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3年12月15~20日,财政部在云南大理举办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国香港会计师公会、国际会计与审计协会、美国财政部、中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国内外相关部门和机构的代表近200人参加了研讨会。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到会并讲话。
冯淑萍认为,中国的会计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进行,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会计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模式的转换,在会计标准建设的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中国会计改革下一阶段将致力于建立与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模式。
在谈到中国会计法规体系时,冯淑萍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会计新业务、新问题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抓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抓会计监管落实,努力促进中国会计法规建设和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经过20多年,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努力,中国已经...
2003年12月15~20日,财政部在云南大理举办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国香港会计师公会、国际会计与审计协会、美国财政部、中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国内外相关部门和机构的代表近200人参加了研讨会。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财政部部长助理冯淑萍到会并讲话。
冯淑萍认为,中国的会计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进行,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会计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模式的转换,在会计标准建设的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中国会计改革下一阶段将致力于建立与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模式。
在谈到中国会计法规体系时,冯淑萍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会计新业务、新问题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抓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抓会计监管落实,努力促进中国会计法规建设和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经过20多年,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支持的会计法规体系,将会计标准建设纳入到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在谈到中国会计标准体系建设与进展时,冯淑萍指出,中国会计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在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会计环境前提下,除了与中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中国实际的情况之外,努力促使中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会计改革循序渐进,采取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这一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第二步,建立并完善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标准体系。
在谈到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基本态度时,冯淑萍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会计国际化和国际会计趋同是大势所趋。促进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与趋同,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降低资金成本,促进国际资本的健康流动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这不仅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益,而且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也很有帮助。因此,中国会计改革的方向只会顺势而为,积极促进中国会计与国际准则的协调和趋同。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分别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目标、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当前的议题、政府会计、会计教育与培训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研讨会带来了会计国际协调与发展的新知识、新思路和新动向,有利于推动与促进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以及会计国际协调事业。
(财政部会计司供稿 孙丽华 崔华清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