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内容推荐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中国财政 | 安徽:焕发澎湃新动能 壮大新质生产力

作者: 安徽:焕发澎湃新动能 壮大新质生产力 《中国财政》记者 刘慧娴 特约通讯员 胡宁
来源:《中国财政》 2024/08/05
安徽:焕发澎湃新动能  壮大新质生产力

《中国财政》记者 刘慧娴
特约通讯员 胡宁

“人造太阳”装置实现403秒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255个光子操纵,均创世界新纪录;计算光刻EDA软件、高温合金叶片、叠屏显示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已成为安徽的金字招牌。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9.1%;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先进结构材料等4个领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列全国第3位;规上制造业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全国第3位;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挂牌运营……

安徽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谷剑锋说:“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安徽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支持方式,提升投入效能,支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取得明显成效。”

安徽,正焕发着澎湃新动能,在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在位于合肥市西北角董铺水库的“科学岛”上,“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进行新一轮物理实验,朝着更长时间千秒量级的高约束模式发起挑战。在这座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聚集了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一批大科学装置,等离子体所、智能所等研究单元及30多个重点实验室,是安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距“科学岛”不远的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内,为下一代“人造太阳”研制“发动机”的大科学装置——“夸父”,即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总体建设进度已达70%,建成后将为我国开发清洁安全高效的聚变能源提供重要支撑。江淮大地上,科技创新成果正在加速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此,安徽有着深刻的认识。近年来,安徽省把科技强省作为“七个强省”建设的首位目标,以超常规举措大抓科技创新,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科技创新,财政部门责无旁贷。

——将科技创新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支持总量和比重位次不断前移。谷剑锋介绍,“十三五”时期,安徽省财政科技支出总量一直稳居全国第6位;“十四五”以来,继续加大投入强度,连跨400、500两个百亿元台阶,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535.3亿元,支出总量居全国前列,助力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安徽路径,强化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体系。财政累计投入近400亿元,支持聚变堆、先进光源等超40个重大科技项目建设;2016—2023年,省财政累计安排31.1亿元,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支持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持续强化战略基础研究,对科大讯飞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给予财政补助,支持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等。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催生出众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推动安徽在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持续并跑领跑。安徽还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00余家,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34家及国家级创新联合体4家,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累计10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财税政策激励引导,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谷剑锋说:“企业是科技和产业之间互融互通的桥梁纽带。安徽省通过财税政策激励引导,支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2023年,全省15272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享受减免税额103.2亿元;落实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2023年,全省共有2.7万户企业申报,加计扣除金额1006.4亿元,减免税额约150亿元。统筹设立10亿元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资金,支持方向由2022年的40个优化整合为2023年的22个,更多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的项目数量和资金占比分别为81.7%和94.8%,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0%。支持采取首购、订购等方式开展政府采购,促进“三首”、“三新”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通过采购预留份额比例、实行价格优惠评审等举措,加大政府采购对科创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助力建设科产融合生态,推动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支持“科大硅谷”、科技商学院、“中国声谷”等创新载体建设。作为安徽省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科大硅谷”通过“团队+基金+载体”的新运营模式,破解科研项目“找人、找钱、找市场”难题,努力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谷剑锋介绍,省市设立了“科大硅谷”专项资金,用于“科大硅谷”政策兑现、购买服务等,已安排资金4.7亿元,设立首期15亿元、总规模300亿元引导基金。2023年,“科大硅谷”新入驻科技型企业846家,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近万人,设立海内外创新中心9家。促进科技金融融合。打造总规模2000亿元、涵盖十大新兴产业共16只母基金和若干子基金的“基金丛林”,其中,支持组成总规模不低于150亿元的省天使基金群,以“投早投小投科技”为导向,累计设立子基金25只,投资项目133个、22.6亿元。注资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9亿元,构建全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累计为1.8万户(次)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274亿元。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举办第一、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常态化办好“双创汇”活动,推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应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推进构建包容“过错”,不容“错过”的成果转化环境。扩大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范围,在106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科大模式”,通过协议约定,风险共担,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真正实现从“分粮”到“分田”,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实施“充分自主”、“免申即享”的经费管理制度。出台一系列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举措,科研经费“包干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科研单位综合授权改革等全面启动,经费直达机制加快实施,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打通预算管理一体化、涉企系统和“皖企通”数据通道,推动惠企政策“一网通办”、“免申即享”,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支持推进人才兴皖工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2023年,推动全省预算安排各类人才资金增长25%。其中,省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各类人才资金比近三年平均数增长36.8%。2024年,落实4.0版人才政策,全省预算安排各类人才资金增长27%,其中,省级投入增长71%,加强对牵动性大、带动性强的重点人才项目保障,支持“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以更高质量更优服务推动深入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截至2023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1272万人,五年净增454.7万人,助推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7位。




