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 合肥市民喝上“矿泉水”

作者: 安徽省财政厅
来源:原载于《中国财政》2023年第11期 2023/06/19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  合肥市民喝上“矿泉水”

安徽省财政厅


图片

六安市霍山县东淠河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皖西大别山区是华中和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自2014年安徽省建立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以来,各级持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累计投入补偿资金21.24亿元,有效助力大别山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当地六大水库近70亿立方米的源头水得到有效保护,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其中佛子岭水库入选第二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安徽省唯一的全国十佳水源地。

通过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上游地区每年为下游合肥市提供6—7亿立方米清洁、优质的饮用水源,使合肥市民常年喝上大别山区的“矿泉水”。同时,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持续提升,上下游地区流域一体、保护一体、发展一体的良性格局逐步形成。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进生态环保项目建设


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是2014年安徽省建立的首个省内跨市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上游为六安市、岳西县,下游为合肥市,省财政每年出资1.2亿元(自2017年起提高至1.32亿元),合肥市、六安市各出资0.4亿元(自2023年起提高至0.6亿元),根据跨市断面水质情况实施污染赔付和生态补偿。

2020年以来,省财政累计安排补偿资金5.28亿元,带动市县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10.47亿元,有效推动流域上游地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六安市补偿资金累计投入控源截污、生态净化类项目67个,陆续建成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日处理量8万吨)、东淠河生态净化湿地(日处理量5万吨)、裕安区马堰河渠下涵工程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岳西县补偿资金已累计投入乡镇水环境治理或保护项目21个,有效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流域治理,2020年起,淠河总干渠供水水质已稳定为Ⅱ类水,横向生态补偿取得显著生态效益。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共促流域水环境长治久清


省财政修订《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持续强化补偿制度建设。一方面,提高补偿资金规模,2023年起将补偿资金总规模提升至2.52亿元,其中将合肥、六安市级补偿金额由每年0.4亿元提升至0.6亿元,推动流域上下游共同落实生态保护权责,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另一方面,按照好水好价原则,提高考核水质标准,突出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此外,针对地方在流域生态保护中出现的环保规划制定、后期设备管养、生态产业发展等实际需求,及时修订完善资金管理办法,优化资金使用范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合肥市按照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要求,在水环境生态补偿基础上,创新建立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在全市逐步建立覆盖空气、流域、耕地、森林、湿地多种要素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体系。六安市出台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并制定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项目建设“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通报”。同时,注重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切实保障财政资金用出实效。岳西县推广补偿经验,自2019年起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县域内24个乡镇间地表水生态补偿,通过奖优罚劣,有效压实乡镇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







强化地区间良性互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在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背景下,流域上下游地区积极推动流域环境共保与产业共兴、项目共建有机结合,全面加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的良性互动。省财政优化补偿政策举措,明确龙河口引水工程建成后纳入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鼓励上下游地区加快建立杭埠河等跨市域河流生态补偿机制。六安市与合肥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签订《跨界水体水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共同加强流域协同保护与综合治理。合肥市在推动合六同城化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基础设施、水利工程、产业等多种补偿方式,陆续投资15.63亿元建设龙河口引水工程,投资8.24亿元建设S366合六南通道,投资30亿元推进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配套六安市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资金1.28亿元等,两市合作领域日益拓展,生态补偿社会效益愈发凸显。







补偿机制成效显著


补偿实施以来,皖西大别山区六大水库水质保持良好,合肥市饮用水水质始终位居省会城市前列。同时,随着上游地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杭埠河、丰乐河等优质水源引入,有效促进了下游巢湖流域水质改善提升。目前,巢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的Ⅴ类转为Ⅳ类,流域20个国考断面全部达标,水质优良率达85%,每年向长江输送水量约40亿立方米,出湖水质保持优良,对长江干流的环境效益为正贡献。

九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省市县各级同心协力、同频共振,共同探索出一条以水环境保护为纽带,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统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推进共生共融、共同发展之路。下一步,省财政厅将持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市场化、多元化补偿,逐步完善政府有力主导、社会有序参与、市场有序调节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大别山区生态环境整体保护。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