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5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中国工商银行财务会计工作
2021年,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集团)财务会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营管理工作,灵活制定财务策略,主动赋能业务发展,全力推动集团发展战略落地和经营目标实现,为新规划实现良好开局提供坚实保障。
一、稳中有进,经营质效实现新提升
(一)全盘统筹平衡经营目标。一是推动集团盈利格局全面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用好“三比三看三提高”工作方法,强化组织推动与统筹协调,有力推动新规划良好开局,促进全行在做强做优做大上取得新成效。集团主要盈利指标增幅逐季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增强,价值创造能力不断优化,多项指标保持同业领先。二是推动存款竞争力提升和量价协调发展。精确研判市场形势,传导利差稳定压力。通过预算工具和绩效考评引导,强化日均存款在经营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助力全量客户拓展和存款市场竞争力提升。在市场收益率持续低位运行的环境下,推动使用预算、考评及FTP等工具,优化定期存款增长结构、严控长期限高加点存款过快增长,稳定付息成本。加强“实质利差”管理,有效管控实质负债成本。三是加强风险成...
中国工商银行财务会计工作
2021年,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集团)财务会计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营管理工作,灵活制定财务策略,主动赋能业务发展,全力推动集团发展战略落地和经营目标实现,为新规划实现良好开局提供坚实保障。
一、稳中有进,经营质效实现新提升
(一)全盘统筹平衡经营目标。一是推动集团盈利格局全面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用好“三比三看三提高”工作方法,强化组织推动与统筹协调,有力推动新规划良好开局,促进全行在做强做优做大上取得新成效。集团主要盈利指标增幅逐季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增强,价值创造能力不断优化,多项指标保持同业领先。二是推动存款竞争力提升和量价协调发展。精确研判市场形势,传导利差稳定压力。通过预算工具和绩效考评引导,强化日均存款在经营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助力全量客户拓展和存款市场竞争力提升。在市场收益率持续低位运行的环境下,推动使用预算、考评及FTP等工具,优化定期存款增长结构、严控长期限高加点存款过快增长,稳定付息成本。加强“实质利差”管理,有效管控实质负债成本。三是加强风险成本管控,优化拨备政策。平衡总分行拨备结构,有效传导风险管控压力,真实反映实质风险。推进风险化解。持续优化资产质量,做好风险排查和预警分析,有序开展资产回表风险处置。加强劣变管理。强化二阶段贷款分类标准系统刚性控制,严格资产质量分类标准;持续夯实拨备基础,推动加强单边劣变率管控,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二)全力推动收入可持续增长。一是抓落实,充分传导增收压力。加快中间业务收入结构转型,统筹做好减费让利和增收推动,按季做好缺口管理。二是勤沟通,加大督导协调力度。加强目标进度沟通,做好问题疏导,研讨应对措施,引导各经营单元提升竞争力。三是寻突破,积极挖掘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点。研究打通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价值循环链,促活大财富管理板块收入增长。在全行树立优化债券结构、提升价差收入的观念,提高交易性非息收入贡献。四是强担当,加强减费让利管理。制定降费方案,建立减免数据按月报送机制,准确统计全行减费让利信息。
(三)推动境外及控股机构提质增效。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夯实境外机构经营基础。适应市场新生态。跟踪研判主要国家宏观政策走势,以做实做优有效资产为目标,强化利差管理,通过优化业务结构缓释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增强风险抵补能力。夯实拨备保有,密切监测大户风险演变,统筹资源有序化解风险。传导资本约束理念。对部分机构开展资本补充事项回报论证、增资后评价工作,扩大评价结果适应性和约束力。坚持“高价值成长”战略,推进子公司转换增长动能。抓住资产管理市场发展机遇,对标行业龙头优化产品布局,稳步优化收入结构;加强权益类资产估值管理,加速推进期缴产品转型;在准则要求下合理估值,稳定盈利预期;提升资产经营能力,有序化解风险,夯实资产质量;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关注风险防控和资产质量,不断提升经营质效。
二、高标定位,战略推进迈出新步伐
