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政文化 > 正文
分享到:
【打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

讲不出再见——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驻洛浦县多鲁吐格曼村工作队

2021/01/05

2017年春节过完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驻洛浦县多鲁吐格曼村工作队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也要结束了,可工作队队员们却丝毫没有闲下来——去库尔班尼亚孜·如则那里看看他家的鸡养的怎么样,去阿不都克热木的“乡村记忆馆”问问还有什么需要帮忙改进的地方……驻村这一年,大家牵挂的太多太多。

去年2月,工作队开始扎根在多鲁吐格曼村。驻村以来,“让我琢磨琢磨”成为队长代万斌的口头禅,也成为所有队员为村民办事的一种执着精神。他们琢磨出一个又一个新办法、新模式,带领全村各族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创建了洛浦县第一个乡村教育基地,打造出了“五好党支部”,受到村民极大的尊敬和爱戴。


为村民开辟致富路


住村伊始,工作队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们把能不能迅速走入村民心中、了解村民的疾苦作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的首要任务。队员们每天进村入户,看一看村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听一听村民的想法和难处,亲身感受村民的期望和态度。在“四老人员”家促膝长谈,在农户庭院、田间地头面对面访民意、问村情,坚持户户必去,特别是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党员户、宗教人士户、重点关注户等经常去。做到走访与社会稳定相结合,与大力“去极端化”相结合、与宣传党的各项政策相结合,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相结合。

走访中,工作队了解到,多鲁吐格曼村位于洛浦县城乡结合部,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村民收入主要以核桃种植为主,收入来源非常单一。全村259户中,在册贫困户65户、一般贫困户93户。了解基本情况后,队员们琢磨着村里地太少,种植增收潜力有限,要想致富,还得靠发展庭院养殖。深思熟虑后,工作队提出一套扶贫帮困的新模式,即“村委会+养殖能手+贫困户”互助养殖模式。工作队负责前期资金投入,每10户组建一个养殖小组,每个养殖小组必须包含贫困户2至3名,进行互助养殖。每个养殖小组推荐一名养殖能手,负责集中养殖。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养殖效益,另一方面又解决了贫困户缺乏养殖技能的实际困难。养殖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效避免了过去“发羊吃羊、发鸡吃鸡”现象的发生。

2016年4月起,村民采用互助养殖模式养殖育肥羊1000只,三个月后全部出栏,每个养殖户增加收入2000多元。工作队将前期投入的资金收回,又相继规划了尼雅黑鸡、蛋鸡、肉鸡、肉鸽等养殖项目,构建起资金良性循环、村民持续增收的庭院养殖体系。目前,全村养殖尼雅黑鸡5000只、蛋鸡5260只、肉鸡6000只、肉鸽3280对,所有养殖项目覆盖全村90%以上的村民,全年可增加收入130多万元,户均可增收5000多元。

工作队还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增加就业渠道,开辟致富门路。对经营情况较好的缝纫店增加缝纫机、蒸汽熨斗等设备,帮助扩大规模;对县繁华地段的理发店等更换座椅,购置设备,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于皮帽、花帽、木制品等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业者,帮助其改进方法,提高工艺质量,帮助发展民族特色制品。对积极学习技术,努力创业的年轻人帮助其购置设备,帮助打开创业局面。帮助村民就地就近就业,鼓励村民到帮扶店铺学习技术并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全村共帮扶23户村民,增加就业50多人。村里的小媳妇阿依古丽高兴地说:“我的甜品店马上就开业了,你们一定要尝尝我的手艺”。村民鲜郫努尔说:“工作队帮助我开网店和超市,把村里的核桃、红枣、皮帽、花帽、木碗、木枕等特色产品卖出去。我每天都有收入。”


让百姓生活更精彩


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方法后,队员们又琢磨起了文化惠民的方法。代万斌说:“惠民不仅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精神食粮这一餐也要管饱”。

