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实践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湖南:重改革强管理 加速推进财政高质量发展

2021/11/15

党的十九大以来,湖南财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强化政治建设,淬炼提升“政治三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推动财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财政部对地方财政管理考核中,湖南在全国的排名从2016年第24位逐年提升至2019年第2位,2019年、2020年连续两次荣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一)坚持稳中求进、量质并举,着力提升财政综合实力。通过实施“提升收入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和“三高四新”财源建设工程,推动湖南财政收入实现量质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持续做大“蛋糕”,收入规模实现“量”的跨越。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定力,把工作重心更多地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产业建设,出台一揽子财税激励政策,引导省直产业部门、市县更加注重产业建设、实体发展和税源培植。2016—2019年,湖南地方收入年均增长3.8%,地方税收年均增长10.5%。全省地方收入、地方税收规模分别从2016年全国第14位、第15位上升至2019年第13位,财政收入全面突破“5432”千亿大关(全口径财政总收入突破5064亿元,全口径税收突破411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07亿元,地方税收突破2062亿元)。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下,全省地方收入仍实现正增长0.1%,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收入、地方税收规模进一步提升至全国第12位。今年上半年,湖南地方收入和地方税收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5个和2.54个百分点,排全国第10位和第8位。另一方面,始终保持定力,收入质量实现“质”的飞跃。聚焦非税占比长期畸高这个顽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几年的努力,推动全省非税占比逐年下降并趋于稳定,彻底破解了湖南收入质量不高的历史难题。2016—2020年,全省非税占比连降11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位分别由第1位大幅降低至全国第12位。今年上半年,全省非税占比30.85%,排全国第10位,为近年来上半年最好水平。此外,今年上半年全省全口径税收占GDP比重达到11.43%,较2019年、2020年分别提高1.07个、1.5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含金量”大幅提升。

(二)坚持调优结构、统筹资源,着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近年来,湖南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张,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34亿元,2020年达到8403亿元。加上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三部预算”支出规模2019年超过1万亿元,2020年达到12638亿元。但财力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支出的需求,特别是湖南仍属于“财政穷省”的基本省情没有变,要求财政部门更加注重挖潜、盘活、提效,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压减一般性支出动真格。牢固树立政府长期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推动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十条严律”,按照“零基预算”理念全面拉网清理省级支出,2020年省级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压减30%,执行进度慢、绩效不高的支出均压减10%,共计压减省级部门支出40亿元,节省下来的资金全部用于“六保”“六稳”重点领域。国务院主要领导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地方经济形势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多次表扬湖南压减支出敢于较真碰硬,工作力度大、效果好。二是盘活存量资金出实招。将结转结余资金作为盘活财政存量的重点,想方设法盘活趴账的财政资金,让闲钱“活”起来,资金“动”起来。在中央规定收回结转两年以上资金的基础上,湖南进一步将部门基本支出、“三公”经费、结转一年以上的资金全部收回,近三年共收回省级结转结余资金50亿元。对部门和市县提出的新增支出需求,首先通过统筹整合现有存量、调整结构予以落实,原则上不新开增支口子。2019年底,国务院主要领导对湖南等省做法作出肯定批示。三是财审联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见成效。针对预算绩效管理权威性不足、结果运用不够等突出问题,湖南探索建立财政审计协同联动机制,通过指标共商、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整改共促,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落地见效,让“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2020年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时任省长)作为地方省份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

(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加强民生财政建设。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投入稳定增长,制度设计更加科学,资金监管严格规范,“十三五”时期全省民生支出累计达到2593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稳定在70%左右,着力支持补齐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保、污染防治、疫情防控等重点领域发展短板,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一是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政治责任,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736亿元,原51个贫困县累计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770亿元,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湖南连续五年获评全国优秀等级,获中央财政奖励资金6亿元,为谱写中国减贫奇迹的“湖南篇章”贡献了财政力量。保持财税支持政策总体稳定,促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全力支持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0年全省共投入疫情防控资金107亿元,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后盾支持。仅次于湖北,在全国率先安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资金,第一时间开辟资金拨付和政府采购“绿色通道”,指导支持财信金控集团为抗疫一线人员免费赠送保险,抢占疫情防控的先机。出台一揽子含金量高的财税支持政策,助力企业纾困发展,率先在全国实现复工复产。三是全力支持做好其他重点民生保障工作。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支出连年保持全省第一大支出位置,2020年支出规模达到1325亿元。突出抓好就业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省级就业专项达到4亿元,规模居中部各省第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十三五”累计投入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资金1849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等标志性战役,设立全国首支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让湖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