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走进丰原集团低碳生活体验馆,只见服装、床上用品、餐具、人造皮革、保温材料等各类产品摆满展台,很难想象这些产品全部是以秸秆为原料制成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科技攻关,我们实现了秸秆原料到混合糖到聚乳酸至下游应用到联产黄腐酸有机肥等产业链集群发展,延伸出塑料加工、纺织、工业及家用装饰材料、生物化学品、生物燃料、生物肥料等六大产业集群,可以说‘万物秸秆造’。”丰原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每吨秸秆收购价格500—600元,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解决了秸秆焚烧的污染问题;聚乳酸具有环保、无毒、抗菌、难燃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正常堆肥条件下可完全生物降解,1吨聚乳酸可减碳4—5吨,有助于实现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除了秸秆制糖产业链,安徽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磁性材料产业链等也已基本形成。近年来,安徽加快布局万亿级新材料产业,截至2023年底,已认定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152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20.6%;2023年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200亿元。

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谷剑锋说:“近年来,安徽财政坚持‘资金+基金’、‘基地+基金’、‘科创+产业’,综合运用补助、贴息、奖励、基金、减税降费等方式,助力推动‘四链’融合,‘真金白银’支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立资金组合架构,全力服务保障“首位产业”发展。汽车产业是安徽的“首位产业”。2023年,安徽财政建立了“1+2+1”的资金组合架构,通过连续五年大体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全力支持汽车产业发展。其中,“1”是指省财政投入100亿元,“2”是指全省财政投入不少于200亿元,最后“1”是指力争形成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汽车产业链基金群。同时,构建了系统性支持政策,围绕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和七大生态建设,综合运用资金直补、贷款贴息、税费减免、融资担保、基金投资等支持方式,系统谋划、有效安排财政政策资金。目前,安徽已建立起汽车全产业链体系,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助推汽车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2023年,安徽省汽车产量249.1万辆,居全国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占全国比重23.4%。

——抢抓优势产业发展风口,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地。先进光储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安徽省抢抓光储产业风口,通过加强谋篇布局、强化政策引领、聚力“双招双引”、培育试点示范等综合措施,支持光储产业发展。2023年,专门出台《关于强化创新引领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专项支持政策,支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省光伏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900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创历史新高。

滁州市是制作光伏玻璃的主要材料石英砂的重要产地,石英矿储量、品位和综合利用价值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滁州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安徽省先进光伏产业第一城、“世界光伏之都”。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徽地区最大的光伏单晶组件制造基地,包括隆基乐叶在内,全国光伏企业前20强中,共有12家落户滁州。隆基乐叶有关负责人说:“优越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我们落户的重要原因,包括财政在内的相关部门服务企业意识非常强,无论对中小企业还是大型龙头企业,都一视同仁、高度重视;办事效率高,我们先后投资的三期项目都是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政策支持力度大,在设立实验室、创新中心、培养引进人才、技术攻关、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购买科技设备、高新技术认定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助。”目前,滁州已建立覆盖石英砂、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值突破千亿,实现了从“一粒砂”到“千亿产业”的华丽蜕变。

——持续深化部省合作共建机制,聚力支持智能语音国家先进产业集群。“中国声谷”是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合作共建的国家级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依托“中国声谷”打造的智能语音产业集群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1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出台支持“中国声谷”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省、市累计安排40.75亿元,致力于把“中国声谷”打造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AI产业集群。2023年,开启第三轮部省合作,进一步深化部省合作共建机制,全力推动智能语音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中国声谷”产业园入园企业突破2400家。

——打好创新驱动、补链强链、数字赋能、要素集聚、环境优化组合拳,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出台《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方案》,优化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以优质企业梯队建设为抓手,支持做强做优专精特新。2023年,争取并拨付国家专精特新奖补资金8130万元,兑现省级奖补资金4.09亿元。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7户,数量居全国第8位。

——以数字化转型引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产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2023年,安徽省政府印发《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专项政策,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节能环保等产业,实施“数字领航”链接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区域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协同升级工程等十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3年,兑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政策资金12.1亿元,惠及933个项目,通过设备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改造提升。

“皖”住创新源,“徽”动产业链,安徽正在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谷剑锋说:“下一步,安徽财政将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支持立足本省制造业特色和优势,大力培育制造业先进产业集群;支持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支持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强化财政金融政策融合,引导金融资本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大力量。”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