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欣兰 许安迪 王金凤 来源:《财务研究》2024年第6期
王欣兰 许安迪 王金凤
摘要:2024年7月1日,新修订的公司法正式施行,其中有关职工董事设立范围的条款发生了变化。本文选取2009~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通过逐年匹配并筛选出包含职工董事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上市公司设立职工董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中的机制与效应。研究发现,职工董事可以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但对应计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和管理者短视在职工董事与真实盈余管理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员工关爱文化、风险容忍度和董事会多样性在其中发挥了调节效应,职工董事主要影响真实盈余管理中的生产成本操纵和酌量性费用操控。上述研究结果对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合理规划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决议正确性、保障企业职工权益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职工董事;真实盈余管理;内部控制质量;管理者短视
王欣兰,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许安迪,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金凤,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点击可看大图)
精彩内容摘编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职工董事制度是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手段,是保障职工有效参与公司决策的直接途径。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工董事制度的设立与实施。202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意见》(人社部发〔2023〕2号),其中关于企业创建标准中要求: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公司制企业依法设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2023年12月29日修订、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公司法明确规定,职工人数三百人以上的有限责任公司,除依法设监事会并有公司职工代表的外,其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股份有限公司适用)。这些举措使得职工董事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管理层决策产生更加有效且深远的影响,并最终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因此,实证检验企业设立职工董事的治理效果对实施和发展我国职工董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职工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分担企业经营运作的各项职能,企业得以实现业务发展与盈利增长,并将利润的一部分以薪酬、奖金、福利等形式回馈给职工。职工董事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在管理层和职工之间发挥着信息中介的作用(Fauver和Fuerst,2006),并且职工董事作为董事会中具备特定专业运营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知情监督者,有利于降低由管理者或大股东引起的代理成本(Lin等,2018)。职工董事制度是职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渠道。1993年公司法规定,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国有独资公司适用)。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新增了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可以有公司职工代表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适用),职工董事的设立范围由国有企业扩大到有限责任制公司,但没有做出具体设置规定。2009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职工董事履行职责管理办法》中详细要求了职工董事的特别职责。2023年12月29日修订的公司法,进一步扩大了职工董事的设立范围。职工董事制度的修订成为企业治理结构变革的重要契机。然而,关于职工董事的实践效果的研究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是理论层面的分析,由实证研究得出的大样本结论不足。本文拟对职工董事与公司治理的实践效果展开实证研究,以期为企业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出于迎合监管、谋取私利等机会主义动机,企业管理层可能会通过运用会计方法或真实交易等进行盈余管理(李增福等,2011)。盈余管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影响收益的应计盈余管理;二是通过安排真实交易来操纵现金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真实盈余管理。实施这些盈余管理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是企业高管或股东,而这种管理者短视行为将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王福胜等,2014),并且损害职工的切身利益。盈余管理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增加职工的薪酬不确定性和失业风险(Choi等,2023)。而职工在企业中发挥基础建设力量,往往难以维护自身权益。职工董事的设立为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提供了有效途径,对盈余操纵、舞弊违规等有损职工利益的管理者短视行为具有监督和约束作用,进而可能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以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职工董事设立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聚焦以下两个问题:企业设立职工董事是否会对其盈余管理产生抑制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何种机制发生,又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本文可能存在以下研究贡献:第一,本文对职工董事制度和企业盈余管理两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职工董事制度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第二,丰富了董事会多样性对管理决策的影响研究。现有文献多关注于独立董事、董事个人背景特征等,本文则聚焦于较少被学者关注的职工董事设立,职工董事是董事会中代表职工利益并了解公司实际运营情况的重要组成。第三,拓展了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丰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成果。既有研究大多聚焦于企业外部监管机制以及管理层行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而本文则从职工民主管理这一新视角出发,检验职工参与企业内部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作用。第四,本文研究结论为企业提供了参考,对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制度,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和董事会组成重塑具有借鉴意义。
文献回顾
本文主要围绕职工董事制度、盈余管理和职工董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和总结。
(一)职工董事制度相关研究
