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5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石化集团)紧紧围绕效益、成本、投资、减员分流目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外拓市场,内降成本,努力夯实各项财会基础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财务目标和工作任务。
一、经济效益实现预定目标
2001年,石化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36.62亿元,同比减少176.41亿元,下降4.88%;实现利润170.86亿元,同比减少60.19亿元,下降26.05%;实现净利润24.66亿元,同比减少34.87亿元,下降58.58%;实现利税总额504.45亿元,同比减少54.65亿元,下降9.77%。其中:石化集团控制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43.47亿元,比上年下降5.76%;实现利润216.51亿元,比上年减少16.52%;石化集团非上市部分(以下简称非上市部分)实现销售收入1144.81亿元,同比增加94.51亿元,增长9%;亏损45.59亿元,扣除财政退返所得税补贴50.13亿元,实际亏损95.72亿元,同比增加25.6亿元,亏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消化减员费用50.04亿元和进一步调减了关联交易收入。
二、成本费用基本得到控制
2001年,石化集团在规范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对成本费用预...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石化集团)紧紧围绕效益、成本、投资、减员分流目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外拓市场,内降成本,努力夯实各项财会基础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财务目标和工作任务。
一、经济效益实现预定目标
2001年,石化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36.62亿元,同比减少176.41亿元,下降4.88%;实现利润170.86亿元,同比减少60.19亿元,下降26.05%;实现净利润24.66亿元,同比减少34.87亿元,下降58.58%;实现利税总额504.45亿元,同比减少54.65亿元,下降9.77%。其中:石化集团控制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43.47亿元,比上年下降5.76%;实现利润216.51亿元,比上年减少16.52%;石化集团非上市部分(以下简称非上市部分)实现销售收入1144.81亿元,同比增加94.51亿元,增长9%;亏损45.59亿元,扣除财政退返所得税补贴50.13亿元,实际亏损95.72亿元,同比增加25.6亿元,亏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消化减员费用50.04亿元和进一步调减了关联交易收入。
二、成本费用基本得到控制
2001年,石化集团在规范企业成本费用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对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分析、控制和考核。各企业也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普遍加大了成本费用控制力度,通过细化、量化成本项目构成,分解落实内部责任单位和责任部门的任务,使各项成本费用基本得到控制。
股份公司全部成本费用2727.35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成本2379亿元,营业费用125.37亿元,管理费用150.26亿元,财务费用36.39亿元,勘探费用36.33亿元。全年实现降本增效22.81亿元,比年初降本增效目标21.9亿增加0.91亿元。非上市部分全部成本费用1274.8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成本1046.83亿元,营业费用18.87亿元,管理费用176.67亿元,财务费用32.51亿元。总成本费用同比降低14.3亿元,实现了同比降低1.55%的目标。
三、资金与债务管理工作有所加强
石化集团根据重组改制后企业管理体制的变化,上市部分和非上市部分实行了不同的资金管理办法。石化集团公司针对非上市部分两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自2001年起在集团公司内部全面推行了资金预算管理和银行借款规模控制制度。集团公司定期召开非上市单位资金预算工作例会,平衡资金收支情况,适时调整集团总部和非上市单位的资金收支计划,在此基础上从严核定非上市单位银行借款控制规模,规范银行借款和对经济业务担保的报批程序和手续。各企业在资金预算和借款控制规模范围内,认真做好资金、债务管理工作。到2001年末,集团总部及所属非上市企业长短期银行借款余额为809.35亿元,其中集团总部441.60亿元,非上市单位合计367.75亿元,均控制在集团公司的年末银行借款控制规模之内。2001年,集团公司总部及各非上市企业为推进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工作的顺利开展,共筹措并支付减员分流资金148.52亿元。
股份公司对各分、子公司的资金进一步加大了集中统一管理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加强了银行账户和存款限额管理工作。首先,通过对银行账户进行清理,并核定各企业本部基本结算账户,使各企业本部账户和基层账户大幅减少。其次,总部对各企业本部银行存款核定存款限额,通过与银行签订的资金汇划协议,企业超限额资金上划到财务公司,总部实现了直接对各企业本部银行存款实行监控,及时调控。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内部转账统一结算工作。结算范围从2000年的管输和进口原油、汽煤柴油,扩大到2001年的航煤、物资采购和部分企业互供料,结算金额和结算资金的进出总流量都大幅增加。同时通过石化财务公司提供结算贷款,及时注入资金,积极办理票据结算,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企业之间的资金拖欠问题,加快了资金的周转,节约了财务费用。三是进一步完善了短期贷款统借和集中管理的机制。首先,加强了短贷授信额度管理,企业必须在核定的银行和额度内开展相关借贷和票据业务,总部和各银行总行协同控制。其次,分公司和全资子公司的短期贷款全部由总部统借,短贷余额和存款余额同时下降,并且银行提供给股份公司的短期贷款利率总体上在半年期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降了8%。四是实行按月和按工程财务完成工作量安排资金,确保了投资资金的需要。同时,在加强资金集中力度的基础上,首次适度地对部分分公司、全资子公司补充了流动资金25亿元,进一步减少了部分企业的债务,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股份公司通过资金集中统一运作和管理,2001年年末现金余额比年初下降182.80亿元,短贷下降127.39亿元,财务费用比上年减少12.47亿元。同时,通过加大应收账款的清欠力度,应收账款由年初的126.87亿元降低到年末的107.92亿元,其它应收款降低3.62亿元,坏账减值准备下降4.78亿元,这些都为实现股份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奠定了基础。
四、资产管理工作大有改进,成功发行A股并上市交易
2001年,石化集团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有了较大改进。石化集团公司制定下发了《集团公司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集团公司和直属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权限和责任,规范了资产管理的程序和办法。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石化集团组织所属企业开展了国有资产产权重新占有登记工作。在企业上报登记的2789户法人中,获得财政部审查通过,完成重新占有登记的企业达1224户,通过率为44%。与此同时,根据财政部的要求,石化集团选择了6户所属企业开展了内部效绩评价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初步建立起了适合石化集团非上市部分业务特点的效绩评价指标体系。
