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实践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打造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新高地

2021/03/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2020年9月,按照中央和云南省、丽江市决策部署,永胜县整合资源,在县、乡镇、村三级试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近期,笔者对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活动供给和群众需求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开办“翠湖夜校”,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


农村文明实践仍需加快补齐短板,需求和供给存在缺口

“软件与硬件不同步”——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阵地作用有待增强。三川镇是永胜北片区的经济重镇,田园风光优美、产业基础扎实、边屯文化厚重,辖19个村委会14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6.3万人,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万元,在永胜县具有典型意义。截至2020年12月,三川镇共投入财政资金30余万元,改建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个,相关工作制度、组织架构、志愿者服务队名单已挂牌上墙。以翠湖村为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有乡村“五大振兴”工作室和农村“领头雁”培育中心,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供了良好条件。调研发现,精心打造的村级文明实践场地,虽然硬件设施完备,但却难以看到活动者的身影。与县区文明实践活动掀起热潮相比,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显得有些“门庭冷落”。究其原因,“重硬件、轻软件”导致高质量活动供给不足是制约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处于“试运行”阶段,存在活动形式不够创新、内容不够丰富、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的问题。据西湖村、三友村村干部反映,能够定期结合主题党日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活动,但还未开展文化、教育、科普等其他文明服务活动。另一方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由村党总支书记担任队长,主要村干部担任副队长、分队长,上述人员平均年龄近52岁,学历层次以初中为主,在创新思路、探索实践、专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本领不足的问题,在激励广大群众参与服务、发挥作用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物质与精神不匹配”——农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凸显。2020年,三川镇已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1.3万余元(同比增长11.9%),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三川镇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爱国卫生运动等开展宣传,并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组织成立党员先锋队,扎实推进“诚信自强感恩教育”“村庄清洁”等活动,把文化“送”到农民门口,把文明“种”在农民心头。据调查了解,农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有较高期待,但由于白天忙于农活,参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等活动的时间受到影响,效果也打折扣,其他乡镇也不同程度存在类似情况。翠湖村村民说,希望村里能够利用农闲时间,立足乡村实际,围绕种植养殖、疫情防控、健身体育、乡村旅游等主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更多农民参与,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构建文明实践工作模式,更好满足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如果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继续“空转”,将浪费公共资源、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如何推动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建起来”向“用起来并用出成效”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是开展驻村工作后面临的一项现实课题。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加强群众培训,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民夜校等渠道,深入宣传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以《条例》为遵循,笔者建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翠湖夜校”,搭建“开展党建、培训技能、传播知识、提升文化、服务群众”的平台,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真正用活用好。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积极构建“1+2+N”文明实践模式(“翠湖夜校”+志愿者行动、爱国电影展播+健康教育进课堂、民俗演出等系列活动),探索实现软硬件同频共振、人员队伍和资源平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翠湖夜校”与县融媒体中心合作,采用“线下开讲、线上直播”方式,由财政部驻村选调生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健康科普等主题进行教育培训。目前已开展的8次活动,覆盖了千余名群众,其中高血压防治科普讲座和“情暖冬日”爱心衣服发放志愿活动备受欢迎。学习强国、新华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云南省委组织部也开展了专题调研。


进一步推动农村文明实践提质增效,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理论宣讲。依托“翠湖夜校”,打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宣讲“阵地战”。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通过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把广大农民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丰富文明实践。统筹各类资源,拓展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功能内涵,进一步推动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传统民俗、农家书屋和村规民约的紧密衔接。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教”宣传评比活动,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持续提升乡村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打造志愿铁军。利用“五大振兴”工作室,选聘一批政治觉悟高、实践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的基层党员干部、种植养殖能手、大学生村官等作为大众宣讲团成员,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建设好“扎根在农村”的志愿者队伍。推动农村志愿服务队与县区、企业、学校志愿队的合作,丰富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构建广泛联系、相互支持的网络。

精准服务群众。深入基层调研,摸清农民群众学习培训的实际需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健康促进行动,促进满足农民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激发其参与文明实践的内在动力,在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引领群众、凝聚群众。 

责任编辑  刘慧娴  陆安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