(四)坚持与时俱进、破立结合,着力释放财税改革红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推出一批具有湖南特色的重大改革举措,得到了中央相关部委的高度肯定。2019年、2020年,湖南连续两年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一是纵深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预算公开,非涉密、全公开,湖南省财政透明度连年名列全国前茅。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四本预算”统编、统批、统管。清理取消重点支出与财政收支增幅或地区生产总值挂钩机制。深度推进专项资金整合,省级专项由过去的上千项压减到47项,在涉农领域探索“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二是不断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持续压专项、扩一般,2020年全省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提高到83.8%。坚持财力下沉,2020年省财政共下达市县财力性转移支付1142亿元,增长31%,是近年来力度最大、增幅最高的一年。出台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七条政策,既增强市县兜底线、保安全的责任感,又调动市县发展经济、涵养税源的积极性。先后在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科技、交通等10个领域出台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省级支出责任由平均60%提高到近70%。在长沙市开展省级共享税收下放试点。探索“统分结合”模式,278家省以下法检“两院”财物纳入省级统管,中央司改办、财政部等在长沙召开现场推进会,对湖南做法进行了肯定和推介。三是在地方权限内创新推动税制改革。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600亿元,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进行专题推介,中央督导组给予充分肯定。试行砂石资源税分档从量计征,在全国开创资源税阶梯税率先河。实施房地产价格调控一揽子税收政策,目前长沙房价在省会城市排名靠后。创新开展“发票三次开奖”活动,不断提升 “以票控税”效果。四是加快推进其他重点改革。全面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统一管理,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综合管理职能,加快推进省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21家省属国企193亿元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进一步夯实基金长期稳健运行基础。出台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案,着力破解“价高、质差、效率低”等难题。

(五)坚持立规明矩、强基固本,着力提高财政治理效能。聚焦财政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划底线、定规矩、建机制,有效提升了财政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全面规范基层财政管理。强力实施“规范县级财政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划出“六条红线”,建立“四项机制”。在全国财政厅(局)较早改组设立市县财政处,强化对市县财政的指导、监督和考评。预算编制事前审核县市区覆盖面达到70%,开展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评估,动态监控 “三保”情况,确保财政稳健运行。在全省深入开展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大宣讲,严肃财经纪律,推进依法理财。二是着力加强国库资金管理。严格预算刚性约束,无预算不拨付,无指标不支付。对库款实行精准调度和实时监测,督促市县将库款优先用于“三保”。在全国率先开展“清理财政暂付款三年行动计划”, 市县财政暂付款余额较清理前大幅下降40%。三是持续强化政府债务管理。采取过硬措施,付出超常努力,摸清政府债务底数,建立全流程、全方位“闭环”管理制度体系和债务风险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全省存量债务置换任务全面完成,隐性债务化解任务连续两年超额完成,综合债务率稳步下降,风险预警地区不断减少,融资成本大幅降低,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取得实效,违规举债得到有效遏制,金融生态保持总体稳定,未发生重大债务风险事件。四是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设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财税综合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堵塞征管漏洞。创新推出惠农扶贫补贴 “两卡两折”(“惠农补贴明白卡、明白折”和“扶贫补贴明白卡、明白折”),全程对接“互联网+监督”平台,确保到人的民生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搭建监控平台,强化考核监管,切实提高直达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及时性、安全性。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在省本级和92个市县上线运行,9月底实现全省全覆盖。

(作者单位:湖南省财政厅)

责任编辑  雷艳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