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魏明海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信息质量本文所指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广义的,包括了后面将要涉及的会计质量、盈余质量、财务报告质量、信息特征(质)和披露质量等。不仅仅是会计监管(含准则制定)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会计理论研究,尤其是经验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充满着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会计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确保企业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信息质量是会计监管的焦点所在。同样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无论是研究确认计量,还是报告披露,无论是研究资产、负债和权益,还是研究盈余,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信息质量,因为绝大多数的研究最后都是从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或透明度等方面去分析、检验一种会计方法和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大多数的会计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都离不开信息质量问题。
自FASB1980年发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念公告之后的20多年间,学术界和准则制定机构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和经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会计监管,特别是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直到今天,会...
魏明海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信息质量本文所指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广义的,包括了后面将要涉及的会计质量、盈余质量、财务报告质量、信息特征(质)和披露质量等。不仅仅是会计监管(含准则制定)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会计理论研究,尤其是经验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充满着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会计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确保企业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信息质量是会计监管的焦点所在。同样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无论是研究确认计量,还是报告披露,无论是研究资产、负债和权益,还是研究盈余,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信息质量,因为绝大多数的研究最后都是从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或透明度等方面去分析、检验一种会计方法和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大多数的会计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都离不开信息质量问题。
自FASB1980年发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念公告之后的20多年间,学术界和准则制定机构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和经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会计监管,特别是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直到今天,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及其在会计监管中的运用仍然存在三个严重的问题:(1)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从最初专注于信息含量转向价值相关性,从主要关注可靠性和相关性到凸显及时性,从侧重于确认计量的质量问题到强调披露的质量,从只关心盈余等定量信息到同时也关心会计政策等非定量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拓展和深化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而且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能较好地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却非常不清晰,甚至有很多矛盾的地方;(2)经验研究采用过多种多样的替代变量对一系列会计准则、会计方法等形成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测量,这对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特征有较大的帮助。但是,许多经验研究的结论尚存在较大的分歧,对立的发现和观点也常常出现,这不仅说明这些测量方法和替代变量的科学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而且其适应性也令人怀疑;(3)理论研究的成果,例如经验研究形成的许多可以测量的会计信息质量指标及其提供的许多证据和结论都还没有在会计监管,尤其是在会计准则制定中较好地加以运用,以至于我们不难发现FASB20多年前发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念公报仍一直主导着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认识和把握。
为此,本文后面以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回顾为基础,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特点,形成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结论,并就经验研究成果在会计信息质量概念框架建设和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运用提出建议。
二、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自从Ball和Brown开创会计经验研究以来,会计信息是否有用?对谁有用?有多大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有用?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有用性有何影响?所有上述问题都成为会计经验研究的主要话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与会计信息质量有关,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会计经验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从6个侧面予以介绍:
1.盈余质量(earnings quality)
