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4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2009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一手抓市场,以确保实现收入目标,一手抓管理,以业务与内部管理的全面提质升级破解持续发展难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各方面工作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年实现业务收入1.24亿元,较上年增长1200万元,增长10.7%。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35期,累计培训学员185520人天数(其中包括企业内训247期、83921人天数;不包括远程教育)。
一、明确发展思路,努力推动实现全面的提质升级
(一)狠抓贯彻落实,理清发展思路。对于如何实现提质升级,学院最终明确将确保收入指标以及提升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作为推动实现提质升级的两个重要方面,并在全院上下达成广泛共识。
(二)大力开拓市场,确保收入目标。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特别是上半年业务急剧下滑的局面,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保增长措施。确定重点开拓大客户与大项目的策略;成立由院领导牵头的跨部门市场推广工作组,通过整合全院的营销力量和资源,增强市场推广的能力和效果;举办5期大型高层论坛,并在市场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强化发展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学院紧紧围绕两项资源与两个能力,推动实现全面的提质升级。在两个资源方面,进一步加强校友网络...
2009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一手抓市场,以确保实现收入目标,一手抓管理,以业务与内部管理的全面提质升级破解持续发展难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各方面工作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年实现业务收入1.24亿元,较上年增长1200万元,增长10.7%。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35期,累计培训学员185520人天数(其中包括企业内训247期、83921人天数;不包括远程教育)。
一、明确发展思路,努力推动实现全面的提质升级
(一)狠抓贯彻落实,理清发展思路。对于如何实现提质升级,学院最终明确将确保收入指标以及提升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作为推动实现提质升级的两个重要方面,并在全院上下达成广泛共识。
(二)大力开拓市场,确保收入目标。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特别是上半年业务急剧下滑的局面,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保增长措施。确定重点开拓大客户与大项目的策略;成立由院领导牵头的跨部门市场推广工作组,通过整合全院的营销力量和资源,增强市场推广的能力和效果;举办5期大型高层论坛,并在市场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强化发展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学院紧紧围绕两项资源与两个能力,推动实现全面的提质升级。在两个资源方面,进一步加强校友网络建设,有效促进校友工作的创新与机制化。加大师资引进的力度,同时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工作。在两个能力方面,学院明确把学位项目、高级经理培训项目(EDP)等作为需要重点加强和发展的方向,并作为培养和检验市场能力的手段。将提升管理能力,作为规范管理工作的深化,2009年参与了4次大规模的国家会计学院交流活动。开展信息化规划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专项工作。
二、深化人才工程,打造培训精品,推动短期培训发展
(一)领军人才培养不断深化,幅射带动效果进一步显现。在院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共有5期,其中包括企业类一、二、三、四期以及行政事业类一期。企业类五期的面试工作也顺利完成。工程实施以来,产生了很好的辐射带动效应,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新闻出版署、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等一批企业、政府机关都借鉴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院开展培训合作。
(二)大企业客户战略不断深化,系统性培训能力不断提升。2009年,学院与大型企业集团、金融机构等老客户的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银行、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胜利油田、中国进出口银行等老客户继续与学院开展集团层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在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展良好合作后,浙江移动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宁波分行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西省分行也纷纷委托学院举办培训班。2009年学院在开拓新的大企业集团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首次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浙江能源集团公司、长江证券等国内大企业集团、知名金融机构开展培训合作。
(三)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全力支持财税系统人才战略。2009年,共举办44期财税系统的公务员培训,比上年增加6期,总体业务量基本与上年持平,并且在培训层次、客户结构和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呈现新的变化和特点。
