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打造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温州样板”
温州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紧抓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窗口期,连续三年获批财政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22年又再接再厉成功获批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创造性打造了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科创指数”融资模式、温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标志性成果,积极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瓶颈。截至2022年末,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040.7亿元,较2019年增长91.3%;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9%,较2019年下降1.62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63.8万户,规模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有力助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温州方案”。
聚焦政策资源“普惠共享”,创新全面协同、成效显著的发展机制
牢固树立“财政走到舞台中央”理念,主动作为、超前谋划,完善财政服务、撬动、增信多项机制,推动“财政+金融+产业”实现高效协同,全力助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一是实施“财政抓总+多方联动”靠前服务机制。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靠前服务建立由财政部门牵头抓总,金融管理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整合金融、科技、农业等领域专项资金,强化政策事前绩效评估,合理调整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让有限的财政资金释放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1+1>2”的能级跃升。二是创新“综合招标+专场招标”撬动引导机制。强化应用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政策工具,创新将银行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纳入市级公款竞存考核体系,引导银行业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更多信贷资源。同时,在综合招标基础上创新推出专场招标模式,强化专项领域的指标应用,打破小银行极难获得财政存款的现象,形成“强者有压力、弱者有动力”全面争先氛围。三是深化“上下联动+市级核心”政府增信机制。持续深化国家、省、市三级融资担保合作体系,成功引入国家融担基金和浙江省再担保公司投资,投资金额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大刀阔斧推进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整合提升,构建了以市融担公司为核心、县级机构为补充的联动体系,并在业务重点和薄弱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全市资源统筹和协同发展。截至2022年末,温州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余额超220亿元,规模居浙江省第一(不含宁波)、全国地级市前列,为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筑牢政府增信硬核支撑。
聚焦创新创富“普惠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特色鲜明的试点项目
以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探索侨资回归投资路径为突破点,大胆先行先试,聚力激发创业创新创富动力。一是首创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地毯式挖掘企业优质技术产权价值,经专业机构精准估值和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增信,以技术产权资产支持证券(票据)形式面向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两大平台破冰发行全国首单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成功将“沉睡的无形资产”转变为“流动的金融资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了长周期、低成本的融资新路径。截至目前累计帮助65家企业获得融资7.5亿元,三年期年化综合融资成本最低3.08%。二是首创“科创指数”融资模式。创设“科创指数”评价体系,聚焦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创新融合三大方面细分设置11项具体指标,精准评估企业融资能力,将抽象的创新实践转化为具象的指标数据,打造了凭借“科创指数”获得融资的科创金融服务新模式,仅8个月就发放贷款6725户、151亿元,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高度肯定。三是率先试点个人侨汇结汇便利化。立足温州侨乡优势,依托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国字号基地获批契机,开展个人侨汇结汇便利化国家级试点,最大程度便利华侨与侨眷亲属结汇,吸引华商华侨资金回归投资,积极探索侨资回归创新创业有益改革经验。截至2022年末,个人侨汇结汇便利化共申请办理人数2622人,申请结汇金额7.7亿美元,实际结汇金额2315万美元。
聚焦农业农村“普惠共富”,实施全域示范、亮点突出的创新实践
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向扩中提低、山区海岛县等薄弱环节倾斜,持续加大金融产品创新,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精准分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一是创新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聚焦非标准债权资产,将农房、拆迁指标、村经合作社股权、产品货物、应收账款、收益权、荣誉等16大类40种不属于传统抵质担保物范畴的资产,以授托方式盘活为可贷资产,首创“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纳入国家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有效推动解决农民融资难点痛点。如温州市瓯海区的一位农户,通过授托116株名贵花木获得900万元授信,被誉为“中国最草根的贷款”。二是创新山区5县差异化支持体系。围绕温州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农民创业等产业发展,聚焦农村土地、生态、农产品等特色资源,实施山区5县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创新落地民宿经营权贷款、地理标志商标质押贷款、活禽质押贷款、农创客贷等系列金融产品,优先满足山区县信贷需求。截至2022年末,温州山区5县贷款余额4085.6亿元,同比增速22.6%,较全市平均增速水平高8.1个百分点。三是创新共富工坊定向支持金融工具。将建设共富工坊作为推动相对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的重要载体,通过联动再贷款等优惠资金工具定向支持,激励银行推出最高500万元信用贷款额度、利率较同期同档利率下浮最高60个基点的“共富工坊”专项贷款,创新整村授信、项目授信等产品等举措,有效加大对“共富工坊”经营主体和项目参与农户的普惠金融支持,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全市已建成“共富工坊”701个,吸纳就业3.1万人,人均月增收超2400元。
聚焦数字金融“普惠提质”,搭建全省引领、多跨协同的应用平台
通过深度挖掘数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举措,促进普惠金融服务扩量增面、降本增效。一是集成化打造“小微信贷”服务平台。强化国家、省、市、县四级多平台数据集成协同,建成集供需对接、信用评价、银行审批、风险防范、助贷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温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扁平化浏览、快捷化发布、竞争性撮合、订单式分发、高效率审批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已累计为6万余家企业提供超4000亿元融资服务。二是系统化创新“信贷支农”便捷融资。创新搭建“三位一体”智农共富平台,建立生产端、销售端、信用端信息实时共享机制,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并实现无感授信,同时引入供应链融资平台实现农户在线融资购买农资产品、农技服务,让农户预支农事支出、收成后再予还款,打造“无忧贷款—无本种田”信贷模式,已为7500多户农户提供超4亿元融资服务。三是智能化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快兑。创新打造惠企利民资金直达智控在线平台,实现数据归集、政策集成、业务联办,将政策兑现由线下办理全部转为线上服务,对每个项目都制定标准化申报指南和流程图,常态化运行一套服务管理机制,实现政策资金直达快兑,平台上线以来已惠及企业(人才)35.1万次、补助资金达29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