盈余质量是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中介入最多、程度也最深的一个侧面。这可能是因为,盈余是一种最重要、最综合、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信息,同时盈余也代表了最典型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盈余质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典型代表。
与盈余质量有关的经验研究文献非常之多(Healy and Wahlen,1999;Barth,Cram and Nelson,2001;Dechow and Dichiv,2000),其中有很多是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盈余质量的,有的是从盈余的市场反应(如ERC)角度分析盈余质量的,还有的是通过分析收益与应计额和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来测量盈余质量的,等等。根据Schipper和Vincent(2003)的归纳,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盈余质量:
(1)从盈余的时间序列特性看盈余质量。经验研究表明,持续性(persistence)、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和变动性(variability)都是反映盈余的时间序列特性的重要指标。具体地说,高质量的盈余是可持续的,可持续的盈余主要是指核心盈余(core earnings)。经验研究常用股票回报与盈余变动(或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或盈余的自相关系数(autocorrelation)反映盈余的质量。可预测性完全是从投资决策有用性角度看盈余质量的,它主要是指用过去盈余预测未来盈余的能力。不仅仅是盈余总额,分部盈余也会影响盈余的可预测性。变动性是指不同期间的盈余是否起伏不定,在一个平稳的经营和报告环境下,盈余的平稳性(smooth-ness)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盈余的质量。
(2)从收益与应计额、现流量金之间的关联看盈余质量。收益与应计额、现金流量之间的关联不仅反映出企业经营的某些特征,更是会计确认计量和会计政策选择,甚至是盈余管理的集中反映。在经验研究中,经营现金流量与收益的比率、应计总额的变化、操控性盈余的估算值等常被用于测量收益与应计额、现金流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其中,最常用和简便的方法一是考察是否存在收益拉平的会计处理;二是考察操控性应计方法的使用(Leuz,Nanda,Wysocki,2002)。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资本结构、通货膨胀和GDP增长率等变量后,经营收益与经营现金流量的变异性、经营现金流量与应计收益变动之间的相关性、小额利润与小额亏损出现频率的不对称性都不仅反映了盈余管理,同样也可反映了盈余质量。
(3)从财务报告编报者、审计师专业胜任和激励机制的角度看盈余质量。表面上,这好像扯得比较远。实际上,财务报告编报者、审计师专业胜任(含判断、估计和预见)和激励机制都会影响盈余质量,并且相对而言,财务报告编报者、审计师专业胜任和激励机制还是比较容易被观察和测量的。因此,有的经验研究是通过设计评判财务报告编报者、审计师专业胜任和激励机制标准(如法律保护与法律诉讼、前5大会计师事务所等)来评定会计信息质量的。
2.价值相关性(value-relevance)
自FASB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念公告明确提出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之后,有关信息含量和价值相关性的经验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Holthausen and Watts,2001;Bath,Beaver and Landsman,2001)。透过这些经验研究,使原本非常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体化,也使人们了解相关性是可以测量和感觉得到的。
价值相关性是与决策有用性有密切关系的一个概念。在相关性被提出之初,人们并不真正了解其内涵和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只用会计信息对决策有影响即决策有用性加以描述的。随着证券市场数据库的完善和经验研究的兴起,人们可以就会计信息对(证券)投资决策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价值相关性理论。价值相关性作为一个特定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可以通过会计数据与股票市场变化之间关系的建立加以考察分析的。会计数据中,除了盈余之外,还包括资产负债表的帐面资产总额和净资产,现金流量表的数据及收益表的其他收据(如与应计有关的项目),甚至表外披露项目;除了历史数据之外,还包括了各种预期和未预期的信息。股票市场的变化包括股价变化及其引起收益率的变化,交易量代表的流动性变化等。为了测量价值相关性,经验研究已经发展了收益模型、Feltham-Ohloson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等。价值相关性的经验研究大都认为应计额有增量信息,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Collins,Maydew and Weiss,1997;Ball,Kothari and AshokRobin,2000)。
3.及时性(timeliness)
在较早期的经验研究中,一般认为价值相关性已包含了及时性的内容。但在近年的经验研究中,将及时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研究的文献在不断增加。这可能是受到人们对稳健会计重新关注的影响。因为,当人们重点关注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或股票市场是否有用的时候,及时性只是影响价值相关性的一个因素,及时性可以被包含在价值相关性之中。但在契约观下,由于受到各种契约及其时限的影响(如聘用合同、报酬方案、债务契约等都有一定的时限),稳健会计的运用和及时性问题就更加显现出来了。正如Watts(2003)分析得出的:无论是盈余基础的管理报酬方案还是会计基础的债务契约都要求会计及时地反映盈余和净资产的变化。
及时性作为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特性,部分经验研究透过对应计额、盈余与应计额比率、盈余与现金流量比率、帐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率、收益与股票回报关系、加速折旧额与固定资产价值比率等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公司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横截面分析,是可以对其在一定程度上给以测量的。需要指出,及时性在这里不是简单地指按时编报财务报告或及时披露,而是包括了及时确认计量。还有的经验研究将及时性理解成企业的经济收益(economic income)被确认为会计收益(accounting income)的时间,即两者在时间序列上的关系(Ball,Robin and Wu,2003)。例如,利得和损失及时在会计上确认为收益意味着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帐面价值得到了及时的更新。鉴于企业经济价值不断变化的特征,如果经济价值的会计确认越不及时,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将充斥着更多的噪音信息,财务报表的质量将会下降。在会计确认计量中,人们往往对经济损失的及时确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也与契约观有关。
4.可比性(comparability)
