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财务研究 | 金源等:企业智能财会监督:概念、框架和应用

作者: 金源 庄璐怡 李成智
来源:《财务研究》2024年第6期 2024/12/03
企业智能财会监督:概念、框架和应用

金 源  庄璐怡  李成智


摘要:财会监督是依法依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财政、财务、会计活动实施的监督,其主体涵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加快财会监督体系的智能化转型,是提升财会监督效能的坚实保障。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和中观层面,而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微观细胞,同样肩负着维护财经纪律与秩序的重任。本文创新性地对企业智能财会监督的概念、框架和应用策略进行了系统阐释,从背景与现状出发,在理论层面探讨了企业智能财会监督的定义、特点、逻辑模型和基本框架,进而从应用层面归纳出交叉模式、包含模式与互补模式三种企业智能财会监督应用策略,旨在丰富财会监督理论,为企业探索智能财会监督建设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智能财会监督;智能财务;财务数智化转型;内部控制 


作者简介


金源,正高级会计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研究院联席院长,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财务、财务数字化转型、财务大模型等。

庄璐怡,上海市普陀区财政局。多次在核心期刊参与发表论文,参与财会服务、智能会计等方向课题研究。

李成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研究院研究人员,多次在核心期刊参与发表论文,多次参与财务数字化、AI大模型课题研究。


文章结构框架

0000.png

(点击可看大图)




精彩内容摘编




引言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顺应时代发展、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以信息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智能财会监督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一个具体体现,有助于构建高效集成的财会监督体系,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统筹推进财会监督信息化建设。深化“互联网+监督”,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切实提升监管效能。相关文件的出台为利用大数据手段布局智能财会监督提供了行动指南,有利于进一步强化财经纪律的约束刚性。

实施智能财会监督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坚实屏障。随着财务数据的几何式增长,企业需通过数字化手段,从中识别财务风险。一方面,实施智能财会监督有利于完善风险管理框架,高效识别、评估、监控和报告财务风险;另一方面,智能财会监督还能对大量财务数据进行处理,有效减少手工处理的错误和人为判断的误差和偏见,增加监督过程的透明度。

实施智能财会监督也有助于及时响应政策调整变化。智能财会监督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及时捕捉政策变动,通过动态调整内部规则和工作流程,优化监督重点,与政策保持同步,能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持续依法依规进行。


文献综述






在数智化转型背景下,智能财会监督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智能财会监督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一)智能财会监督内涵研究

1.智能技术与财会监督的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能财会监督在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宇鹏和潘飞(2024)提出,数字技术通过将个体或单元的行为轨迹数据化、模型化和可视化,可以为决策者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提供技术支持。黄长胤(2020)探讨了智能技术在财会监督中的应用,通过引入部分智能技术,搭建各监督主体的数据共享云平台,完善多主体协作监督,并逐步向人机一体化阶段过渡,发展智能监督。王喆朴等(2024)探讨了数字化平台在促进业财融合、加强财会监督中的作用。阮孟牡(2024)基于智能会计视角,研究了财会监督机制的创新。王世杰和刘峰(2023)认为,在规则驱动下,人类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可以前移至设计信息生成流程、选择数据模型等,并将财会监督提前内置,由智能化系统确保信息准确及时。

2.智能财会监督理论基础研究

在理论基础方面,已有研究对智能财会监督的内涵、特点、作用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胡茂(2020)详细探讨了财会监督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提出需经历数据化、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四个阶段。王爱国(2020)认为财会监督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依托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化监督。董木欣等(2022)基于智能化环境论视角,将智能财会监督的内涵界定为在智能化环境下,利用智能技术控制和指导宏微观经济活动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的监督和管理活动。

(二)智能财会监督框架研究

学者们对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智能财会监督框架也进行了初步探讨。董木欣等(2022)建立了以“监督—反馈”业务循环为核心的智能财会监督框架,强调其能提高财会监督的透明度和功效性。张汉云(2024)针对新时代背景下财会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以内部控制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财会监督体系。阮孟牡(2024)提出了智能会计下的财会监督机制创新思路。黄丽和黄天齐(2024)提出建立信息化监督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及建立企业智能预警机制。

(三)智能财会监督的企业端应用研究

不少企业开始进行智能财会监督的实践,相关文献也进行了反映。罗淇方和罗琳琳(2024)以省级电网企业为例,探讨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会监督体系的构建。郑春晓(2024)以珠江股份为例,研究了大数据技术在单个上市企业财会监督中的应用效果。王晔(2024)以L集团长期股权投资为例,探讨了国有企业对单个科目的财会监督问题。陈虎和赵旖旎(2023)聚焦于资金、信用、审核和财报监督,探讨了数智化财会监督的应用场景。

(四)文献评述

现有文献普遍认为智能财会监督是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能实现高效、精准的监督,并从内涵、框架、企业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研究,展现了重大现实价值和广阔发展前景。

企业作为财会监督的直接执行者,其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市场的健康运行。当前,企业在财会监督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概念不清、监督体系不健全、智能技术应用不足等,亟待深入研究和优化。

因此,本研究拟从概念、框架和应用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构建适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智能财会监督体系。通过结合实际操作案例,解析实施策略,以期发掘出一套既能满足企业现实需求又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创新性监督框架,为企业财会监督实践提供参考。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以往财会监督的研究大多从宏观视野或预算单位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企业财会监督入手,结合实践场景构建企业智能财会监督体系,推动了财会监督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也为后续智能财会监督框架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具体而言,本文在现有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做出了如下增量贡献:

1.在概念界定上,本文追溯了财会监督的概念,阐释了企业财会监督的内涵,将其与内部审计、内控监督等相近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对企业智能财会监督的概念从监督主体、对象、技术、目标、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相对清晰的界定。

2.在理论框架上,本文基于智能软件自适应控制循环MAPE模型和会计信息系统论构建了企业智能财会监督的逻辑模型,以业财流程层、数据层、监督管控层、制度层和人才保障及技术支撑为抓手,探索建设了“4层+2保障”的企业智能财会监督基本框架。

3.在实践应用方面,本文提炼了企业智能财务体系应用的交叉模式、包含模式、互补模式三种策略,并以费用管理、税务管理、司库建设三个实际案例呈现了三种策略的应用模式,以期为各企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财会监督体系建设参考。

(二)展望

为保障企业智能财会监督的稳健发展和有效运用,企业未来还需重点关注如下问题:

1.成本负担。由于智能财会监督技术架构复杂、数据处理需求庞大,并要保证系统更新、维护,因此需要高昂的布局成本。企业在建设时务必确保预算的可持续性。

2.数据安全。企业在实施智能财会监督时,需要全面的数据安全策略,以保障数据资产安全性。如强化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等,在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和应用等全过程保障数据安全,以防止数据丢失、泄露、篡改或非法访问等风险的发生。

3.深度分析。尽管智能财会监督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但目前发现的问题多为表面现象,对深层次原因如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的问题追溯不足,有待更深入地挖掘问题根源。

纵观财会监督的发展,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无疑是如虎添翼。然而,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和矛盾,难免会陷入“技术至上”的漩涡。在智能财会监督的框架下,如何避免技术滥用、坚守人本思想、妥善处理技术与制度架构的关系,是数字时代不得不回答的议题。人是目的,也是监督机制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最终归宿。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未来有望构建出既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又能明确技术边界的智能财会监督体系,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发展和有机统一。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