(四)紧密贴合行业发展与执业需求,探索行业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2009年,学院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培训超额完成任务。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委托举办14期培训班,共培训2708人次,平均每班达到200人。受上海注册会计师协会委托共举办19期培训,培训注册会计师4556人次。学院还与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重庆注册会计师协会各合作举办1期领导者管理思想与管理技能培训班,这是学院首次尝试专门为具备优秀领导潜质的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开设培训班,是对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五)创新课程与服务,助力董事会单位系统人才建设。2009年,学院共完成董事会单位委托的培训、会务项目35期,6917人次(不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委托项目及全国会计领军人才项目),比上年增长27%。其中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托举办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培训3期,培训学员584人次;受中国证监会委托举办独立董事培训班3期,培训学员1227人次,比上年增长18%,此外还举办了2期独立董事后续教育培训班,培训学员152人次;受上海市财政局委托举办8期高级会计师培训班,共培训学员961人次,1期处级干部培训班,培训学员70人次。学院还为董事会单位的17期培训和会议提供场地和服务支持。
三、大力开拓市场,强化发展能力,学位教育发展再获佳绩
2009年新开办学位教育5班次,招收学员280人,比上年的219人增长27.85%,学位项目学费收入接近4000万元。
(一)院领导主抓市场推广,务实策略巧推广求实效。2009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确立深入拓展大客户策略,院领导带领骨干团队进行大量的客户走访工作,充分发动校友,通过口碑相传吸引更多的生源。EMBA项目的新学员中有一半以上通过学员介绍而来。除此以外,学院还通过积极参加国际排名、举办高层论坛等不断提升项目和学院的品牌,以更好地发挥品牌影响力,助力学院的市场推广工作。
(二)深入优化课程与师资,不断提高学位项目持续发展能力。EMBA项目新聘请了著名的战略管理大师陈明哲教授、人力资源专家陈晓萍教授、公司理财新锐钱军教授等,此外,经与合作方协商,金融与财务方向、现代服务管理方向EMBA项目将各增加一门课程,即全球宏观经济学、零售与B2B营销战略;继学院院长夏大慰、副院长李扣庆加入EMPAcc项目的教学之后,副院长谢荣、颜延教授、庞金伟博士也加盟成为EMPAcc项目的授课教授,进一步增强了学院在合作项目中的话语权和学员对学院的认同感与归属感;MPAcc项目聘请台湾会计师公会前理事长周志诚博士、复旦大学冯平教授等加盟成为项目师资。在进行课程与师资调整的同时,学院还继续通过组织论坛、讲座、沙龙等增加学位项目的附加价值。学院学位教育管理部门还进行了咨询式教学模式的新尝试,这也是利用项目师资与学员资源为学员提供附加价值的一次有益探索。此外,经过持续的沟通,MPAcc项目与CI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达成免考协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MPAcc学生在参加CIMA相关资格考试时可免考部分科目,以及豁免相关考试费用。
(三)EMBA再次跻身全球50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09年,学院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的金融与财务方向EMBA项目位列全球第41位,中国大陆第4位,全球排名比上年上升1个位次。EMBA项目校友的工作经验指标单项排名位列全球第五名,教授的国际化程度排名为全球第二名,以上两项均为中国大陆第一名,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EMBA项目学员的高层次以及项目的国际化程度即使在国际范围内处于相当的领先地位。
(四)推动校友管理机制化、常规化,为学院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一直把举办大型高层论坛作为开展校友活动、打造校友网络的一个重要载体,以及市场拓展的重要手段。全年共举办5次高层次论坛,共邀请18位来自政府机构、实务界以及学界的权威演讲嘉宾发表演讲,吸引3000多人次的校友的参与。
四、整合优势资源,推进战略转型,远程教育焕发活力
2009年学院远程教育实现收入515万元,较上年实现大幅增加,增长37%,结束了连续下滑的局面,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一)调整业务结构,努力推动实现战略转型。2009年,取消占用资源多、竞争能力弱、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不理想的注册会计师与会计职称考前辅导项目的收费服务,将资源集中转移到更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市场开拓、提供高品质课程的领域,大力发展以财政系统、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及企业集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会计远程后续教育,实现了远程教育以考前辅导为主向后续教育为主的转型。转型后的远程教育业务主要有针对会计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课程以及高级会计师考前辅导等。
(二)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团客户。实现转型后,学院将更大精力放在针对各地财政厅局、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大企业集团的市场推广上,并取得积极的成效。与财政厅局的合作方面,已与南通财政局等合作开展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正与上海、广东、江苏、太原、无锡等省市的财政厅局进行合作洽谈。在注册会计师协会方面,已与浙江、江苏、陕西、广东、福建、贵州、重庆7省市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远程继续教育合作。大企业集团客户方面,与光明集团开展网络课程+集中培训模式的会计中高级职称等的考前辅导合作,还新增了匹克集团、安徽中烟等集团客户。
(三)课程与教材开发并举,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增强。2009年,学院加大远程教育课程开发的力度,利用财政部下达的专项拨款完成57门148小时专题课程的开发,并向外部课程开发商购买8门共计24学时的管理沟通类课程,另外还开发47门会计进阶类实战性很强的课程。学院远程后续教育课程总数已从上年底的100门增加到212门,总共新增112门、324小时的课程。在加大课程开发力度的同时,远程教育部还出版了3套共17本与课程同步的教材。其中:高级会计师辅导教材2本,共95万字;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6本,共220万字;证书项目教材9本,共300万字。
