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的衰败史是中航油的失控史,是中航油集团的失控史,也是高管的欺诈史,正是他们对海外期权投资风险的无知和对社会诚信的漠视,导致国企海外发展旗帜的沦陷。
(一)中航油如何为欺诈和损失“买单”——罪与罚
自2004年11月被誉为新加坡证券市场“最具透明度”公司的中航油爆出因石油投机亏损申请破产的惊天丑闻以来,新加坡财政、司法和证券教育管理部门迅即介入,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业界高手普华永道深入彻查,为日后“清算”和定罪掌握铁证。普华永道公布调查结果以后,相关各方围绕有关证据展开了艰难的较量。
中航油隶属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其运行和管理带有浓厚的中国国有企业体制的色彩。中国企业的文化、行为方式,与海外上市公司法人治理以及股份制企业运营机制的冲突和矛盾,给其决策和管理失误的界定以及犯罪的缉拿带来重重困难。但是,新加坡法庭决定对自1995年尼克·利森造成巴林银行损失14亿美元以来更为严重的一次财务丑闻始作俑者予以严惩,彰显新加坡证券交易管制的公平与决心。笔者对中航油事件的获罪人员相关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见下表。

中航油的衰败史是中航油的失控史,是中航油集团的失控史,也是高管的欺诈史,正是他们对海外期权投资风险的无知和对社会诚信的漠视,导致国企海外发展旗帜的沦陷。
(一)中航油如何为欺诈和损失“买单”——罪与罚
自2004年11月被誉为新加坡证券市场“最具透明度”公司的中航油爆出因石油投机亏损申请破产的惊天丑闻以来,新加坡财政、司法和证券教育管理部门迅即介入,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业界高手普华永道深入彻查,为日后“清算”和定罪掌握铁证。普华永道公布调查结果以后,相关各方围绕有关证据展开了艰难的较量。
中航油隶属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其运行和管理带有浓厚的中国国有企业体制的色彩。中国企业的文化、行为方式,与海外上市公司法人治理以及股份制企业运营机制的冲突和矛盾,给其决策和管理失误的界定以及犯罪的缉拿带来重重困难。但是,新加坡法庭决定对自1995年尼克·利森造成巴林银行损失14亿美元以来更为严重的一次财务丑闻始作俑者予以严惩,彰显新加坡证券交易管制的公平与决心。笔者对中航油事件的获罪人员相关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见下表。
中航油事件获罪人员一览表(二)获罪主旋律——欺诈
中航油前财务部主任林中山获罪原因为:有预谋地欺骗德意志银行和发布虚假信息。中航油在2004年8月12日的期权交易已亏损1.097亿美元,林中山作为财务总监同意签发半年度报告并未披露这一信息,从而稳住了中航油当时的股价,这种做法触犯了新加坡有关的证券与期货法。2004年10月份,德意志银行曾协助中航油母公司——中航油集团配售了15%的中航油股票,德意志银行以低于市价14%的价格,把股票卖给包括淡马锡控股在内的50多名投资者。德意志银行表示,是“在对方保证中航油财务状况健全的情况下才安排配售计划的”。
中航油集团领导、中航油董事长荚长斌以及非执行董事顾炎飞和李永吉,因衍生品交易犯罪,获罪原因为:在救助中航油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向新交所报告有关情况,未能向新交所和中航油董事会以及独立董事通报交易损失。荚长斌得到的判决基于他在2004年10月做出的一项决策,当时在公司知晓新加坡子公司出现衍生品交易巨亏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向德意志银行出售该子公司15%的股权。而在出售这批股权以及德意志银行向其他投资者转售这批股权的时候,中航油集团既未向新交所、也未向德意志银行披露交易亏损情况。中航油集团通过这笔股权出售交易筹资超过1亿美元。当时它向德意志银行表示,准备用这笔钱来购买船只,但实际上,这笔钱被新加坡子公司暂时用作交易保证金。
陈久霖面对的15项指控包括涉嫌欺诈、局内人交易、没有及时披露巨额亏损以及做假账等。陈久霖对涉嫌欺诈、在年度财务报告中造假、没有及时披露巨亏及局内人交易等6项指控认罪。法庭认定,“与其他的人相比,很明显,被告陈久霖发挥了主要的和更大罪责的作用”。陈久霖由此成为第一个因触犯国外法律而被判刑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总裁;同时,也成为新加坡第一个因内部人交易而入狱的人,以前的局内人交易案例均是以罚款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