(一)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精准传导集团战略。动态优化各维度考评办法。机构“块”方面,境内分行优化普惠金融、制造业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存款偏离度考核;境外机构坚持实施分类差异化考核,加大跨境联动考核;综合化子公司完善协同竞争考核,强化风险内控考核。部门“条”方面,横向分解各项战略目标,聚焦核心指标,精简指标数量。探索建立“等级行+KPI”考核体系。“等级行评定”立足于“比总量、比贡献”;“KPI”考核立足于“比增量、比发展”。通过重构考核体系,以增强考核的精准性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激发分行经营发展活力。增强辅助管理决策能力。强化分行“阵地意识”,压实主要负责人管理责任,努力提升本行市场竞争力。创新建立《管理建议书/提示函》工作机制,“块”方面,基于分行考核结果、关键核心指标“三比表”、市场竞争力变化“趋势图”,提出针对性管理建议。“条”方面,结合各条线存款、中间业务收入市场竞争力评估情况进行管理提示,引导各条线及时关注竞争力变化,动态完善管理举措。
(二)加大财务资源投入,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一是全力保障,持续加大资源投入总量。围绕集团战略导向,持续加大营销费用和资本性投入,多措并举提升预算执行率。二是优化投向,精准支持集团战略落地。促进财务资源投入与经营业绩提升的高水平良性循环。扬长上,做好对公客户拓展营销费用支持,为重大项目提供保障。补短与协同上,全力保障三方支付绑卡、旺季营销、数字货币等重点业务推广投入。新设网点专项营销费用,下沉营销资源,助力网点竞争力提升。固本上,助力IT架构转型,加大金融生态建设项目投入。强基上,持续加大重点区域和GBC合作项目投入。完成网点优化布局、装修改造和县域网点建设年度目标。三是挖潜增效,提升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节支方面,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严管控运营费用,实施运营费用与经营业绩挂钩机制。印发厉行勤俭节约、强化财务资源投入管理的意见,弘扬勤俭办行良好风尚。推进闲置房产盘活处置,严控房屋面积标准、建设标准和车辆更新购置标准。增效方面,组织外部咨询公司和业务部门开展重大财务资源投入后评价,为完善高星级客户权益和POS投入等项目管理提供有益支持。试点投产GBC项目后评价模块,促进后评价自动化、智能化。四是夯实基础,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做好捐赠资源统筹。及时完成河南洪涝灾害捐赠款项拨付,展现大行担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争取追加临时授权额度,合理摆布总分行、境内外捐赠授权,支持定点帮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财务审批质效。及时组织召开财审小组会和财审会,优化年度财务授权方案。加强固定资产基础管理。推动表外房产系统应用,组织全口径房产盘点排查。积极推动重大基建项目、后勤体制和培疗机构改革落地。
三、价值创造,业财融合激发新动能
(一)切实提升专业服务效能。一是当好决策参谋。开展国际化和综合化经营、营业费用投入、优化债券业务结构、综合化子公司经营等研究分析,有力辅助经营决策。二是夯实业绩计量基础。业绩管理更严谨,加强条线业绩预算管理和监测分析,印发《业绩分成管理办法》,确保业绩分成更加规范高效。网点管理更精细,精简《网点及网点员工考核指引》考核指标。实现银行卡损益通过业绩分成系统自动还原至网点,助推利润单元建设。按季监测通报全行千强网点,引导网点提升竞争力。成本核算更准确,开展参数治理,提高成本归集还原准确性和分摊合理性。荣获“CGMA全球管理会计2021年度中国大奖——最佳管理会计实践”。三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核算方面,做好审计师轮换衔接,按时保质完成信息披露。梳理财务报表审计调整事项,研发科目监测大数据模型。根据业务需要新增并调整会计科目,对存量理财资产回表提出核算建议。编写《重点难点业务会计核算手册》,加强业务指导。估值和拨备管理方面,根据监管要求建立预期损失模型董事会审议机制。优化第三层次资产估值核算,节约集团资本。修订公允价值计量制度,做好估值和拨备管理。
(二)做好集团税务筹划支持。依法完成合规申报。统筹全行完成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及纳税申报、BEPS本地合规申报。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持续推动小微企业免税,强化进项抵扣管理;高效完成专票审核及认证,做好增值税抵扣;推动债转股损失税前扣除,重组资产损失通过税收筹划实现税前扣除;启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工作,深挖税收优惠政策潜力。协调全行完成收入上划改革。稳妥推进税务检查。针对国家税务总局开展的千户集团风险检查,积极提供相关数据,开展风险自查,配合税务机关非现场检查。
(三)强化财务合规风险防控。持续完善财务制度体系。结合市场环境和经营管理新情况,修订财务基础管理等10余项财务管理办法,强化风险防控。健全境外机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制定财务合规管理对照要点,要求各机构开展自查。进一步明确境外及控股机构固定资产管理要求。积极营造遵规守纪氛围。跟踪《服务价目表》实施情况,明示公司贷款年化利率,确保收费合规。把关税务合规要点,降低涉税风险。扎实做好账务处理,确保“资金支付零差错”“报表编制零差错”。指导境外机构严格遵守转让定价法规。建立全行税收法规库,全面普及税务常识。及时化解财务风险隐患。组织做好境内分行2020年财会合规检查整改和2021年财务开支非现场监测检查,开展中间业务收费自查和部分境外机构非现场检查,组织做好整改并在全行加强警示教育。建立固定资产风险问题清单库,采取工单制逐笔跟踪问题整改进度。
