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B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形成会计人员践行《规范》的有效路径。
1.诚信为本夯实体系根基。诚信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行为准则。B高校在持续完善财务科室工作职责、岗位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制度,为规范个人行为发挥重要作用。诚信档案制度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会计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包括会计人员基本信息、从事会计工作基本情况、奖惩情况以及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等。二是签订会计人员诚信承诺书,包括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八方面内容。三是个人诚信结果评价反馈,B高校及时反馈财务人员诚信评定结果,督促财务人员提高诚信评价体系学习力度,有效发挥诚信评价导向功能,提升诚信建设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
2.学习引领强化建设成效。一是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按照“设定主题、头脑风暴、重点点评”思路,定期围绕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会计职业道德养成、日常重点业务答疑等主题,深入推进学习研讨工作,有效提升职业道德学习效果。二是推进主题调查研究。B高校将“守规范 促发展”作为会计人员调研工作主题,要求全体会计人员围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等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
3.品牌示范提升服务效能。B高校连续举办三届财务人员技能大赛,围绕国家财经法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会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导等全面考察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本领,强化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履职尽责能力。
1.自我评价。B高校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自我评价与学校师德教育结合起来,将《B高校会计人员诚信承诺书》《B高校师德考核登记表》两者结合起来,要求全体会计人员对自身职业道德表现进行评价,并突出会计人员在职业道德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2.内部评价。组建由部门负责人和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内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年底对部门全体人员开展职业道德评价和师德评价,撰写会计人员个人职业道德综合评语及考核 意见。
3.外部评价。通过开展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学校其他部门、单位、院(系)等各单位对计划财务处工作开展成效的评价及意见建议。
三、将评价结果运用打造成职业道德体系建设的“生命线”1.将评价结果作为会计人员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B高校在评优考核中注重“思想道德”评价,提高“德”在整体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并规定“德”的单项量化得分的门槛线。对得分较低的会计人员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对连续三次评优考核分数较低的会计人员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对评优考核长期为优秀的会计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职业道德优秀“先进工作者”进行宣传。
2.持续打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体系建设的全生命周期。B高校针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立了动态持续跟进的评价机制。依据学校建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在发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风险后,B高校不断警示和监督会计人员注重加强终身学习,强化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推动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恪守准则,不断提高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