可比性作为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特性,比较早地受到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注。例如早在80年代末期,当时的IASC启动的“可比性项目”(comparability project)就是试图通过确立基准会计处理方法(benchmark treatment),减少备选会计处理方法(alternative treatment)达到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IASB(及其前身IASC)比较,FASB并没有那么特别关注可比性。同样在经验研究中,会计信息的国际比较研究更多地涉及可比性,而专门研究美国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经验研究则比较少(Pope andWalker,1999)。
测量可比性有多种方式(Pownall and Schipper,1999)。由于会计信息涉及的内容很多,很难也没有必要对财务报告中的所有指标进行可比性测定。在经验研究中,不同时期盈余与应计额倍数差异、帐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倍差异、现金流量与应计额相关性差异的变化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Land and Lang,2001)。假定企业的经营和经济环境等其它条件都保持不变,盈余与应计收益倍数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应当是由不同国家的会计差异引致的。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控制有关企业经营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量如GDP增长率、实际利率的变动、公司盈余和销售增长率等,就可以判定不同国家之间盈余与应计收益倍数的差异及其变动反映出这些国家财务报告可比性的状况及变动趋势。此外,由于收益拉平(income smoothing)的会计实务将导致现金流量与应计收益之间的负相关,因此通过考察现金流量与应计收益的相关性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5.披露质量(disclosure quality)
过去人们研究会计信息质量,偏重于会计确认计量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将披露相对独立出来,分析披露质量及其影响(Healy and Palepu,2001)。披露质量之所以引起越来越多人的特别关注,一是因为披露质量的提高将直接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和融资本;二是因为高质量的确认计量并不一定能带来高质量的披露,披露是确认计量之外的一个环节,有许多相对独立的内容,且披露不仅仅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其他监管部门或规则(如证券监管)的影响。
披露质量通常取决于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详略程度和清晰度(clarity)。在经验研究中,一般都借用某些研究和中介机构(如AIMR,Standard&Poors)透过调查取得的信息披露排名(或分值)作为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他们认为,披露质量是高是低应由投资者或分析师加以判断(Berger and Ofek,1995;Bososan,1997)。因此,AIMA的“公司信息委员会报告”(CICR),标准普尔的“透明度与披露排名”都是经验研究常用的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此外,一些经验研究也使用其他的方法测量披露质量。例如,使用报告分部与报告经营活动的比率(取自然对数)测量多元化经营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Beans and Monahan,2004)。
6.透明度(transparency)
透明度也常常用以反映会计信息的质量,尤其是披露质量。在很多经验研究中,并没有明确区分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公司透明度。但也有研究认为(Bushman,Piotroski and Smith2004),公司透明度是公司特定信息可被投资者接受的程度,具体包括会计透明度(也称财务透明度)和公司治理透明度。其中,会计透明度是指财务信息可被接受、解读和扩散(availability,interpretation,dissemination)的程度。由于透明度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会计,还受到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和媒体参与的影响,如分析师的跟进、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内部人交易活动等,因此也有人将它理解为使用者识别财务报表,体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会计事项和交易的能力(Ball,Robin and Wu,2003)。很明显,对透明度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特性的把握会比较难一些。
透明度侧重于反映披露质量,所以有些经验研究将它与披露质量混合起来,但也有将透明度独立出来进行研究的。但总体上还是很难完全分开。例如,Bushman等(2004)就将公司报告的透明度分为5个要素:财务披露的密集度(in-tensity);包括会计政策、分部报告、资本性支出等在内的财务披露;包含主要股东、管理层、董事会、高管报酬和持股信息的治理披露;披露的及时性;财务披露的审计质量(也称披露的可信性)。与披露质量很相象,透明度一般也是透过一些研究或中介机构借助调查得到的排名(或分值)来加以测量的。如财务分析研究中心的指数(CIFARindex),标准普尔的“透明度与披露排名”和普华公司的“不透明度指数”(index of o-pacity)。在经验研究中,也有使用分析师跟进、机构投资者持股、内部人交易、媒体覆盖和因特网扩散作为透明度的替代变量的。
三、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主要特点
前面从6个方面介绍了一些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归纳起来具有以下4个特点:
1.主要是从外部投资者的角度关注和测量会计信息的质量。所谓会计信息质量高,也就是对投资者、对投资决策有更大的有用性。为什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经验研究会侧重于投资决策的有用性?一是主要受到FASB概念框架的影响。该概念框架放弃了之前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会计经管责任观和经济收益观,明确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决策有用性,特别是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投资决策有用性是可以进行经验数据处理的,相对经济收益等而言,它比较容易测量。因而,在考察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及时性和可比性时常常要分析会计信息与企业股票的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在考察披露质量和透明度时通常要看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的态度、理解和期望。严格意义上说,经验研究所理解的会计信息质量主要是证券市场投资决策有用性。
