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当前位置:首页 > 厅局长论坛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管华:展现财政担当  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时间:2023-10-11
作者: 江苏省常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管华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19期

展现财政担当  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江苏省常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管华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江苏省常州市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做好财政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常州市各级财政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升推动现代化宏伟蓝图变为可观可感美好现实的过硬本领,奋力干出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多维发力,促进财政收入量增质升


以稳进有度的行动、乘势而上的干劲、科学合理的方式抓好税基税源建设、财政收入组织,确保圆满完成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的目标。一是打好培财增收“活算盘”。确保积极的财政政策精准落地见效,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快良性循环发展,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巩固基础税源。服务“532”发展战略,做好各项政策兑现保障,推动制造业绿色升级增效能,支持做大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规模,壮大优质税源。二是打好强化征收“硬算盘”。完善财税库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关键领域、重点行业、重要市场主体监测分析,健全多部门、多层次协同治税,实现非税收入电子票据市、区、镇(街道)三级全域部署,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三是打好向上争引“巧算盘”。奋力抢抓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政策“窗口期”,提前谋划做好项目储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运用政策性工具撬动社会性资本联动投入,全力保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聚焦效能,统筹资源提升支出强度


聚财力与调结构并行、促发展与保民生并重、稳改革与守安全兼顾,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强化财政资源统筹、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一是统筹财政资源,在配置上增效能。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强化“四本预算”统筹衔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促进财政资源在各领域的合理高效均衡配置。二是优化支出结构,在保障上增效能。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分配机制,坚持集中财力支持稳增长、促发展、兜底线、防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和长远,结合实际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统筹安排支出。始终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严控“三公”经费等支出规模,腾挪宝贵资源到紧要处、关键处。三是提高支出效率,在管理上增效能。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优化动态监测、通报反馈、分类处置机制,严防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强化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抓实目标编审促进管理前移、扩面研究指标模版拓展标准范围、深化绩效与预算分配挂钩机制强化结果应用。


稳中求进,巩固增长势头稳步向前


一是坚定民企发展信心。进一步落实好惠企纾困政策,着力构建“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就近能办”为主要内容的政务服务体系,切实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在用工、融资、出口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坚定发展信心、降低经营成本。牢牢把握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鼓励支持广大企业家发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政企同心全力拼经济。二是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好企业创新主体,贯彻落实“创新20条”“产业30条”等政策,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提升研发平台、合作园区载体能级,全力打造长三角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等多层次研发平台。深化“揭榜挂帅”机制,强化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让更多的“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三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建立健全“内外资统筹、部门联合、市区联动”的全要素招商机制,加快招引一批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和专精特新项目。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和全周期服务,复制推广“拿地即开工”、桩基先行施工、联合竣工验收等创新举措。把握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专项债等机遇,推动更多优质项目纳入国家、省项目清单。四是大力挖掘消费潜能。促进能消费、敢消费。以夯稳就业形势、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提高普惠性社会保障等手段,稳定居民增收基础,激活消费信心。促进愿消费、多消费。对专项领域、重要环节给予适当补贴支持,实现需求端、供给端同步引导扶持,拓宽新能源汽车、文旅休闲、养老服务等消费领域,释放消费潜能。五是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积极鼓励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大力支持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光伏等优势产业出口,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鼓励企业境外上市、返程投资,力争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外资占比达65%左右。


破圈突围,奋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


以产业为基、“两湖”为核、交通为先,扎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重塑城市发展格局,助推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一是打造“新能源之都”凸显产业优势。制造业是常州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新能源产业则是常州锻造发展优势的“制胜之道”和“独门绝技”。要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争创独角兽、单项冠军,打造链主企业、旗舰企业,形成峰峦如聚的产业胜景。锚定新能源之都建设,加力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多元化金融服务赋能并举,助力实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资本市场市值“两个万亿”目标,构筑国际化智造名城常州新地标。二是推进“两湖”创新区加快成势成形成城。紧扣“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定位,深化道路交通、市政基础、重点片区和乡村专项规划,清单化推进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加速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集中力量建设总部经济区,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总部基地、楼宇经济集聚高地。大力引进建设国际社区、学校和医院,建好高品质生活平台,进一步彰显“国际范”、提升吸引力。三是发挥交通先导作用奠定枢纽地位。扩大米字交汇优势,加快形成“三纵四横”高铁网、“三主五辅”铁路客运枢纽、“三环19射”高速公路网、通江达海高等级航道网,聚焦提升综合交通体系覆盖广度、通达深度和连接速度,推进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参与并融入周边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现代化建设。


江山为重,共享发展成果普惠全民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探索生活富裕富足、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精神自信自强的共同富裕常州路径。一是提升公共服务质效。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卫生健康领域,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推进大病保险市级统筹实施落地,完善多重医疗保障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提升文旅发展软实力与硬支撑,促进“两湖”文旅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二是兜牢就业创业底线。坚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保障“青春留常”资助需求,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提升援企稳岗提技能政策实效。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力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三是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促进“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住有乐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资金的统筹使用,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围绕“三农”发展主要任务重点突破。四是抓好“一老一幼”服务。推进“常有颐养”,重点提升基本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力度。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稳步推进“常有善育”工作,提供积极生育支持。五是筑牢安全发展堤坝。落实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绘好“生态画卷”。加大安全生产领域资金保障力度,完善储备粮等保障机制。


系统谋划,持续提升改革管理水平


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坚持一体化布局。出台制度推进分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逐步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与区财政关系。深化“数字财政”建设,推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贯通至乡镇、功能拓展至更多模块,促进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告“一张网”协同。二是坚持效益性优先。建立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机制,完善重大政策、项目绩效评估,健全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全面绩效管理融入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全过程。开展信保基金业务合作银行绩效考核、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绩效评价等,运用奖惩机制,提高政策效能。三是坚持标准化管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和标准建设,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化建设,研究探索党政机关物业管理服务定额标准,构筑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宽领域多层次支出预算标准体系。出台轨道交通成本规制方案,探索更优“轨道+公交”财政补贴模式。四是坚持长效化机制。今年2月,于全省率先出台《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盘活国有资产实施办法》,要用好政策全面优化资产配置、促进盘活利用,提升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五是坚持规范化建设。加快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覆盖至社会代理机构,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扩面至全部票种。推进规范化基层财政建设,促进基层财政加快改革、创新发展。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提升财政治理能力。


坚守底线,防范风险维护稳定环境


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坚持系统观念,高度警惕各类风险的关联性、传染性,切实“平衡好财政、防范好风险”,促进全市经济行稳致远。一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全面压实债务管控主体责任,及时分解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强化“全口径”实时监测,完善债务考核指标,形成债务风险防控闭环体系。加强经营性债务管控,优化债务结构持续压降成本。二是防范保障运行风险。做好“三保”预算安排,依托“数字财政”深度布局,推动财政运行情况常态化分析,及早捕捉潜在运行风险。提升库款保障能力和财政性资金调度能力,精准计划月度用款,加强库款动态调控。加大跨年度统筹平衡,合理调度使用预算稳定调节资金。三是防范财经领域风险。建立健全财会监督机制,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加强与各类监督贯通协调,配合做好各项巡视巡察、审计检查,补足薄弱环节,严肃财经纪律。加快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推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提高财政业务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李艳芝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