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财务研究 | 王斌:关于中国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初步思考
摘要:中国过往的会计知识并不缺乏自主性,管理活动论、增减记账法、全面预算管理等均为典型。在回顾、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基础上,本文提出,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等中国元素的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建设,未来应关注的重点包括:(1)追踪并审视管理会计发展前沿。(2)深化管理会计在战略、经营、成本、价值链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以创造价值并提升企业竞争力。(3)基于行业特征和场景分析,强化管理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有效应用。(4)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提高管理会计的赋能性。(5)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的制度基础建设,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效果。
关键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管理会计;全面预算管理;业财融合;责任会计
引用本文请复制此条目:王斌.关于中国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初步思考[J]. 财务研究,2024,(5):3-17.
(点击可看大图)
精彩内容摘编 关于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认知 中国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建设:机遇、难点和重点 (一)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建设:机遇 中国自主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建设,机会可遇亦可求:(1)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2)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驱动,为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3)中国传统文化等元素对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建构,将产生持续的影响力。(4)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和赋能,为中国管理会计知识创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1.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不仅对管理会计提出了高要求,而且为自主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管理会计一方面要进一步在战略、运营、成本、预算、风险、考核等各方面发挥作用,助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理念与方法创新,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质量成本、环境成本等事关可持续发展(或ESG)的成本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科学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政府的推动 中国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建设,离不开财政部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推动(王满,2021;潘飞和雷喻捷,2023)。这是中国制度优势的体现。政府推动不仅为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尤以2014年为标志),而且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第一,中国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以当代中国企业发展实际为核心主题,而诸如财政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则能在宏观层面上把握企业发展实际及其现实需求,为中国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建设指明方向。第二,政府助力“政、产、学、研”等的高度融合,为自主管理会计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第三,政府推动有利于增强管理会计知识的普及,提高管理会计知识应用的效率与效果。第四,政府也可借助中国会计学会等学术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问题导向型的学术研究、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平台等,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进度。 3.传统中国文化的持续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是管理会计体系中的灵魂(潘飞等,2021)。民族文化作为一国人民共同的心理特征,具有延续性和群体认同性,对管理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范英杰和张歌,2022)。 4.数智赋能与管理会计创新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智化等,赋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创新。一方面,数智化大大提升了管理会计在战略及经营决策方面的支持功能(崔秀梅等,2023);另一方面,数智化也为中国管理会计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秦荣生,2021)。 可以想象,数智化赋能,不仅为中国管理会计知识的“原创性”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从而彰显中国管理会计知识“自主性”,而且极有可能因知识创新的“先进性”“时代性”,为管理会计增量知识贡献提供中国智慧。 (二)中国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构建的难点 中国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构建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宏大的建构工程和长期过程,面临诸多难点: 1.构建基础理论。如何进一步探究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厘清管理会计学科的边界和内涵,形成具有中国元素的管理会计知识框架,仍需高度重视。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 2. 提炼中国问题。如何提炼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急迫问题、时代问题——中国问题,并展开有计划的问题导向式研究,同样是一大难点。当前学术研究和知识积累还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功利性等,为此我们要找准并直面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中国问题”,提供“自主性”答案。 3.植入中国元素。如何分析中国元素(包括中国制度文化背景、中国式现代化等)对中国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全面影响,并总结具有先进性、原创性、时代性的中国管理会计知识的内容体系,也是难点之一。 4.强化传播能力。如何增强中国管理会计知识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力,仍然是目前面临的难点问题。在国际学术语境中,通过合作研究和教材开发,并在学术论文、教材中大量引入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管理会计实践或案例”,可能是突破点之一。 (三)中国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构建的重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而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则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提供决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管理会计为企业持续创新和价值创造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为此,需要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功能,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中,加大以下方面的规划和工作力度。 1.密切关注管理会计发展前沿 首先,要密切关注我国管理会计实践前沿,从中提炼规律性认识,进而改进与升华现有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同时,知识自主并不等同于“各说各话、自言自语”。我们应当保持开放的态度,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合作交流,掌握国外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前沿。 应当看到,与上世纪90年代西方学界管理会计理论的创新相比 ,近年来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创新不多,而且管理会计学科也存在被肢解的可能性(Merchant,2013)。尽管如此,西方管理会计学界在学术引领上仍处于前列,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如Kaplan等(202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计分卡。我们要关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沿,吸收其有用的知识方法,不断完善我们的体系。 2.重视管理会计在战略、经营、成本、价值链等经营活动领域的深化应用 尽管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某种鸿沟,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都与当今商业实践存在很大背离。McLellan(2014)以“实践中的管理会计工具利用率(adoption rate)”和“知识上的管理会计工具的重要程度(degree of importance)”之间差异(即“差距率”GAP),来测度分析知识与应用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预算、成本差异分析等传统管理会计工具仍然是最重要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体系(差距率较小、利用率较高),而大量复杂、先进的管理会计知识方法则差距率较大、应用率较低。这表明,传统并不意味着过时(反而是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中的“经典部分”),而先进、前卫也未必代表永恒(也可能意味着并不长久的时尚)。 从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不同时期的相关回顾(杜荣瑞等,2009;孟焰等,2014;孔垂珉等,2019;王满等,2019;程博等,2024),不难看出,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过去关注的重点是“管理控制”(包括全面预算管理、责任会计、业绩考核等)。这并无不妥之处,但问题是,管理会计并不等同于管理控制,管理会计的“战略与经营决策支持”功能可能更为重要 。说到底,企业是因为有了“经营活动”才产生真正的“管理控制”需求的。如果不重视经营活动、不为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赋能,管理会计的功能将失去一半。可见管理会计具有某种程度的前台属性。更为现实的是,我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管理会计在战略、成本、经营、产品组合、价值链、企业经营生态建设、价值共享等核心领域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应仅仅满足于管理控制活动,还需要为企业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活动提供相应的信息(张先治和晏超,2015)。 可见,我们仍然需要在战略、经营、成本、供应链管理等事关经营活动等领域下大功夫。根据中国企业的独特使命,丰富和完善管理会计知识,构建属于我国自主的管理会计体系。 3.根据我国企业发展、行业特征和应用场景,强化行业管理会计实践及总结 说到底,管理会计知识是一种显性的规则(an explicit decision rule),而管理会计应用则是一种隐性的场景 (unspoken mastery of certain situation)。因此,我们很难看到某种管理会计工具或方法在所有企业均能按相同模式被应用。Ahrens和Chapman(2007)认为,“说”(管理会计知识)和“做”(管理会计应用)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简单就好(make it simple)、管用就好(render it operable)”是提高应用效果的基本原则。 深化管理会计应用的行业分析,了解基于行业共性的管理会计知识与应用场景,形成基于行业特征、场景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是中国构建自主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以预算管理为例,预算管理知识具有共通性,但不同行业及细分领域有其自身的业务场景。因此,加大行业、场景式的管理会计知识普及与应用,不仅能降低管理会计应用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大大提升管理会计知识的应用效果。 4.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背景,提高管理会计的赋能价值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能够推进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是未来实业(产业)发展的方向(戚聿东和王楠,2024)。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产业发展需要管理会计知识的介入。一方面,管理会计应用能增加产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产业发展能促进管理会计的更新与创新。在这里,信息技术只是管理会计应用的外生变量和应用条件,其根本作用在于“催化(catalyze)”和促进产业发展中的业财深度融合、提高管理会计应用的效果。信息技术本身并不是管理会计的组成部分。 数智化的管理会计创新,不仅可能、可为,而且为中国自主管理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新的空间,并有可能成为中国对管理会计共性知识体系的“边际贡献”。 5.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的制度基础建设,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效果 管理会计应用总是与组织环境、市场压力等息息相关,与组织及管理变革相互交织的。从根本上看,管理会计知识及其应用是一种持续情景化(ongoing contextualization)的过程。完善管理会计应用的制度环境,是提高管理会计知识应用的重要前提。同时,管理会计的应用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等制度环境的完善。各级管理者在应用管理会计时,需要面对的问题及场景包括:组织需要变革吗?何时发起变革?在何种层面(局部还是整体)应用管理会计以顺应变革需要?战略主题及管理重点是什么?各级管理层为管理变革及管理会计应用需要做哪些准备、准备是否充分?各级管理者在应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发起人、责任人、协调人还是间接参与者?等等。在这里,以公司制度及治理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制度环境,成为管理会计知识创新、应用的底色和土壤,有其深厚的中国体制机制背景(王斌,2020)。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