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提示

各位用户:

因技术维护升级,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预计8月15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在此期间如有投稿需求,请您直接投至编辑部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开展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作者: 柳廷俊 | 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叶邦银,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李亚航,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来源:《财务与会计》2023年第15期 2023/08/18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全体会计人员提出了“坚持诚信,守法奉公;坚持准则,守责敬业;坚持学习,守正创新”(以下简称“三坚三守”)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阵地,将《规范》要求有机融入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是推动《规范》落细、落实的重要体现。


图片
一、以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融合发展


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和提升专业课程价值观塑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很好地将会计专业知识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转变会计专业课程教育目标。传统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才”,即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但从思政教育角度来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强调“德才兼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作为会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等领域,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足上述课程的十分之一,且通常只有《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一门课。笔者建议,一方面可在伦理通识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专业课程,使会计专业学生从一般和特殊的辩证统一关系中把握“三坚三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本质;另一方面可通过构建由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打造专业知识传授和职业道德塑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会计专业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二是完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方式。“第一课堂”的理论讲授是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常用方式。“三坚三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提出推动会计专业课程教育方式由单纯的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转变,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培育学生诚信服务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是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质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能力和教师结构两方面。一方面,以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应通过挖掘课程中关于“三坚三守”的职业道德教育元素,提升知识理论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教师可联合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和思政课教师,构建一支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


图片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


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是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可采用访谈、教学观察等方式对课程设计(核心课程、关键课程、外围课程)及教学目标、课程职业道德元素的挖掘及其与专业知识点结合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等指标进行评价。

二是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果,可采用大数据分析方式对教育成果(课程目标是否实现)、学生行为、社会实践单位的反馈等指标进行评价。


(本文系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会计学”建设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思政引领+科技赋能’的会计学专业智能化转型研究与实践”<202105004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理论课的整体性研究”<2021SJB01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