木轮车、石磨、煤油灯、纺线车、毡筒……这些老物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时期的农民生产、生活用具,记录着那个年代的乡间往事,讲述着乡村的喜怒哀乐;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及图书画报,留住了逝去的时光,让“50后”、“60后”禁不住想起过去的生活,年轻人则从中看到了农村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工作队利用村委会闲置的老房子,打造出的洛浦县第一个乡村教育基地——多鲁吐格曼村乡村记忆馆。这间乡村记忆馆起源于工作队在走访中发现村民阿不都克热木·胡丁拜尔迪家里收藏了很多解放以来农村各个时期生产、生活的工具用品,还有很多红色收藏品。每个物件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历史的见证,表达了维吾尔村民对于故乡的热爱,对共产党的感恩。因此,工作队与村委会商量,利用村委会空闲办公室,打造一个红色教育基地。说干就干,克服困难,收集资料,布置展厅,历时三个月,倾力打造乡村记忆馆,共收集500多件反映红色革命系列书画、农耕文明、民俗文化的物品和生产生活用具。

这些老物件虽然在生活中慢慢被淘汰了,但生动地记录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变化,见证了洛浦社会发展的历程,现已成为洛浦县学校、机关单位、村镇开展爱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

代万斌还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找朋友拉赞助,买来了大量的维吾尔语书籍,充实村阅览室,配上了乐器、象棋、扑克、运动器材,将村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成了一个多功能厅,配上了音响、投影和灯光,村民们可以方便地在宽敞的便民服务中心里办婚礼等活动。前不久,工作队在便民服务中心为村里的10对老人举办了金婚庆典。10对金婚老人穿着洁白的婚纱、披着艾德莱斯,拍了结婚至今唯一的婚纱照。他们在金婚庆典中回顾了过去生活的快乐与感动,讲述了村里的巨大发展和变化,感谢了党的关怀和恩情、工作队的鼓励和帮扶。参加庆典的村民感动得潸然落泪,送上了最热烈的掌声和祝福。

现在,村委会大院有了百姓大舞台、阅览室、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篮球场、移动影院、乡村记忆馆,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阵地。工作队还帮助村委会组建足球队、文艺队、篮球队、青年女子模特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让青少年动起来,让鲜艳的艾德莱斯绸飘起来。村篮球队队长克里木说:“这是我们年轻人最喜欢来的地方,打球、唱歌、看书,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

使基层组织强起来


驻村后,代万斌担起了第一书记的责任。不久后他就明显感觉到村委会班子存在很多问题:村党支部书记患有严重糖尿病无法正常工作,一名村民小组长辞职、一名外出打工,党支部会议很少召开,党员活动几乎不开展,村干部纪律涣散,村民办事常常找不到人……“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村民富不富,全靠村干部”。于是,工作队形成了一个共识:首要任务,就是下大力气夯实基层基础,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仔细琢磨后,工作队会同村“两委”班子梳理了村委会管理制度,有制度的按制度办,没制度的重新建立。结合新建立的村干部月评制度在村委会设立“捐款箱”,针对会议迟到、无故缺勤、工作拖沓、不遵守制度等,收取村干部的“罚款”,每次捐款2元;相反,工作突出、月评优秀的,当场奖励100元。头两个月,“捐款箱”累计收到了300多元。随后,金额开始下降,村干部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迅速增强。

工作队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三务公开”制度,使党支部建设趋于规范化,常态化。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邀请自治区党校老师开展党课教育,为每名党员发放一本维语党章,通过升国旗,上党课,重温入党誓词,不断筑牢党员思想基础。还注重培养年轻党员,发展和培养80、90后入党积极分子,村里15名青年积极要求入党,吸纳3人为入党积极分子,壮大党员队伍。70多岁的老党员努尔·司马义说:“村里的年轻人要求入党的积极性这么高,这是以前没有的,作为一名老党员,我感到特别欣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了。”2016年村“两委”在换届选举中支持率达到了97%。

“工作队让我们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现在我的心里有底了,我一定带领大家在致富路上走下去,让多鲁吐格曼村的村民们享有更好的生活……”村党支部书记吐尔逊江·伊萨克兴奋地说。

一年的驻村时间转眼过去了,马上就是工作队离开的日子,村民们对工作队依依不舍:“这么好的工作队,这么好的队长,我们实在舍不得。”对工作队来说,这也是一场讲不出再见的告别……

京ICP备190479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