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湖南湘潭:改革先行 监管加力 筑牢全域风险管控“防火墙”
近年来,湖南省湘潭市财政局始终锚定“蹚出一条激活资产、重组债务、资产负债表不断优化的新路子”总体目标,围绕公共服务回归公益、公益回归财政、财政回归平衡;产业发展回归竞争、竞争回归市场、市场回归效率的“两条线三回归”理念,落实“增收节支、降本增效、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基本方针,基本构建以“预算监管、债务管控、财会监督、专业把关”为框架的财政风险管控体系,在防范化解风险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新成效。
改革破局,全面缓释财政保障风险。在支出端重组,重组结构、重组机制。推动出台“财政改革十条”措施,预算理念、机制、流程不断健全。始终坚持零基预算理念。全面取消市直专项资金安排,彻底打破预算切块和基数依赖,以事定钱、钱随事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所有支出安排先定规划、政策,后定项目、资金。始终坚持统筹资金办大事、要事、急事。建立大事要事依次序、分层次保障机制,构建项目清单库。以“重大部署、财源建设、事业发展”为保障顺序,采取四层级差异化保障模式,集中力量保基层“三保”、保付息、保重大部署资金安排。始终坚持将过紧日子作为长期方针和习惯。出台进一步过紧日子十条举措,建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评估制度,实施保障性与建设性支出分类管理,从人员、运转、挖潜、效益等维度构建量化指标,并将评估结果与预算安排相衔接。在收入端激活,激活增量、盘活存量。增量方面,聚焦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抢占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制高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产业—科技—金融”高水平循环,产业发展成蓬勃之势,全市工业税收占比超过45%,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存量方面,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用、售、租、融”处置盘活国有“三资”。以信息化带动加油站零售业税收增长24%,开展近十年房地产行业土地增值税清算成本扣除标准制定,千方百计堵塞征管漏洞,防止跑冒滴漏。
长短结合,全面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按照“非标债务标准化、隐性债务显性化、全口径债务低息化”的策略打法,推动化债工作迎来拐点。一方面,锚定优结构、降成本两大目标,通过银接非银、银行合围,放大隐债置换效果,市本级债务穿透后银行资金占比达90%以上利息支出减少40%以上。另一方面,设立预决会、严格执行上级财政开工核准制和国有平台公司债务联网监督、违规举债和虚假化债纪检监察专项整治“三道防线”,对所有政府性投资项目实施上级财政开工核准,累计暂缓、叫停政府性投资项目金额超百亿元,深入开展政府性融资领域违规获利清查追缴专项活动。下一步,将加快建立全市化债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债务成本管理机制,全域启动债务预算编制,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升级。
全盘谋划,全面监管财政运行风险。加强顶层设计,全域同步、全线推进。着眼于横向联动。打造“1+6”财会监督制度体系,强化对预算管理、财政收支、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监督。建立财会监督协调工作机制,巡、纪、财、审“四轮驱动”,互促互补。着眼于纵向贯通。坚定不移实施县市区(园区)财政运行风险监控。以“两审查三监测”举措为核心,实施对县级财政预算、政府性投资项目审查,收入质量、库款资金、政府性债务监测,打通预算一体化系统权限,成功实现市对县(市)预算执行实时监控和大额资金调拨事前审批。着眼于靶向聚焦。构建“链条+闭环”的监督结果运用模式,建立财会监督信息资源库,开展多轮次财会监督专项行动,以“数字+”推动征管、采购、评审方式换挡升级。
把关守口,全面阻击财政风险蔓延。2022年以来,推动市委组织部出台《加强全市财政系统干部专业能力建设》政策文件,把牢各级财政干部任用、审核、评估“三个关口”。一是把牢班子任用关。将县市区财政部门班子成员的自身学历、任职经历、专业能力作为干部使用的必要条件。实行“专业资格准入”制度,班子成员需具备财政、审计、金融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背景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以及3年或5年以上财政业务工作经历,且具备较强的管理履职能力。二是把牢任前审核关。首次对县市区财政部门班子任免实行预审备案制度,由市级财政、组织部门履行“双审核双备案”前置程序,正职任免由组织部门预审,财政部门终审;副职任免报组织、财政部门备案。目前,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班子成员已经基本按要求配备到位。三是把牢综合评价关。建立健全县市区(园区)财政班子专业能力评估机制,每年末开展县市区(园区)财政班子专业能力评估,从班子成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任务落实等维度,以班子自评、绩效考评、谈话了解、综合评分等方式,形成县市区(园区)班子履职评价报告,作为继续任用、调整的依据,以财政干部队伍专业化把牢风险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