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杜晓东:接好第一书记“接力棒” 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接好第一书记“接力棒”
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记山东省济南市财政局派驻董家村第一书记杜晓东
山东省济南市财政局 张旋
短短两年时间,董家村这个只有449人的小村庄实现了大变样。绿意盎然的街道、宽敞平坦的休闲广场、干净整洁的居民区,处处展现着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风貌。走在街上,迎面遇到的村民,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笑着向你打招呼。
这一切与杜晓东密切相关。2021年11月15日,带着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山东省济南市财政局杜晓东同志接过前任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来到济南市济阳区济阳街道董家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用真心和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成为一名真正的“董家村人”,带领村“两委”班子,既干在当下,又谋在长远,助推村庄各项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
刚到村里的时候,身为第一书记的杜晓东不由地思考:作为驻村的第一书记,如何才能真正融入群众、融入基层,为群众服务?就在这个时候,一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那是2021年冬天的一天,天气非常寒冷,杜晓东正在村办公室和支部委员洪秀禄谈心,这时一位老大爷过来说他们家的自来水漏水需要维修。杜晓东和洪秀禄马上来到老大爷家,发现自来水管已经被冻裂,自来水阀门井里溢出来的水足有一膝深,水温更是冰冷刺骨,杜晓东往外提水的时候手都冻得伸不开了,但年近七旬的洪秀禄二话不说,拿起工具直接跳到水里维修,鞋子裤子湿透了都毫不在乎。这给了杜晓东很大的触动。
从那时起,他决心要做个有情人,站在村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与他们同甘苦、一条心。说干就干,从这之后杜晓东遇到晒太阳或者乘凉的大爷大妈就主动上前拉家常,多次入户走访,到幸福院帮厨,慢慢拉近了同乡亲们的距离。对于乡亲们的诉求,只要是合理的,他都尽己所能帮助解决。渐渐地,乡亲们也愿意把他当朋友、当亲人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杜晓东说,身为第一书记,要乐于走访,对农民要带着感情接触,俯下身子真正走进老百姓家里,“身”下得去,“心”才能下得去。要乐于交心,关注不同群众的声音和意见,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你的诚意。要乐于服务,心里装着老百姓,让村里困难群众感受到温暖。“只有诚心对待,用心解决,真正了解和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确确实实地帮群众办好事,群众才会把你记在心里。”
在基层,工作要干好,必须有坚强的组织基础。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也是乡村振兴的保障。驻村一段时间后,在摸清村庄详细情况的基础上,杜晓东注重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成员的骨干作用,发挥全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全面建设和谐农村。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在发展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村庄发展上,他把自己的想法交给村“两委”成员去研究,变成班子的意见,最终形成了董家村的发展规划,也为村庄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规划制定后,为确保规划如期实现,他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团结党员、班子和群众一道工作,形成工作合力,真正实现由“驻村”向“助村”的转变。在杜晓东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干劲空前提高,他们敢担当、善谋划,感染和带动着更多干部群众投身乡村发展。
事业是干出来的,基层工作更是如此。杜晓东表示,“驻村”书记要靠真心,更要靠实干,干就要干出个样子。要实实在在多做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大家看得到变化、感受到幸福,只有这样,第一书记的工作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在工作中,杜晓东深入思考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他指导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投资建设了董家村手工粉皮作坊,销往市区各食品供应点。在他的推动下,董家村与驻村企业益丰农业合作投资建设了蔬菜加工中心、研学基地和济水春秋博物馆,为增加农民收入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同时,他坚持“群众的需要就是工作的方向”,处处留心群众的急难愁盼。驻村以来,他发现村里的路灯少、不明亮,存在安全隐患,就联系济南市城管局协调安装了120根路灯灯杆。村内自来水由于管道老化,经常跑冒滴漏,他协调有关部门和自来水公司,将全村自来水管道重新铺设一遍,并实现一户一表。村内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既影响交通又影响人居环境,他先后协调有关部门,为村内12000平方米街巷道路全部铺设沥青。村内弱电线缆乱拉乱建,空中密布蜘蛛网,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他千方百计协调联通、电信、移动、广电四家公司实施弱电入地工程,于2022年10月底施工完毕,还村庄一个干净空间。2023年,他又争取财政资金,建设330米的环村路和165米的生产路,实现村内村外道路硬化,切实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和安全问题。
不仅如此,杜晓东还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幸福指数。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幸福院,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提供吃饭、休息、娱乐、健身的场所,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更换LED大屏,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如今的董家村,把各项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在人居环境、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环境良好、邻里友好、生活美好”的“三好”乡村。然而,杜晓东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清醒地看到:董家村主导产业规模依然偏小,其他产业发展缓慢,村集体经济还在低位徘徊;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子缺乏劳动力,后续发展能力不足……这些问题依然制约着村子的发展。
为此,他把目光放在了长远。在他的推动下,董家村成功申报了全省景区化村庄。为推动项目落地,杜晓东邀请济南市规划设计院为村庄做了新的规划,整理出建设土地2亩,用于研学基地建设。同时,申请成为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村和文化廊道建设重点村,为村庄后续发展提供支持。
杜晓东说,基层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既要干在当下,也要善谋长远。他打算充分利用好村东头50亩水面,发挥村庄拥有大量树林和草地的环境优势,联合研学机构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集研学露营、休闲垂钓、儿童乐园、农家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深度体验项目。
驻村700多天,杜晓东早已把董家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接下来,他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与董家村广大干部群众一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继续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力争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