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4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2003年,保险行业财务会计工作在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宗旨指导下,以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为核心,克服了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夯实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偿付能力风险,积极进取,努力开拓,为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全面参与重组改制和上市
2003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三大国有保险公司的重组改制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并在年底以前全部顺利完成。其中,改制完毕的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成功地实现了海外上市。三家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的完成,突破了多年来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的海外上市以及中国再保险集团在子公司组建中引进外资,拓宽了保险公司的筹资渠道,增强了资本实力、提高了偿付能力、优化了资本结构,为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占我国保险业三分之二市场份额的国有保险公司的这次转变中,公司财务会计部门全面参与了重组改制工作。配合中介机构完成了重组改制方案设计、尽职调查、清产核资、资产划分、评估、股份转让、资产产权转...
2003年,保险行业财务会计工作在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宗旨指导下,以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为核心,克服了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夯实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偿付能力风险,积极进取,努力开拓,为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全面参与重组改制和上市
2003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三大国有保险公司的重组改制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并在年底以前全部顺利完成。其中,改制完毕的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成功地实现了海外上市。三家国有保险公司重组改制的完成,突破了多年来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的海外上市以及中国再保险集团在子公司组建中引进外资,拓宽了保险公司的筹资渠道,增强了资本实力、提高了偿付能力、优化了资本结构,为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占我国保险业三分之二市场份额的国有保险公司的这次转变中,公司财务会计部门全面参与了重组改制工作。配合中介机构完成了重组改制方案设计、尽职调查、清产核资、资产划分、评估、股份转让、资产产权转移等工作;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前3年及重组基准日时点的财务报表分别按照国内会计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和账务调整;配合不动产评估公司开展了土地出让金的审核工作,保证了股改过程中的业务、资产和负债的顺利划转,为公司重组、上市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实现海外上市以后,按照上市地监管的要求,改造建立了相应的财务报告体系,规范了公司的会计核算,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体系,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了公司的竞争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与此同时,伴随着上市步伐的加快,平安保险、新华人寿等公司的财务会计部门也全面参与了本公司的上市审计、精算评估、资产评估和尽职调查等工作。平安保险建立了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告体系,在编制国内财务报告的同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口径编制财务报告,财会规则进一步与国际化接轨。
二、深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集中
2003年,各保险公司牢固树立效益理念,通过完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和管理手段创新,进一步推进了全面预算管理。例如:中国人寿进一步细化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分类分级的绩效考核办法,重点加强了营业费用的预算管理,突出了费用预算的全面性和具体性。公司还加强了对预算执行的事中监督、调控和事后的考核,对各级公司调整业务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太平洋保险的作业预算管理理念已初步体现在产、寿险预算管理工作中,在产险分险种、寿险分渠道核算的基础上利用作业成本法理念完善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逐步推行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分开编制预算的方法。公司还建立了预算执行状况的月度分析制度,发挥预算管理的动态监控和预警作用。与此同时,公司建立了包含精算在内的财务管理体系,发挥精算技术对预算管理的支持作用;平安保险实施以标准费用率为基础的预算分配方法,建立了“三年规划+年度预算”标准流程,进一步完善了经营考核指标;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采用矩阵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完善分险种核算体系,公司以险种为单位建立利润中心,并对每一利润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细致的预算,据此进行业绩考核。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降低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成本,提升了公司财务管理水平,降低了财务风险,并促使公司积极地调整业务结构,实现保险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继续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资金集中运用的管理模式下,各保险公司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再造财务管理流程,强化财务垂直和集中管理体制,加强财务管控力度,增强风险防范能力。2003年,平安寿险在部分机构进行了财务集中的试点,并在杭州进行全省集中收付的试点,公司还制定了二级机构个险、团险、银行保险的财务集中方案,实现财务组织和人力资源的共享;平安产险也完成了财务集中的可行性论证,并制定了同城财务集中方案;平安保险集团的物料采购工作已经全面进行ISO质量标准,步入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阶段。中国人寿制定了《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在全系统实行大宗物品集中采购,有效地降低了公司成本。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供货商选择制度及标准的采购控制流程,确保公司所有物品的采购和服务的需求都以公开、公平和有效的方式进行。
三、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控风险
2003年,各公司都不断加大投入,在改善财务系统信息化、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保证股改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国人寿在原有财务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股份公司财务系统的改造与升级,进一步完善了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费用管理与其他相关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财务分析系统的建设,定期对财务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为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平安保险Oracle财务系统总账模块和固定资产模块在集团全系统内成功推广应用后,又成功地在集团全系统范围内推出并实施了采购模块、应付模块和项目管理模块。这些模块的成功应用,使平安保险的预算管理与费用支出、物资采购、会计核算、资金支付达到了有效的结合。平安集团还开发使用了预算编制系统,大幅度提高预算编制体系的运作效率,同时积极推广“银行实时代收付”项目,开发电话交费形式,提高收款与支付效率,减少资金在途成本,提高资金的安全。新华人寿公司高度重视财务新系统建设,在选型、培训和二次开发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最终选用SAP系统,并选定IBM公司负责项目实施,确保新财务系统的成功运用。财务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公司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四、加强偿付能力制度建设,创新监管方式
2003年,中国保监会加强财务监管力度的同时,寓监管于服务,在行业财会制度建设、政策协调、偿付能力制度建设和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现了监管方式的创新。
为了促进保险业加快发展,保监会积极改革和创新,支持、推进了保险公司重组改制和上市工作,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和财政、税务等部门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沟通,对保险行业的会计、财务和税收政策进行了协调,如保险公司改制时的税收政策、新型寿险产品的税收政策、所得税的征缴方式、应收保费的营业税问题、保险营销员的税收问题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为保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和偿付能力充足,保监会起草了《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于保险公司科学计提准备金、稳健经营起到了推动作用。
根据市场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监管的需要,保监会在对公司年度报告、偿付能力报告的编报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不断完善财务分析技术手段和监管手段,加强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审核、分析力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动态跟踪,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公司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在支持行业发展的同时注意防范、化解偿付能力风险,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以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为核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制度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03年,保监会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以下简称1号令),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框架开始建立,保险监管向市场化、国际化和专业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与此同时,一方面保监会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建立了公司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和精算责任人共同签字的偿付能力报告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另一方面保监会启动了一系列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的制定工作,逐步对1号令进行细化,并对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和部分新增资金运用形式的认可发布了问题解答。年底,发布了《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和计算机软件》的征求意见稿,对1号令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即对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和计算机软件实行分类认可,以负债(准备金)作为挂钩基础来确定不同业务性质保险公司的资产最高认可金额等。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制定工作的启动和顺利开展,为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是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框架建设的重要开端。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务会计部供稿 栗利玲执笔)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