等多种形式,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生产,培育一批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名村和非遗主题民宿,打造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加快培育一批云演艺、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新经济业态企业。二是发展生态康养体验经济。依托丰富的自然山水、中医药、武术太极、温泉等康养文化资源,瞄准老龄化社会康养旅游需求,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打造一批体验性、参与性强的康养旅游产品,创新文化休闲与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三是发展红色旅游体验经济。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沉浸式交互场景体验空间,实现时空场景接近真实的全感官沉浸式体验。四是系统谋划统筹布局一批省级体验经济试点示范区,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