(四)积极推动数字财会建设。一是用户体验更良好。投产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自动记账功能,实现差旅招待等小额高频业务自动入账和支付处理,大幅减轻基层人员手工操作。试点投产工银e差旅线上预定酒店功能,上线财务电子档案功能。二是风险管控更有力。投产财务管理综合系统指纹识别认证功能,从源头上防范操作风险。应用RPA技术提高固定资产非现场监测效率,大幅提高检查效率和效果。通过系统手段加强涉税资金风险防控。推进境外机构GFMS2.0建设,协助完成特色系统优化,不断提升境外财务系统的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三是财务分析更智能。推动管理数据化、数据业务化,持续完善产品价值链分析系统,新增部门分析功能,优化客户分析功能,助力分行挖潜增效。
四、从严从实,集中采购管理取得新成效
(一)健全制度体系,夯实集中采购管理基础。一是完善制度办法。严格管理流程,修订供应商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入库”“闸口”“出口”全流程管控。细化履职要求,印发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工作规程和主任委员履职要求,切实保障项目审议和决策质量。组织干部员工签订《三零三严》承诺书。完善执行标准,修订采购代码总目和集中采购目录,促进业务运行更加规范。注重一体化管理,加强境外机构及综合化子公司管理制度一致性审查,细化综合化子公司供应商管理。二是优化运行机制。研究进一步规范应急采购、绿色采购、GBC联动,协调推进“三道防线”建设,优化项目审查审批管理,集中采购全流程全环节闭环管理等工作。
(二)突出实质风险,加强审查审批管理。一是服务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履行好决策把关职能。严格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保障集管会审查审批正常运行。做好集管会管理要求执行情况跟踪监测,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对分行集管会主任委员履职开展非现场检查,提高审查把关能力。加强总行集管会委员动态管理,协助外部高级专家更好发挥其专业特长。二是持续加强供应商实质风险管控。开展供应商涉诉风险排查整治和后评价,加强涉敏风险管理,增加业务回避、制裁风险承诺要求。加强采购源头管控,提升公开招标金额占比,严控单一来源项目。三是强化技术支撑。投产供应商实时评价和涉诉风险筛查功能,实现风险自动排查布控。开发远程线上评审功能,对参评人员操作行为全程录音、录像、录屏,加强关键节点主动校验和预警,保障评审谈判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三)提升采购效率和效益,服务业务发展和战略实施。一是高质高效推动项目实施。加强采购计划管理和执行情况跟踪。完善项目经理制,提高审查、评审谈判及突发情况处置效率。提升协调和对接层级,组织高水平评审谈判团队,保障重点项目实施。充分做好磋商谈判准备,切实维护全行利益。开展价格监测,合理压降采购成本。二是协同推进GBC联动营销。向前台营销部门提供入围供应商信息,为后续扩展金融合作提供支持。三是积极为基层减负赋能。加大采购平台使用力度,提升采购结果执行透明度和便捷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放开项目技服商、发文查看权限,推进全行集中采购信息共享;推动建立成渝区域专家共享机制;投产评审谈判专家智能外呼场景,解决人力投入高、确认耗时长等业务痛点。
(四)坚持即知即改,着力深化巩固整改成效。全面梳理各类巡视、内外部检查反馈问题,整理形成问题台账及督导清单。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布重点风险提示函、建立约谈机制、严格采购人员履职管理、召开专题整改会议、加大督导问责力度等举措,统筹推进、一体整改,将问题整改与提升日常业务管理水平相结合,健全集中采购风险管控长效机制。
五、有力有序,党建和队伍建设展现新活力
(一)夯实党建基础工作。制定党建整体及组织、宣传、纪检、青年、党建工作计划,创先争优、党史学习教育等方案。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与企业开展联学联建。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党建工作宣传片《党建引领新发展 砥砺奋进开新篇》入围第一届“新时代全国机关基层党建新成就”百优作品。严格落实党委巡视整改“回头看”工作要求。组织干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建立警示教育微课堂,定期开展廉政谈话和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全力配合中央巡视组开展下沉访谈。
(二)积极推进专业队伍建设。编制财会工作“一图一表”,高效推动专业工作落实;印发《党中央、工行党委及财会工作重要论述摘编》手册,推动财会人员更好地把国家、集团与财务战略融会贯通。完成2020年财会专业条线评价和重点城市行财务管理能力评价,修订2021年财会专业条线评价办法。组织开展分行财会部门主要负责人任职资格评审。举办2021年一级(直属)分行财务会计主管行长及部门总经理培训班,举办系列“财会课堂”,完成总行本部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会计部供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