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中国财政|安徽:统筹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安徽:统筹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安徽省财政厅
近年来,安徽省财政厅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在财政部的指导帮助下,始终将财政绩效作为财政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将绩效理念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积极改革创新,强化制度保障,完善管理方式,规范业务流程,在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基础上,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扩围提速、提质增效,更多财政资金流向使用绩效好、人民群众满意度高的领域,有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落地见效,并在财政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中连续4年位居前列。
统筹推进“三全”预算绩效管理
(一)围绕“一个目标”,高位一体推进,推动形成全省上下合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格局。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省级层面到2020年底、市县层面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总体目标,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为省委深化改革任务加以推进,省政府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省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动、财政牵头组织、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各地各部门主体落实、各方共同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格局,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坚强保障。
(二)扭住“两个关键”,完善管理机制,推动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将“机制”和“制度”建设作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两个关键。一是健全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建立财政、人大、审计协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共享绩效评价、财政监督、人大审查和审计监督等信息,形成财政、人大、审计合力共抓、衔接有序的工作格局。省财政厅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内部工作规程和协同机制。二是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坚持“层级配套、功能协调、覆盖到位”原则,建立健全“1个实施意见+X个办法+X个规程+X个指引”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同步构建了内容完整、层次分明、涵盖685条共性指标和1.33万条分行业分领域核心指标的《安徽省省级预算绩效指标库》,夯实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基础。
(三)盯紧“三个环节”,构建管理闭环,推动绩效管理全面覆盖、高效运行。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一是事前突出绩效导向。2019—2023年,省财政厅每年结合预算编制,对预算金额超过1000万元的30个左右重大政策和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每年全面设置2500多个项目和140多个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并严格将绩效目标编制作为申请预算的前置条件,推动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科学合理、细化量化、可比可测。二是事中严格绩效监控。严格实施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2019年监控范围扩大到省级部门预算所有项目,并试点开展部门整体绩效运行监控,2020年实现部门整体和项目绩效运行监控全覆盖。三是事后强化绩效评价。创新绩效评价常态化机制,形成单位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多层次评价体系。在实现绩效自评全覆盖基础上,每年选择20%左右的重点项目开展部门评价,选择20%左右的省直部门对其所有自评和部门评价进行抽查复核,并遴选30个左右项目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在财政重点评价中,探索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财政人员+行业专家+第三方技术协作骨干”的绩效评价模式,并建立评价工作方案审核报备和评价结论集中审查机制,形成“两单一表、一报告、一摘要”(即绩效目标完成清单、评价问题清单和评分情况表、评价报告及报告摘要)工作成果。
(四)突出“四个维度”,强化结果应用,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质增效。重点从问题整改、预算挂钩、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等四个维度,加强绩效管理结果应用,切实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实效。一是健全绩效结果反馈和问题整改责任制。2019年以来,每年将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审核、绩效监控、绩效自评和财政重点绩效评价等结果反馈部门并督促整改落实,对财政评价发现的重大问题提请省政府督查室督办,形成问题反馈、落实整改和提升绩效的良性循环。二是推动绩效管理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将事前绩效评估、绩效评价结果等严格与项目预算安排使用和调整政策挂钩,2019年以来,统筹压减资金17.36亿元,清理收回资金3.34亿元,切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取得实效。三是完善绩效信息公开机制。2019年以来,省级将5336个重点项目绩效目标、5754个项目自评结果和140多个财政重点绩效评价结果随预决算向社会公开。自2023年起,省级基本实现绩效目标和绩效自评结果公开全覆盖。同时,每年随预决算草案向人大报告重点项目绩效目标和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2020年以来,省级累计向省人大报告重点绩效目标640个,累计将152个财政重点绩效评价报告报省人大审查。四是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机制。从2020年开始,对省直部门和市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考核,考核结果已纳入省委综合考核、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并积极推动市县建立健全绩效管理考核和问责机制。
(五)抓好“五项服务”,寓服务于管理,推动预算绩效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实现全流程信息化。将全过程绩效管理业务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促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实质性融合,实现全省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信息化。二是建立绩效管理地方标准。创建预算绩效管理安徽省地方标准—— 《预算绩效管理规范》,将标准化理念、技术和工具深度融入预算绩效管理建设体系,详细规范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各环节的对象、内容、指标、方式和流程等标准化范本,编制“制度+规程+指南+模板”的全过程工作手册,为各地各部门提供一套“工具书”。三是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邀请省内外预算绩效管理专家线上授课,开展23期绩效“云培训”,全省各级各部门累计参训15万人次。四是建立服务交流机制。搭建省直部门和市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交流群,由专家团队实时在线答复各地各部门的疑问,提供专业服务指导。同时,适时组织专家人员上门为省直部门服务,帮助提高绩效目标编制质量和绩效自评质效。五是建立第三方机构和专家库。通过框架协议采购81家第三方机构,从中遴选687名“主评人”,形成第三方机构及技术协作骨干库,供各级各部门按程序选择使用,并强化执业质量监督,引导第三方为安徽绩效提供智力支持。从省直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遴选各行各业342名专家,建立绩效管理行业专家库,引智借力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不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一)找准打破现有瓶颈的新入口。一是结合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化宣贯,积极研究优化完善预算部门(单位)绩效管理业务规范化、标准化机制,不断压紧压实预算部门主体责任。二是针对当前县级和乡镇预算绩效管理相对仍然比较薄弱的现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优化县级和乡镇预算绩效管理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推动县级和乡镇预算绩效管理落细落实。三是积极研究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制度办法,探索对涉及经济、民生、建设、环保等重点部门,以及一般性部门分类施策的部门整体绩效管理机制,探索研究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公用经费挂钩机制,不断提升部门(单位)整体支出绩效水平。
(二)找准推进配套改革的新路径。一是积极探索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成本效益分析,完善预算支出标准、实施成本管控等措施,将成本绩效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积极探索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预算编制测成本、绩效目标设成本、预算安排核成本、预算执行控成本、预算完成评成本、评价完成出标准”的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二是结合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等,建立健全对下级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开展政府收入绩效管理,探索推进国有资本资产使用绩效管理,探索开展国有资源资产处置收入绩效评价等。
(三)找准绩效结果应用的新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强化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建立健全考核结果与部门预算、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挂钩机制,更加侧重财政预算管理实绩和资金使用总体效果。二是积极推动将绩效评价作为财会监督的重要举措,加强与人大监督、纪检监督、审计监督等工作协同,加大监督问责力度。三是完善绩效信息公开机制,推动实现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等除涉密(敏感)信息外,全部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持续提升绩效信息透明度。
(四)找准人员和机构培育的新方法。一是组织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并结合重点工作推进,通过挂职交流、学习考察、联合培养,以战带训、以审带培等方式,培育一批懂绩效、财务、管理以及行业知识的综合性绩效管理人才,不断提升绩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第三方资源管理,开展第三方机构和业务骨干的业务培训和考评,提升第三方机构和业务骨干能力。三是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合作,协同开展预算绩效管理重点领域和前沿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安徽预算绩效管理的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