五、提升教研能力,完善师资结构,教研工作全面丰收
(一)教研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的进展与突破。2009年,学院专职教师再次整体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完成教学工作量335天,完成率为193%。科研方面,学院教师在各主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在国家权威(一级A)期刊发表2篇,国际期刊发表1篇,专业权威期刊发表4篇。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在《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实现了在国内经济类顶级刊物发表文章零的突破。院长夏大慰和刘凤委博士的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转载,刘凤委博士撰写的文章还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此外,还承担了多项财政部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2009年,学院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的资格。
(二)世行贷款课程开发项目顺利完成,课程、案例、教材建设全面推进。2009年,课程与案例开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院申请的世界银行贷款CFO课程开发项目的第二阶段课程与教材开发阶段的工作顺利结束,已经进入最后的教材出版阶段。案例开发方面,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开展了转型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案例库项目,已经开发完成,并正在联系出版相关的案例集。学院还进行了更多的视频案例的开发,由信息部门将教师的案例拍摄制作成视频在教学中使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进展显著,进一步向高级化、名家型发展。2009年,学院开展了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工作,这是学院第三次开展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已经建成一支32人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有26人,占81%。还启动了兼职教授的聘请工作,向宝钢股份、百联集团、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光明(食品)集团等的董事长、总经理、行长共11位杰出校友颁发兼职教授聘书。另外,还积极推进以专业研究所为载体的山头建设,帮助教师在某一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影响。学院高度重视师资的能力建设,派出大批教师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授课技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服务财经外交,提升AFDC区域影响力
2009年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AFDC)上海本部根据财经外交工作的需要,密切跟踪国际国内财经热点问题,大力整合国内外机构和专家资源,努力探索适应不同需要的培训方式,积极推动财经与发展领域的能力建设活动,为实现中心建成国际知名财经交流平台,进一步夯实基础。共主办或承办21次各类活动(含远程方式)。参加人数1444人,其中境外参加人数691人,与上年度相比分别增加22%和21%;参加的国际机构和经济体的总数达到53个,是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
七、狠抓节能节支,强化人财物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
2009年,学院按照中央、国务院以及财政部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厉行节约的八项要求,同时进一步深化节能降耗工作,将各项节支节能措施都切实地落在实处,取得积极的成效。财政部对加强财政专项预算资金的执行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学院按照有关要求狠抓专项执行进度,比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重点开展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干部聘任与续聘、岗位设置与聘任、信息化规划等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后勤保障工作紧紧围绕保安全、保运转、抓服务展开,整体后勤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院明确将信息化工作作为实现提质升级的重要抓手。在进行大量的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工作后,学院的信息化规划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除此之外,学院还在促进信息技术工作由保障支持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方面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2009年,中国会计视野网站页面日均浏览量已达336万每天,较上年增长46万,增长15.86%,在配合财政部宣传会计行业新规、执业新政、促进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八、做好回头看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根据财政部党组的要求,学院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回头看工作,进一步推进落实学习实践活动中制定的整改措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学院在安全管理方面一直强调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努力确保学院人财物的安全,另一个是廉政安全,并把廉政安全与人财物安全看作是两道基本的生命线。此外,院党、团委在开展结对帮扶等社会公益事业、凝聚青年员工方面也有了新的进步与发展。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供稿 李泓执笔)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