2.对会计信息质量本身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开展了多侧面,较深入的研究。FASB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念公告虽然提出了一个体系,并定义和解释了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今天看来,应还是相当的概念化,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并未揭示出来。经验研究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各个主要特征,尤其是相关性及其有关的特征进行了多侧面和较深入的研究。正是有了这些研究,今天我们才对会计信息质量不再感到抽象和难以琢磨。另一方面还对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看出,经验研究看到和测量的会计信息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会计准则,也不完全取决于财务报告的编报者和审计师,还受到诸如证券监管机构、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证券市场其他因素,甚至媒体的影响。会计准则不能完全解决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财务报告的编报者和审计师也不能完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正如Basu(1999)分析指出的:在多个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盈余与回报之间短暂的低相关程度,既可以被解释为低的会计及时性,也可以被解释为较高的市场效率。
3.已经发展了相当多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会计信息投资决策有用性的替代变量(即测量指标)。例如,股票价格和市场回报等市场变量、披露或透明度排名等调查评估变量都是从投资者及投资决策效果的角度来评判会计信息质量的。可以肯定,这些测量指标较好地反映了投资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目标,也较好地反映出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经济后果。经验研究的好处在于定量,在于证实或证伪。会计信息质量不像产品和某些服务的质量那么样容易判断,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也是一个“黑箱”,对外部使用者来说,他们看到的只能是最终披露的结果,至于其中的过程及过程中的“猫腻”是难以被外部使用者感觉到的。经验研究发展的这些替代变量尽管有的不是很直接,但对人们分析、理解会计信息质量是有帮助的。
4.在财务报告的诸多项目中,尽管后来有了资产负债表估价模型,但总体上经验研究对盈余类项目的关注远多于资产等项目。当人们主要是从证券市场投资决策有用性分析会计信息质量时,自然会发现企业净资产的帐面价值与其发行在外股票的市场价值存在差异。对这种差异,当然不好再从资产项目进行解释。事实上,盈余是一个比较好的可用作解释的项目。因为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常常认为过去的盈余、对盈余的预期及未预期盈余都是解释上述差异的一些重要因素。即使是对盈余类项目的信息质量,不同时期的经验研究也表现出一些差别。如安然和世通财务丑闻之后,人们一方面对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关注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则对盈余信息中收益与损失确认计量及时性的关注却大大增加了。
四、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问题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经验研究尽管深化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明晰和具体化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外在表现和可测量的指标。但是,已有的经验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即使在美国也很难运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联系到我国,用上述经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时,得出的结论可能比较片面,指导作用就更小。因此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的经验研究不仅有助于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改善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信息质量概念框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指导会计监管,尤其是会计准则的制定。具体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多个(重)财务报告目标下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在现代经济社会,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像我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财务报告的目标都是多个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来自多个不同的群体。例如,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就明确提出了财务报告的多个目标和使用者群体。针对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是否同样适合于其他的使用者和其他的决策?多个财务报告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否一致?目前的经验研究很少涉足。这不能不大大限制了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成果的运用。
从理论上分析,尽管多个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在一个体系中的,但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比如证券市场投资决策的目标与非证券市场投资决策、信贷决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管、税收征管等目标都将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有差别的要求。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准则制定都提出了挑战。从研究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究竟应重结果还是重过程。我们认为,结果与过程都应关注到。这里说的结果除了企业最终披露的财务报告本身外,也包含了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过程是指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尤其是会计政策的决策及其运用。二是即使在关注结果时,也应针对不同的使用者群体分析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只有那些既关注过程又关注不同使用者群体的经济后果的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才会有比较好的运用价值。就会计准则制定来说,对会计信息质量关注的切入点应当是程序先于结果。以前我们都曾听过这样的说法,在出台某项会计准则前,有关部门专门测算了该准则如果出台实施会减少多少国家财政收入。正是由于过分关注这种可能的结果,要不然就修改了该准则,要不要就干脆放弃了该准则。在只注重可能结果的方式下,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时连基本的保证都不会有。在政府主导会计准则制定的条件下,从会计信息质量角度看,透过程序民主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协调,从而达成对不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平衡的是必要的。
