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6 作者:山西省财政科学研究院|赵姝
[大]
[中]
[小]
摘要:
山西:发挥财政职能 努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山西省财政科学研究院|赵姝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山西省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关键时期。山西省财政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狠抓落实的行动力,踔厉奋发,久久为功,助力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要求,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山西省财政厅制定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支持力度,2020-2022年山西省财政(含中央转移支付)共投入569.58亿元,扎实推进各领域重点工作,全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做好资金保障。
助力打好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歼灭战。山西省财政近三年安排38.88亿元补齐城乡生活污染收集处理短板,着力提升收集处理效能,助力开展建制镇生...
山西:发挥财政职能 努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山西省财政科学研究院|赵姝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山西省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关键时期。山西省财政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狠抓落实的行动力,踔厉奋发,久久为功,助力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要求,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山西省财政厅制定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支持力度,2020-2022年山西省财政(含中央转移支付)共投入569.58亿元,扎实推进各领域重点工作,全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做好资金保障。
助力打好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歼灭战。山西省财政近三年安排38.88亿元补齐城乡生活污染收集处理短板,着力提升收集处理效能,助力开展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和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四年攻坚行动,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奖补,切实改善黄河流域城乡人居环境。
助力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山西省财政近三年安排179.11亿元用于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和大力节约生产生活用水,支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助力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健全节水激励机制。
助力打好生态保护修复持久战。山西省财政近三年安排311.58亿元用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生态保护修复效能,对黄河流域防护林屏障建设工程、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项目、黄河流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五湖”“七河”生态保护修复、中央投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给予支持,着力改善流域生态,筑牢拱卫黄河流域生态的绿色屏障。
助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山西省财政近三年安排20亿元补好防洪减灾短板,大力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支持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汾河流域防洪达标建设,确保防洪安全。
助力黄河流域县财政平稳运行。山西省财政近三年下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20.01亿元,根据《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统筹考虑黄河流域各县人口、面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水源地个数等因素,并向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困难县倾斜,用于弥补地方财力不足。
山西省财政厅坚持以实现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为目标,聚焦重点,靶向发力,支持开展系列重大工程,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支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注重项目带动,为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山西省财政累计投入95.37亿元支持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确保按期完成由中央建设任务,有效修复试点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提升生态功能;为助推完成中央下达的黄河流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省级财政对除中央补助部分进行全额配套保障,修复治理重点城市、地区面积达10.67万公顷,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开展黄河流域防护林屏障建设工程建设,不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现累计完成黄河流域造林任务2801万亩。
支持开展重大水利工程。山西省财政围绕加大重点水利工程项目省级投资及促进县级水利工程建设出台一些了财政支持政策。近两年累计投入86.67亿元,支持开展龙华口调水、小浪底引黄、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滹沱河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基本形成“两纵十横”的大水网格局,助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支持开展三大板块系列工程。近年来,山西省全力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工程开展以来,省级财政共安排310.42亿元,全力支持黄河、长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建设里程达5766公里,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建造实施,实现公路交通与旅游、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累计投入5.2亿元支持以三大板块宣传推介为主的旅游事业发展,着力打造知名山西旅游品牌。
山西省财政始终在夯实制度基础、创新体制机制、狠抓政策落地上下功夫,不断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度保障。
建立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21年,经山西省政府同意,省财政厅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研究出台了《山西省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方案》,探索建立汾河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新机制和新模式。《试点方案》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实施范围为上中下游沿汾6个设区市(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在此框架下,经过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印发了《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细则》,规定了生态补偿的具体实施规程,创新性实施了水质与水量联动考核,配套制定了生态流量保障工作机制及断面水质、水量目标,真正实现了山西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的突破。至此,汾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根据《实施细则》,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按季度核算,年终统一结算。2022年,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运行一年以来,基本建立起汾河流域上下游相邻两市水生态双向补偿机制,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金达6.19亿元,流域水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升14.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Ⅳ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达61.9%,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成为常态。
实行省级生态环境领域专项资金管理新模式。山西省财政厅联合省生态环境厅出台了《加强生态环境领域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使用绩效的实施意见》,创新奖补机制和资金分配方式,探索实行省级财政生态环境领域专项资金管理“1+n”模式,以“集中财力办大事”为核心,实现“大类间统筹,专项间打通”,将省级生态环境领域的各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全力保障重点任务。2022年,省财政整合省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10.83亿元,聚焦山西中部太原、晋中、吕梁三市散煤污染问题突出的重点县(市、区),推动实施山西中部城市群清洁取暖散煤清零工程,支持改善重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
推动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差别化电价政策落地实施。山西省财政严格执行《关于钢铁企业试行超低排放差别化电价政策的通知》,运用价格机制加强对钢铁企业正向引导,加快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黄河流域工业污染管控治理。政策施行2年以来,通过对全省共109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情况进行动态监控,执行超低排放差别化电价的钢铁企业数量从86家减少至39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至74.5%,取得明显成效。
用好政府专项债券政策工具。山西省财政厅有效利用政府专项债券,对符合投向领域和入库条件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项目给予支持,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市县配合做好以下工作:抢抓国家扩大专项债券规模、促进项目建设投资的政策机遇,从基本情况、投资估算、资金筹措、预期收益、风险评估、发行计划等方面合理编制项目实施规划。根据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提前谋划项目入库;按照投向公益性项目,形成资本性支出的要求,列出分年实施计划,并做好对市县和省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工作。紧盯专项债券支持领域和方向,聚焦十大工程实施目标和内容,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及时上报项目资料,合理评估项目收益,确保收益能覆盖还本付息额度,努力纳入中央和省级项目库,打好申报工作提前量,用好用活专项债券,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全力推进高质量高标准项目建设。今年3月,山西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专项债券3.71亿元,用于支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重点项目,一经发售便获得了市场充分认可,各承销商积极抢购,投标承销商达到43家,投标倍数达22.24倍,充分发挥了专项债券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创新了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融资方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持续推动工程落地实施。山西省财政厅建立双向联动、效应叠加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争取金融机构贷款、政策性基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有效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保障工程方案。同时,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推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有效融合,一体化实施公益性较强、收益性较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性较好的关联产业项目,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实现资金自平衡。
责任编辑 陆安平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