职工董事制度相关研究属于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范畴。国外文献可追溯到职工意见对企业价值、生产效率、公司治理影响的相关理论分析(Jensen和Meckling,1979),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既有研究发现,职工参与共同决策可以促进人力成本投资,提高公司决策效率,并且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缓解债务融资约束,适度的职工参与董事会决策还能提升企业价值(Fauver和Fuerst,2006;Balsmeier等,2013;Lin等,2018);还有部分研究发现,参与决策的职工代表能够影响职工工资水平,改变公司的目标函数,使其从单一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向薪酬与股东价值并重,在保障公司利益的同时增加了员工福利(Svejnar,1981;Kim等,2018)。国内研究主要关注工会、员工持股计划等职工间接参与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会对职工工资的影响不显著(袁青川,2018);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能够推动企业持续创新,提升内部控制质量,降低公司违规风险(曹玉珊和张露露,2020;曹越等,2022)。然而,职工董事作为一种直接参与方式,在国内学术界却鲜少受到关注。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其制度定位与职能重构、立法宗旨与制度建设、制度不足及改进建议(崔生祥,2001;胡改蓉,2010;刘东辉,2023)等进行探讨,实证研究相对匮乏,只有少数研究证实了职工董事对企业治理绩效的促进作用,如职工董事能够有效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抑制过度投资,缓解投资不足(黄炳艺和黄雨婷,2022),可以影响企业成本决策,强化企业成本粘性(梁上坤和姜艳峰,2023),以及促进企业劳动雇佣规模的扩大(李世刚等,2024)。
(二)盈余管理相关研究
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影响基于报告盈余的契约(Healy和Wahlen,1999)。相比之下,应计盈余管理操作成本低、难度小,但面临的监管处罚风险较大(刘宝华等,2016)。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更高的隐蔽性和可操作性(Roychowdhury,2006)。许多学者认为高管更倾向于通过安排真实活动来操纵盈余水平(Graham,2005;Cohen等,2008;Zang,2012),而这种方式可能会对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王福胜等,2014)。结合本文研究方向,以下主要从公司治理角度梳理盈余管理相关研究文献。部分研究表明,董事会特征会影响盈余管理,如董事会结构变化对产品市场竞争诱发盈余管理的程度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独立董事联结等可以抑制企业盈余管理的发生(姚宏等,2018;陈汉文等,2019)。企业内部治理之外的影响因素,如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谢德仁和廖珂,2018;毛新述和张博文,2020)等也与盈余管理存在关联。关于职工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发现,工会、职工努力程度、职工教育水平(Chang和Kim,2022;Haga等,2022;Yuan等,2023)等特征对盈余管理产生显著影响。国内也有部分学者从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员工持股计划(杨志强和王华,2014;陈大鹏等,2019)的角度探讨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三)职工董事与盈余管理相关研究
关于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部分国外学者已经做出了初步探索。有学者基于德国企业样本,探究了职工董事在履行其监督职能与实现工资最大化目标之间的权衡,以及该权衡对真实盈余管理和税收筹划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真实盈余管理导致工资削减或工作岗位减少时,职工董事能够抑制真实盈余管理(Gleason等,2021)。还有学者基于瑞典上市公司样本,探究了职工董事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发现具有职工代表的公司存在较低的异常应计费用和较少的异常研发支出,提高了盈余信息质量(Overland和Samani,2022)。然而,国内尚未发现有文献基于中国企业样本对职工董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综上,国外已有学者对职工董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国内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样本对职工董事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相对匮乏,尤其是关于职工董事设立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更为少见。职工董事代表了企业广大职工的利益诉求,其参与公司决策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因此,本文对国内职工董事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探索,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结论与启示
职工董事制度作为职工直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对保障职工权益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股上市公司样本,从真实盈余管理的角度实证检验了我国职工董事制度的治理绩效。研究结果显示,职工董事能够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机制研究表明,职工董事通过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和减轻管理者短视程度,进而有效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员工关爱文化、风险容忍度和董事会多样性增强了职工董事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职工董事主要通过抑制生产成本的向上操纵和酌量性费用的向下操纵,进而影响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本文丰富了职工董事的研究文献,为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拓展了盈余管理的研究领域以及劳动力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文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建议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职工董事,并为其职责履行提供制度保障。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职工董事的设置、权利和义务,确保其法律地位和参与企业治理的权利。制定详细的内部规定,明确职工董事的选举程序、权责边界、议事机制、争议处理机制等,保障其在企业治理中的有效参与。在董事会决策中重视职工董事的意见,积极听取职工董事代表全体职工发出的利益诉求,并有效落实职工董事基于实践经验提出的改进措施。这些举措有利于减轻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保障职工切身利益,促进企业持久发展。
二是加强组织环境建设和内控建设,促使职工董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培育民主、开放和包容的企业文化,尊重和关爱企业员工,建设多样性的董事会结构,鼓励多元化的观点和意见,推动企业的民主管理,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内控环境。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使职工董事能够通过定期报告或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及时了解企业运营和财务状况,通过职工代表会议或调查问卷等方式充分了解职工的意见和诉求,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在董事会中进行反馈和表达。进一步地,通过规范化的流程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保证控制活动有效执行。这些举措能够更好地抑制企业高管可能发生的不当行为。
三是提升职工董事的履职能力。提供系统化的培训,使职工董事明确自身的角色与职责,掌握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和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治理,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决策能力,在董事会中提出更加专业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有利于职工董事更好地履行职责,也能增强其在董事会中的影响力。
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本文主要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对设立职工董事的企业治理效果进行了探究。虽然已经对盈余管理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但对于职工董事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异质性分析还有待深入研究。第二,目前设立职工董事的企业较少,本文只能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保障样本结果的可靠性。随着职工董事设立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待使用上市公司全样本进行实证检验。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