2.是否存在前置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从前面对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介绍看,可靠性等特征较少涉及,其他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清楚。在多个财务报告目标下,不同使用者群体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存在差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感受和判断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确立某些前置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有意义的。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聪明”的投资者经常被关照,理性的或者说“老实”的投资者被忽视。推而广一点,在会计领域我们也会发现“聪明”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经常被关照,“老实”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被忽视的情形。现在的会计准则越来越复杂,信息披露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往往只有“聪明”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才有可能识别会计数据背后的所谓交易活动和经济事项,“老实”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很难看得出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发现:没有操控过的盈余(unmanaged earnings)并不一定对股东更好(Arya,Glov-er and Sunder,2003)。这说明,由于机构投资者比一般的投资者更“聪明””(包括专业知识和对信息的分析和解释能力),能够识别盈余背后的许多东西,因而可以获得更大的超常回报。
这里所说的前置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对所有财务报告目标和使用者群体都适合,在其他质量特征之上的质量要求。什么可以成为前置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从目前的情况看,可靠性(reliability)大家比较容易公认,但问题是迄今为止也还少见到测量可靠性的替代变量。倒是与之相近的可信性(credibility)比较容易测量。在这里,可信性是指企业的财务报告或某种披露经过审计(尤其是信誉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或某些机构的认定、接受而所贴的信誉“标签”。此外,严格意义上的及时性也有可能。还需要说明,由于前置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综合和包容的特点,因此Watts(2003)认为需要依赖法庭的裁决来判断像可证实性(verifiability)等质量特征。依此,我们可以认为会计信息是隐含着法律义务的,会计信息的法律义务(legal liability)也可以看成一个前置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因为,如果对会计信息不存在法律义务,其他的信息质量很难真正谈及。
3.有没有会计可以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
经验研究所分析的会计信息质量很多并不是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编报者和审计师等会计因素所能控制的。如果我们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概念框架,从而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职业精神的培育和会计监管,那么就应该思考有没有会计可以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哪些是会计可以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
我们认为,应该存在会计可以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因为现代会计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一套职业技能、标准和道德,应可以承担确保会计信息达到一定质量的义务。人们常常发现,当社会抱怨会计信息质量低下或变差时,会计界首先回应的是社会环境变差、市场环境恶劣、证券市场无效和投资者愚昧等。这实际上是推卸责任。当然就目前而言,要非常清晰地区分哪些是会计可以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有相当难度。不过可以说,像可信性、可比性和及时性等信息质量特征都具备了会计本身可以控制的条件。此外,绝大多数过程性的质量要求如可稽核等也可发展成为会计可以控制的信息质量特征。
4.如何协调确认计量与披露质量、盈余信息与资产负债表信息质量的关系?
披露质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话题提出来后,对其开展的经验研究越来越多。一项重要的发现是披露质量不完全取决于会计,还受证券监管效率、机构投资者和金融中介等的影响。这一发现不仅提出了确认计量质量与披露质量的关系问题,还提出了:在披露质量方面,会计监管与证券监管、机构投资者和金融中介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我国的情况看:第一,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中,披露质量应给予相对独立的关注。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披露质量受会计准则的影响远比证券监管的影响小;第二,长远来看,针对披露质量的会计监管与证券监管需要形成一种更加协调的机制;最后,尽管披露是一个独立的环节,但在会计准则中,披露准则绝不应该是狗尾续貂,与确认计量准则脱节。
还有,国际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经验研究侧重于盈余信息。在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中,必然要考虑盈余信息与资产负债表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在国有控股的企业中,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最关系的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一目标不仅会影响会计监管机构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关注,也会影响企业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关注,从而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对很多国有企业来说,要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瘦身”(即把虚假的、无价值的资产等冲减下来)是很难的,因为减少资产或进行资产减值常常当成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代名词。尽管资产负债表的数据会影响盈余信息,但相比国外,我们的研究应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质量。
5.如何进一步完善检验会计信息质量的变量?
