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 | 山东枣庄:以财政新担当保障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财政新担当保障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枣庄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中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山东考察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23年到枣庄考察,勉励枣庄在推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枣庄市财政局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厚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更加坚定自觉地在“走在前、挑大梁”上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枣庄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旗帜鲜明讲政治
在聚财理财用财上提质效
要进一步发挥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壮大财力规模,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一是抓实财政收入组织。完善收入组织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收入形势分析研判,充分挖掘增收潜力,依法依规征税收费,确保各类收入“颗粒归仓”。加力提升土地价值,合理安排供地时序,加快土地出让进度,切实增加可用财力。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保持财政支出适当强度的基础上,持续提高支出精准度,既用好有限的增量资金,又下大力气盘活、调整存量,腾出资金用于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和民生政策落实,防止支出固化僵化,做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三是加强资金资源统筹。完善国有资产清查和动态监管制度,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绩效。注重运用市场机制、金融思维放大财政资本融资融智功能,深化财金联动,引导撬动更多金融活水、社会资本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多措并举育财源
在支持高质量发展上提质效
统筹用好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各类资源,切实抓好财源建设工作。一是培植壮大财源根基。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综合运用专项债、特别国债、专项资金、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培优育强以“两高四新”先进制造业为主的“6+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挥“项目+基金”招商优势,强化项目招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深耕细作县域经济。选派财源建设协调专员到区(市)财政局挂职副局长,抓好重点税源企业服务、协调贷款发债、财税政策落实等工作,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强化激励性转移支付政策功能,引导各区(市)发展经济、提升自我保障能力。三是争创一流营商环境。严格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加大中小微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优惠力度,借助“枣惠达”平台及时足额兑现各项惠企政策,厚植市场主体成长沃土。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调研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实际困难。
惠民利民办实事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提质效
坚持公共财政导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保持民生支出占比在80%左右,兜牢民生底线。一是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稳岗扩岗,加大创业就业融资支持,推行创业就业补贴“直补快办”,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二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完善市区两级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责任,稳妥推进乡村教育资源整合,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食宿等条件。支持村卫生室三年提升行动,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织牢基层卫生服务网。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动态调整城乡低保、特困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适当提高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支持开展助残、救困、优抚、养老等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
坚定不移抓改革
在财政管理改革上提质效
财政管理是财政部门的基本工作、核心职能,必须花大力气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一是健全习惯过紧日子制度。制定实施《关于强化预算约束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的通知》,压减非必需非刚性支出,严控五项经费,强化分类保障,落实管理责任。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承受能力、事前绩效评估,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府考核“双挂钩”机制,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二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落实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稳妥推进机构改革,理顺财政金融职能,确保财政平稳运行。三是加强数字财政建设。加快构建以预算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业务系统体系,深化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推行“互联网+政府采购”监管模式,提升财政管理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精准施策筑防线
在防范化解风险上提质效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是兜牢“三保”底线。压紧压实“三保”县级主体责任、市级帮扶责任,严格执行上级确定的“三保”预算范围和标准。对“三保”存在重大风险的区(市),严格监控财政支出和库款拨付,加大工资专户监管力度。二是稳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扎实抓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和化解工作,坚持政府债、隐性债、城投债“三债统管”,及时偿还政府债券本息,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有序降压存量债务。加强财政新支出政策承受能力评估,避免出现政府支付违约。三是加强财会监督。进一步完善财会监督工作机制,围绕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依法科学理财、健全内部权力制约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中介机构执业等方面开展财会监督,强化财会监督与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