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9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对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出具管理建议书,是从事受托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力争达到的理想境界。不久前,笔者接受某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邀请,为其经营近20年的企业进行财务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财务整合方案,以便为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现撇去涉及该企业商业秘密的相关内容,经精心组织、整理后,给出相应的基础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推理与剖析,以期从方法论角度对业界同仁能有所裨益。
案例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相关基础数据
为了便于本文的阐述与分析以及方便读者阅读,现将案例企业的相关数据整理如表1。
为了便于问题的剖析,同时将该案例企业的某关联企业的相关数据整理如表2。
对案例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相关推理与分析
(一)对存货购销状况及其毛利率的分析
由案例企业基础数据的第1行和第3行数据我们不难计算出,案例企业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999年度39.7%、2000年度41.1%、2001年度42.3%、2002年度46.7%、2003年度前10个月50.5%。
对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出具管理建议书,是从事受托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力争达到的理想境界。不久前,笔者接受某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邀请,为其经营近20年的企业进行财务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财务整合方案,以便为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现撇去涉及该企业商业秘密的相关内容,经精心组织、整理后,给出相应的基础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推理与剖析,以期从方法论角度对业界同仁能有所裨益。
案例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相关基础数据
为了便于本文的阐述与分析以及方便读者阅读,现将案例企业的相关数据整理如表1。
为了便于问题的剖析,同时将该案例企业的某关联企业的相关数据整理如表2。
对案例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相关推理与分析
(一)对存货购销状况及其毛利率的分析
由案例企业基础数据的第1行和第3行数据我们不难计算出,案例企业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999年度39.7%、2000年度41.1%、2001年度42.3%、2002年度46.7%、2003年度前10个月50.5%。
由此可以断定,该案例企业的产品销售毛利率很高,表明产品的附加值相当可观。由案例企业基础数据的第2行和第4行的数据,我们不难推理出,各年度的存货采购金额分别为:2000年度822万元、2001年度779万元、2002年度1311万元、2003年度前10个月1231万元。进一步分析可知,2000年度至2003年度前10个月平均而言,年度存货采购金额占销售成本的比例为69%,表明该企业销售活动主要靠采购活动来支持,同时有近3成的销售业务是在处理积压的存货,应该说企业的购销活动基本是正常的。
(二)对存货周转情况的分析
通过案例企业基础数据的第2行和第4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得出,该企业的存货周转情况分别如下:2000年度4.65年/次、2001年度4.49年/次、2002年度3.77年/次、2003年度前10个月3.41年/次,4个年度的平均值为4.08年/次。同时,通过案例企业基础数据的第4行和上述分析推理得出的各年度的存货采购金额,我们又可以推理得出各年度的存货沉淀金额(用各该年度期末存货金额减去各该年度的存货采购金额)分别为:2000年度6040万元、2001年度5450万元、2002年度4618万元、2003年10月末4503万元,即保守估计有4500万元左右的存货处于沉淀状态。通过这两组分析推理得出的数据并结合上述分析推理得出的各年度存货采购金额,我们可以作出判断:该企业的存货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即要么存货积压严重,要么存货严重盘亏不实。
带着这一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经过与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谨慎沟通,并通过询问该企业的财务人员,笔者终于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该公司由于决策失误盲目生产了某类产品,成本价值2000余万元,处于积压状态。笔者在该企业的仓库中目睹了该类堆积如山的存货;此外,该企业在前些年销售处于顶峰时期,由于运输途中丢失以及销售人员携货潜逃,经销部门销售款坐支等管理失控的原因导致存货严重盘亏,后经该企业多年来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推断,盘亏金额估计在2000万元以上。这样笔者对存货状况的推理判断完全得到了证实。
从企业管理角度而言,对于积压的存货,只能通过竭尽全力的促销手段尽量加以消化,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而对于盘亏的存货,由于该企业的董事长表示不再追究,从财务处理的角度而言,笔者只能提出通过适当人为降低销售毛利率的方式予以适当的消化,并视税制改革的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报请相应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的方式予以解决。为此,企业应通过“进项税转出”的方式补缴相应的增值税340余万元,当然在此过程中企业也同时可以获取减少缴纳所得税300余万元(该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15%)的好处。总之对于事实上已经盘亏的存货,采取积极应对的心态在争得主管税务机关批准的情况下予以解决,比起被动地久拖不决来说不失为上策。