如前面介绍的,经验研究尝试了很多检验会计信息质量的变量。但目前来看,这些变量还比较零乱。有的变量同时用来检验多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变量交叉使用的情况比较严重。为此,需要对这些变量加以归类,并分析其特点和适用性。
根据变量的来源和形成特点,可以将国际上检验会计信息质量的变量分为会计变量、市场变量、调查评估变量和综合变量4类。其中,会计变量如为了检验盈余质量而使用的现金流量和应计额等,通过分析不同会计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对企业交易等的真实反映情况。由于这类变量来源于会计信息本身,因而其作用有一定的限制,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会计变量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发展;市场变量如股票价格、交易量、预期与未预期回报等,它们一般都与会计数据联系起来。尽管市场变量不仅受会计信息的影响,还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但市场变量仍然是一种检验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变量,但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中,其使用必须受到严格的控制和约束,要紧密联系转轨经济制度背景及其特定理论,其结论也不应无限推广;调查评估变量如CIFAR指数,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比较完善一些。在我国,由于投资中介市场不发达,目前这类变量还比较少,因而对披露质量较难开展研究,但长远来说,应随着投资中介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综合变量是指综合了前几类变量的变量,如经验研究常常将会计变量与市场变量综合起来,也常将市场变量与调查评估变量综合起来。除了这4类国际上常用的变量外,如果要在我国大力发展会计信息质量的经验研究,那就必须开放和开发来自政府的变量,如政府审计报告、税收数据、财政数据和其他能够反映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的宏观调节数据。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毕竟是少数,国有企业仍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开放和开发国有企业的财务数据也非常必要。如果我们整天只研究上市公司针对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质量,其他的都不研究或无法研究,那就很难形成完善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成果,也很难形成对我国会计监管,特别是会计准则制定有大的指导作用的成果。
此外,在完善变量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协调经验研究与概念框架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概念含义之间的关系。一些经验研究尽管使用了与概念框架相同的概念,但其含义却相距甚远。例如,Pope和Walker(1999)在研究美国与英国公司报告收益的及时性和稳健性差异时,将及时性理解为类似FASB概念框架中的反馈价值(feedback value),而不是概念框架中及时性的原本含义。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将及时性理解为:在信息失去其对决策的影响力之前,决策者就能够接受到该信息。一般可通过短窗口的信息含量测试(short-window information content test)确定信息的及时性,但Pope和Walker却采用长窗口关联测试(long-win-dow association test),他们测量的“及时性”非常接近概念公告第2号中的反馈价值的含义。经验研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关概念含义的不同理解,既可能影响其变量确定,也可能影响其成果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运用。
主要参考文献
Anil Arya,Jonathan C.Glover,and Shyam Sunder,2003,Are unmanaged earnings always better for shareholders?Account-ing Horizons,17(supplement),111~116.
Christian Leuz,Dhananjay Nanda,Peter David Wysocki.2002.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Nov.
Daniel A.Bens and Steven J.Monahan,2004,Disclosure quality and the excess value of diversific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Vol.42,No.4,691~730.
Katherine Schipper and Linda Vincent,2003,Earning quali-ty,Accounting Horizons,17(supplement),97~100
Paul M.Healy and Krishna G.Palepu,2001,Information asymmetry,corporate disclosure,and the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1,issues1~3,405~440.
Pope,P.,and J.Walker,1999,Internatinal difference inthe timeliness,conservatism,and classification of earn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37(supplement),53~100.
Ray Ball,Ashok Robbin,Joanna Shuang Wu,2003,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6,235~270.
RobertM.Bushman,Joseph D.Piotroski,and Abbie J.Smith,2004,What determines corporate transparenc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Vol.42,No.2,207~252.
Robert W.Holthausen and Ross L.Watts,2001,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1,issues1~3,3~75.
Ross L.Watts,2003,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Accounting Horizons,Vol.17,No.3,207~221.
(《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