石化集团于2001年8月对非上市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清查,清查基准日为2001年6月30日。经中介机构审计确认,共查出不良资产和损失348.22亿元,其中根据行业会计制度规定确认的资产损失为80.06亿元,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确认的资产损失为268.16亿元(包括计提的八项减值准备263.04亿元和以后会计期间不再受益而应当转销的递延资产和无形资产等5.12亿元)。通过这次资产清查,基本上摸清了石化集团非上市部分的家底,为石化集团争取国家政策处理不良资产和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条件,为非上市部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做好了准备。
2001年,石化集团加强了国家授权经营土地及房产的管理。集团公司制定了《集团公司土地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土地房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统计报表制度,加快了石化集团整体重组改制涉及的土地和房产的变更登记工作。到2001年末,国家授权石化集团经营的土地已有85%办理了变更登记,石化集团公司投入石化股份公司的房产已有60%办理了权属变更登记。
2001年,石化集团公司控股的石化股份公司于7月16日在境内发售了28亿股A股,共融资118.16亿元,扣除发行费实际融资116.16亿元,并于8月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交易。发行A股后,石化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为:石化集团占55.06%,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占22.36%,H股占19.35%,A股占3.23%。石化股份公司利用发行A股筹集的资金收购了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新星石油公司的油气主业。根据收购协议,新星石油公司净资产为32.84亿元,石化股份公司的收购价格为64.46亿元,扣除审计评估的中介费用2.15亿元、上缴国家社保基金11.62亿元,石化集团出售新星石油公司的净收益为17.85亿元。
2001年,根据财政部产权关系划转文件,石化集团完成了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的产权关系划转工作。同时,石化集团还完成了青岛石油化工厂和杭州炼油厂的资产接收工作。
五、关联交易进一步规范
2001年,石化集团进一步加强了上市部分与非上市部分之间关联交易的管理与协调,以确保关联交易的公正、公开和透明。2月份,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制定下发了《关联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对关联交易的内容、范围、分类以及价格的确定原则、程序等问题,作出了解释和规定。3月份,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解决目前关联交易存在问题的若干规定》,对关联交易协议的签订内容、文教卫生及社区服务费用的支付标准、互供产品价格及费用、水电蒸汽供应价格、储运设施劳务及杂费收费标准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9、10月份,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还多次组织联合工作组,对有关企业上市与非上市之间的关联交易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并召开了部分企业关联交易协调会。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问题,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在11月份又下发了《关于纠正部分企业关联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个别单位关联交易中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使关联交易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六、成品油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
2001年,在国务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国家计委于2001年10月17日正式制定新的成品油价格接轨办法,明确规定成品油价格接轨由过去的与新加坡市场一地挂钩改为与新加坡、纽约、鹿特丹三地挂钩,调价日期也基本确定为调价月的1日。新办法更加体现了成品油定价的国际化、市场化,有利于调动生产企业增产柴油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自主权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七、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1年,石化集团分四批在非上市企业推广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到12月底,除新星石油公司外,其他非上市企业多数已推广到二级单位。石化股份公司对各分、子公司的账务处理、报表填报、固定资产核算等工作通过电算化软件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并在股份公司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同时对炼化企业的成本核算电算化也进行了统一和规范,并在炼化企业内进行了推广,为石化集团全面实施ERP系统打下了基础。
八、认真开展《会计法》执法检查,不断加强财会制度和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会计法》,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石化集团按照财政部的部署,于2001年5月开始,组织所属企业开展了《会计法》执法情况的自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又选择了8户非上市企业和石化股份公司的12个分、子公司,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重点抽查。从检查的情况看,被检查单位在执行《会计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对此,石化集团公司要求被查企业立即整改,并在2001年石化集团财务决算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情况通报。
与此同时,石化集团进一步加强了财会制度和队伍建设。集团公司制定下发了预算、资金、资产、收入、成本费用、土地等财会管理制度,股份公司也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办法。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还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各自的内部会计核算办法进行了修订。同时还加强了财会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各类财会业务培训班11期,培训财会人员2400余人。此外,对企业财务负责人加大了考核的力度,建立了企业总会计师年度述职报告制度。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财务计划部供稿 周广平执笔)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