通过上述同样的方法,我们也不难计算出,该案例企业的关联企业各年度的产品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999年度58.78%、2000年度63.5%、2001年度64%、2002年度62.3%、2003年度前8个月62.62%,表明该产品的毛利率也非常高。该关联企业各年度的存货周转情况分别为:2000年度2.06年/次、2001年度2.44年/次、2002年度1.91年/次、2003年度前8个月2.42年/次。各年度存货沉淀的金额分别为:2000年度396万元、2001年度459万元、2002年度385万元、2003年前8个月503万元。这两种情况与该案例企业存货状况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表明存货营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征是完全一致的。经考察后证实,该案例企业的商品恰恰是从该关联企业购进的,该关联企业在该类产品的热销阶段也自行实施了面向市场的直接销售活动。由于管理人员的高度重合,该案例企业在产品销售顶峰之际所发生的管理失控现象在该关联企业也难以避免。
(三)对年度间经营损益情况的分析
但笔者在索取相关资料后发现,该企业对2001年改制过程及改制后2001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情况却是另外一种状况:评估结果的处理,“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两个项目延续2000年末的数额不变,“实收资本”项目按新申请的注册资本4760万元列示,评估后的净资产扣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和后的差额部分,列示在“未分配利润”项目,其金额为-627万元。另外,该企业将2001年度整个年度的经营损益作为改制后实际存续时间仅为两个月的该案例企业2001年度的利润表予以列示。对此,应按常规的处理方法予以调整,即全额删除“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三个项目的原列示净额,将评估后的净资产数额扣除“实收资本”4760万元后的差额2255万元列示在“资本公积”项目中。2001年度的利润表应按该年度11月和12月两个月份的实际经营情况反映,并根据这两个月实际的经营损益情况,列示2001年度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数额。事实上,尽管该案例企业在其2001年度的资产负债表中,将“未分配利润”项目的金额列示为-1302万元,但税务部门在课征该企业2002年度的所得税时,并未承认其报表中所列示的未弥补亏损的数额,而是仍按该年度的实际经营损益征收了所得税。
(四)对关联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的分析
从该案例企业基本数据的第8行,我们可以看到,其各年度末的应付账款余额分别为:1999年度9149万元、2000年度9154万元、2001年度8874万元、2002年度8930万元,2003年10月末8290万元,年度间起伏变化不大。如果将该案例企业各年度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各该年度末的应付账款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按各年度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水平来计算,偿还各该年度应付账款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32.8年、6.08年、3.55年、5.54年、5.81年,其中后4个年度的平均数为5.25年。看来该企业要偿还从关联企业购货所形成的应付账款平均要在5年以上。据了解,该案例企业的主管税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该现象,在目前“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大背景下,税务部门随时可能以应付账龄在3年以上为由,按视同所得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从该案例企业关联企业基础数据的第8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年度末“其他应收款”余额分别为:1999年度15419万元、2000年度16589万元、2001年度16727万元、2002年度17702万元、2003年8月末16371万元。据悉,这些“其他应收款”绝大部分发生在关联企业之间,该企业的税务主管部门曾倾向性提出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水平换算成银行存款利息所得,并以此为依据征收企业所得税。
既然关联企业之间形成的往来款在近期内难以通过货币资金方式予以结清,同时双方又均面临潜在的增加纳税的风险,笔者认为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予以解决。为此,可考虑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将该案例企业增资扩股,即将关联企业对该案例企业的应收债权转化为长期股权投资,借此来了结久悬未决的往来款项问题,同时合理规避潜在的增加所得税的纳税风险问题,为双方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经过笔者认真计算后发现,将该案例企业关联企业中应收债权中的1.5亿元转化为对该案例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后,既解决了绝大部分关联企业之间的往来款挂账问题、合理规避未来的纳税风险,又不违背公司法中有关企业对外投资的最高数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50%的限定标准。此举可谓一举多得,相信能够得到该案例企业管理层的采纳。
总之,利用财务报表相关项目之间固有的逻辑勾稽关系,计算出相关的财务指标数值,加之日常从事业内活动所积累的执业判断经验,就能够准确地把握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呈现出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6期 马永义 姜泽清/文)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