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研究
(一)政府审计对反腐的治理研究。有学者指出政府审计缺乏独立性会导致审计人员出具错误的审计结果,降低审计质量。我国政府审计部门由国务院管辖,审计机关最高负责人由政府直接任命,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审计人员形成约束,进而影响政府审计的公信力甚至独立性。政府审计所需资金预算须由本级人民政府编制报送,没有独立的经费来源,亦会损害政府审计部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有学者根据班杜拉的效能理论,选择2004年至2018年共15年的审计结果公告和媒体反腐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得到结论:审计结果公开在促进媒体反腐报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开可以提高媒体反腐报道的效能感知从而提高媒体反腐报道意愿;另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开可以降低媒体反腐报道的风险感知从而提高媒体反腐报道意愿。
(二)大数据下的政府审计研究。随着经济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府审计工作面临大数据研究与运用等方面的挑战。2016年,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审计工作“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国家审计工作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国家审计云”,战略成果是具备应用信息化技术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进行风险评估的强大能力。有学者提出大数据可以有效降低政府审计风险,提升政府审计质量,加快审计效率。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可以全面准确地管理政府审计工作中的各项财务数据,使其从抽样审计转向全样本审计。通过对审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预测审计工作走向,提高审计工作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审计单位可借助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建立数据量化的审计管理体系。区别于以往的手工账簿和手工审计,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审计人员借助互联网平台即可完成数据分析和审计工作,所需的相关资料也可以从云审计数据库中实时获取,而不再需要到被审计单位实地获取。还有学者提出大数据审计可以有效增强审计工作专业性,提升审计效率,但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上升。提高相关制度建设有助于防范审计风险,也就是大数据审计的发展依靠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才能做出更多贡献。
(三)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协同治理研究。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对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治理,对于实现审计资源统筹整合、提升审计治理效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和有效推进审计全覆盖是新形势下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安全运行的重要任务。
有学者通过分析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协同治理的内在动因,针对当前审计协同治理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搞好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协同治理的相关建议。具体地,政府审计主要从宏观层面出发,基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保障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防控经济运行风险;社会审计主要从微观层面出发,基于“信息披露的鉴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经济合法有序运行。进一步地,需要在法律法规中明确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之间的关系,明确社会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责定位,制定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协同的可操作性规范。还有学者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对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协同治理问题进行分析。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为了审计成本与收益相匹配,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协同治理是可供选择的重要途径。政府的审计部门借助社会审计机构的力量,不仅提升了审计效率、提高了审计质量,而且还降低了审计成本。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治理机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